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虽然研究者在多语情境中开展了许多超语行为(translanguaging)的实证研究,但中国小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进行灵活的跨语言转换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为了解在全英文沉浸式课堂上学生依然出现超语行为的原因,本研究采用质性个案研究方法,以在加拿大访学的中国教师的子女(35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在英语课上的超语行为。数据来源主要为课堂录音录像、研究者的观察笔记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采访,数据分析采用质性研究的分析法,描述各情境中的超语行为,并将其进行分类与比较。本研究归纳总结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超语行为的特点,并发现受到已有知识和未知内容的驱动,学生会自然地交替使用汉语和英语。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从学生的内部视角看待他们灵活的语言表达,基于学生的需求为教师提供关于课堂语言使用的指导。同时,本研究也将为我们重新审视EFL情境下的“全英文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为反思“在英语课堂中到底能不能使用母语?”等颇具争议的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主讲人从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毕业后在加拿大读博期间,继续进行超语实践研究,将场域延伸到课堂外的更大空间,关注在加拿大的中国访学老师们的孩子(幼儿园到五年级)在加拿大期间和回到中国后的超语行为和双语、双文化习得。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用三维叙事空间(时间性、社会性与地域空间性)讲述孩子们的故事,通过narrative thinking尝试在真实情景中理解他们鲜活生动的经历,与他们一同成长,重现和诠释孩子们有趣的生活经验。该叙事探究采用共生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研究儿童的超语实践,关注其中的复杂性、连续性和动态性,尝试在这些年幼的学习者们的跨国和跨文化经历中理解他们的语言使用和文化习得。讲座最后将以主讲人对叙事探究方法论和个人学术探索经历的反思收尾。
腾讯会议号:493 3952 8311
郭浩君
温莎大学三年级博士生
研究方向:超语、儿童双语、教师教育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