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脱欧对英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公投脱欧的决定被公之于众,一系列与欧盟相关的科研项目、教师发展项目、学生交换项目纷纷中止。欧洲合作方的撤资甚至使得供职于英国高校的欧盟国家教师也感觉未来岌岌可危。本次讲座将首先梳理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结构与管理机制,接着分析教育国际化对英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跨国教育与线上课程,最后将讨论后脱欧时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新闻报道
【德国古典文史中的“蔷薇十字会”之谜】
17世纪至18世纪,一个名叫“蔷薇十字会”的团体在欧洲各地开始活跃,尤其德意志地区,延续近一个世纪,据说牛顿、歌德、黑格尔都是这个团体的成员。蔷薇十字会和共济会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征:以改造人世为目的,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相信可以让人类通过掌握自然知识完善自身。蔷薇十字会和共济会是后来的激进启蒙思想的温床,本讲座旨在通过考察蔷薇十字会的来龙去脉,加深对西方现代文明史以及激进启蒙的认识。
【德意志地缘与“陆地-海洋”之争】
“陆地与海洋”的冲突,是20世纪最为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理论。基于海上强国必须背靠大陆这一原理,麦金德相信,作为岛国的英国本土始终承受着来自欧陆扩张的压力。英国的安全取决于消除来自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扩张威胁,在欧洲大陆建立均衡态势,让其相互制衡。但德国在19世纪的崛起,让麦金德担心德国把欧洲大陆和亚洲的“心脏地带”变成自己的海军基地用来与英美作战。本讲座通过考察麦金德和施米特的“陆地与海洋”冲突论,探讨德意志地缘变迁在世界现代史上的意义。
新闻报道
“如何做国际公务员”系列活动
包括国际组织基本情况、组织文化、行政运作、招聘考录、薪酬福利、职位申请和应试技巧、工作技巧以及任职经验和体会等。
新闻报道
为促进全国高校法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以及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激发其学术创造性,培养学术氛围,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将举办“第四届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以及“第四届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一届硕士生论坛”。
研讨会主要内容:
(1)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2)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实践;
(3)研究生教学中的其它问题
论坛主要内容:
(一)论坛主题:《法语与法语国家和地区研究》
(可结合个人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研究题目)。
(二)参加对象:全国高校法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
(三)活动方式:论坛将分为博士生专场及硕士生专场。评审专家将审读入围论文,并听取作者对论文及相关研究工作的介绍,提出意见和建议,并撷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论文经作者自愿申请,将被收入刊物《法语与法国文化研究》发表。
(四)论坛语言:法语
全国法语专业研究生论坛于2007年由上外法语系创办,每年举办一次,影响力日益增加,其成果既体现了上外法语系的学科质量和专业办学水平,也从一个窗口体现了中国高校法语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对法语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其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研讨会和论坛总日程:
5月6日 9:00–11:30 : 第四届“研究生教学研讨会”(凯旋厅)
11:30–13:30 : 午餐;休息
13:30–14:00 : 研究生论坛开幕式(MBA教室)
14:00–17:30 : 硕士分论坛(凯旋厅,日本厅,英伦厅)
17:30–18 :00: 评委评议
5月7日 8:30–12:00 : 硕士分论坛(续);博士分论坛
11:30–12:00 : 评委总评议
12:00–12:30 : 论坛总结;颁奖仪式(MBA教室)
下午:自由交流;离会
联系人和联系方式:李明夏(手机:13681722664 邮箱:forum2017@126.com)
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赞助:卡西欧(中国)贸易公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新闻报道
新加坡华人从祖籍地中国移居到“星洲”的世代或有长短不同,但他们都积极融入居留地,成家立业,尤其在新加坡建国后,半世纪的种族融合政策,已潜移默化让人民建构出顶层的国家身份认同。今日新加坡年轻华裔的英语远比汉语流利,如同在热带落地生根的“胡姬花”,赤道旁的岛国已是他们热爱的家园。在彼此依赖且日夕变动的全球化时代中,在祖籍地的中国人应该敞开胸怀,接受世界各地华裔移民的变异事实,尊重各地华人多元的身份认同。唯有大家截长补短,相互合作,才能在全球化变局中,找到适者生存的新出路。
新闻报道
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名家讲坛系列
In this presentation, I provide examples from my research with highly skilled migrants in English-dominant countries to demonstrate how they strategically use their local languages and English varieties in the transnational workplace. Such plurilingualism is possible because the global professional context is not homogeneous, constituting only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even in traditionally English-dominant countries like UK, USA, or Australia. The global workplace is multinational and, therefore, plurilingual. There is evidence that even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n host communities are becoming comfortable with a linguistically plural workplace, prepared to negotiate different English dialects and diverse languages with their transnational colleagues. Such a practice goes against policy discourses that emphasize that skilled migrants must speak a single language (English) or a single variety of English (i.e., British or American English) for communicative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Skilled migrants seem to bring certain tacit skills that enable them to negotiate their difference effectively and resolve their identity conflicts. While the focus of policy makers in education, migration, and labor is on credentialized skills, we need to appreciate the tacit skills, dispositions, and values skilled migrants bring to the global workplace to facilitate language learning, knowledge circulation, and material development.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