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君子与淑女――诗经关雎篇的文化解读

品牌 思索讲坛
讲次 第 262 讲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19日(周一)18:3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19日(周一)20:3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T220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团委 / 学生联合会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团委思索讲坛部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诗经《关雎》篇属于《国风·周南》,是《诗经》全篇的第一首诗,也是整部《诗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诗篇之一。相传《诗经》由周代尹吉甫收集、孔子编订,而《关雎》被选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其中是否有特殊用意,至今已不得而知。

一般认为《关雎》是一首描述青年男女之间爱恋的诗歌,孔子在《论语》中对其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民国学者陈子展注解“乐得淑女以配君子之诗”。而司马迁则评述为“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认为《关雎》是在周道衰微时产生的一首昭示道德、讽喻政事的诗作,在男女恋爱之上又增添了一层政治含义。

而无论在哪种解释中,对“君子”和“淑女”两个意象的解读,以及对其背后蕴藏的历史、道德、文化逻辑的梳理,都是学者们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11月19日,学者姚小鸥将从《关雎》入手,具体阐释诗歌产生的文化背景,带来对诗作的文化解读。欢迎同学们参加。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