
从1983年9月开始读研算起,报告人进入俄罗斯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已走过整整40年的路程。这一学习和研究是循着围绕两“点”、环顾两“面”、理清两“线”的总体思路展开的。回顾40年的研究道路,报告人认为进行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关键在于阅读,包括经典作品阅读,建立文学研究的感性基础;经典文学史、批评史阅读,认识“两史”对于文学研究的引导作用;文学批评经典阅读,寻求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参照。上述阅读过程可以说是寻找和确立文学“偶像”的过程。在开展文学研究的过程中,还应高度注意一切以文学现象为依据,力避“理论先行”或“理论至上”,拒绝“进化论”观念和“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始终不忘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意义和目的。
汪介之
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点创建人,长期担任该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中俄文学关系研究,已出版《远逝的光华: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与文化》、《流亡者的乡愁: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述评》、《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俄罗斯现代文学史》、《俄罗斯现代文学批评史》、《诗人的散文:帕斯捷尔纳克小说研究》(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等学术专著16部,主编本专业教材、学术文集及译著14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曾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苏联科学院〈俄国文学史〉翻译与研究”的课题研究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共六次。目前正在从事“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子课题之一的研究工作。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