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张爱玲《更衣记》中写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攒钮......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意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旗袍的起源在学术界争议颇多,民间较为认同的是周锡保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提出的旗袍改良于清代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旗装处于清朝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的曲线毫不外露。
直至辛亥革命之后,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达拉翅”、“花盆底”等清代冠服的特征装束彻底消失,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这样,也就形成了作为海派文化重要代表的海派旗袍。
旗袍是旧时女子的第二层皮肤,立领,盘扣,琵琶襟,像定窑的白釉,风流妩媚又偏矜持温和。张爱玲写,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的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4.6(周三)晚18:00,图文西厅,让我们听淳子老师讲述末代皇后婉容的旗袍针脚里那些经不得数的好年华。
新闻报道
暂无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