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的语法研究:从结构主义音位学到生成音系学

主讲人 马秋武
开始时间 2024年11月27日(周三)11:45
结束时间 2024年11月27日(周三)13: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03会议室(线上:腾讯会议号158-695-231,会议密码1127)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语音学和音系学都是研究语音的,前者是语音的跨学科研究,后者是语音的语言学研究。作为语音的语言学/语法研究,音系学关注语音的结构性质和规律,力求发现和建立语音的语法体系,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期间,音系学经历了两个重要理论发展阶段:上世纪50 年代之前的结构主义音位学和50 年代之后的生成音系学。生成音系学在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上与结构主义音位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首先,结构主义音位学以语音描写为核心,目的在于发现和归纳特定语言的语音音位系统和规律;生成音系学追求解释性上充分性,意在探索和发现我们人类大脑内部的语言语音处理机制。其次,二者的基本单位也不同。结构主义音位学是音位为核心,主要围绕着音位及音位变体的发现及规律。生成音系学是语音的语法研究,认为语言的音系有两个层面:只具有不可预测信息的底层形式和既具备不可预测信息又具备可预测信息的表层语音形式。音系规则驱动的音系推导过程将可预测信息一步步赋予底层的输入形式,最后获得表层语音形式。本报告将从音系分析的几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当代生成音系学与现代结构主义音位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生成音系学是没有音位的,并举例说明只有在没有音位的情况下,生成音系学才能实现对语音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目标。

人物简介

马秋武

马秋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导。获天津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和硕士,2001 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2~2008 年南开大学三级教授、博导,2008~2017 年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同济特聘教授,2017~2021 年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导。现任《韵律语法研究》主编之一、《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刊物编委,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五、六届副会长,音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汉语国际传播研究分会创始理事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第六届世界韵律大会主席、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专家。主要研究方向:音系学、外语教学理论。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 项,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译著30 部。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