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标识与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主讲人 韩斌
开始时间 2022年06月03日(周五)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6月03日(周五)20:30
地点 线上腾讯会议:406-306-600-(入会密码:0603)
主办方 教师发展中心,艺术教育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通过对中乐西渐由来、文化融合创新、文化标识打造等方面的阐释,解读上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探讨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人物简介

韩斌

音乐学家、研究员。上海音乐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基建处处长、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副秘书长。曾荣获200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科技创新奖与201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文献学、歌剧、合唱学。先后出版《西方合唱音乐纵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德彪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二十世纪歌唱大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最后的浪漫主义者》(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钢琴的故事》(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出版社,2010)、《音乐学新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与研究规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独立承担《音乐学研究工具与使用方法》一章)、《音乐地图:上海市学生古典音乐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艺术歌曲欣赏十八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圣乐欣赏十八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音乐纸质文献保存指南》(合著。台湾音乐馆,2019)等专著。曾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艺声唱片早期业务活动管窥——基于中国唱片1955~1958年档案的观察》《“中国之莺”的“青春之歌”——历史音频中的表演史研究;以周小燕先生为例》、《历史音频修复与数字化保存的实践与思考——以<丁善德音频计划>/<谭抒真、李翠贞音频计划>为例》《音乐手稿的历史、研究与典藏》《艺声唱片早期业务活动管窥——基于中国唱片1955~1958年档案的观察》等论文,并在《人民音乐-留声机》、《爱乐》、《音乐爱好者》、《歌剧艺术》等杂志开设专栏,出版与发表文字逾百万字。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人类世时代再读《荒原》

主讲人 王光林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8日(周六)0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8日(周六)11:30
地点 上外视频号直播;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如果任由火车沿着既定路线一往无前,且没有任何东西遏止它前行,那么我们将直奔灾难而去,面临灭顶之灾,或是直接坠入深渊。”
——迈克尔·勒维( Michael Löwy 2001)

《荒原》写于1922年,彼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上帝已死”,田园牧歌不再,整个欧洲都处在一片废墟之中,浪漫主义诗人改造世界的幻梦破灭了。曾经,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时代巨轮承载着启蒙精神高歌猛进。然而,所谓“自由”和“理性”的启蒙主义旗帜却反而成为世界大战中屠杀与冲突的帮凶。功利主义的过度泛滥也导致社会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都陷入私欲膨胀的境遇。对理性科学的怀疑、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失望、对大规模战争时刻可能爆发的恐惧、对现代化生产中人被异化的担忧……这一切汇合成一股汹涌澎的潮流,荡涤着一切,冲击了人们所有的观念、信仰、思考和结论。处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夹缝之中,英国诗人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以惊人的敏锐洞察出西方现代性辉煌外表下的精神匮乏,用广博而艰涩的意象铺展出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荒原》因此成为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在欧美现代文学史和诗歌艺术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艾略特在二十世纪所描述的“荒原”,后来被更多的科学家们称之为“人类世”,用以强调由18世纪末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全球性影响。一些学者则将人类世拉到更早的时期,例如人类开始务农的时期。虽然“人类世”只是一个尚未得到公认的地质学概念,然而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地质学内部,更关乎人类的存在方式。
二十一世纪以来,飞驰的信息风暴几乎塑造了现代人的空壳,五彩斑斓的时代底色恰恰勾勒出人类精神的荒原世界。我们皮囊之下的自我如此匮乏,我们依旧未能跨出那片贫瘠荒原,我们仍迷失在艾略特为现代人构建的那座文化迷宫中,找寻着遥远而真实的灵魂。那么只要这一种努力不曾停息,《荒原》就仍蕴含着值得我们发掘的精神宝藏。

人物简介

王光林

王光林,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教授,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有英语文学,跨文化研究,文学翻译,比较文学。

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等。《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和《澳大利亚文化研究》主编。《当代澳大利亚经典小说译丛》副主编。跨国出版集团 Anthem Press 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委(Anthem Studies in Austral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2015-2018)、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会长等。

著有Translation in Diasporic Literatur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9),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ies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06)等,曾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别翻译奖,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颁发的Honorary Fellowship等。翻译出版了《瓦尔登湖》、《上海舞》等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我们一起读文献——拉美研究导论

主讲人 万瑜,袁艳,李昊旻,王子刚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31日(周二)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31日(周二)20:15
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号:710933687)
主办方 西方语系
语言 汉语,西班牙语 Español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万瑜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

袁艳

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昊旻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王子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Shakespeare’s Major Tragedies: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Analysis

讲次 第 84 讲
主讲人 Michael Steppat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4日(周二)15: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4日(周二)17:00
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密码:0524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At the heart of the Western literary “canon”, as it is often called, are the dramatic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which have gained a global appeal and have found new homes in the theatres, the studies, and the film industry of many countries. As analyzed by the leading critic Harold Bloom, in his major works, Shakespeare “teaches us how and what to perceive, and he also instructs us how and what to sense and then to experience as sensation”. Accordingly, nobody before or after Shakespeare has “made so many separate selves”: as the 18th century already knew, Shakespeare “taught us to understand human nature” – perhaps he has even “invented the human”.

Especially prominent in the esteem which Shakespeare’s works enjoy are the tragedies. This lecture introduces them, not necessarily expecting any previous knowledge, and goes on to offer pathways of critical exploration to underst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major tragic dramas. For a glimpse at the context, we will briefly talk about “who was Shakespeare?” and about “what is tragedy?” From there, we will devote attention to Romeo and Juliet, Hamlet, Othello, King Lear, and Macbeth. Each of these work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so that there is no simple formula that applies to all. Each of them unfolds a radical appraisal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 with surprises.

In discussing these major works, an important element is the responses which students themselves may offer. How do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ramatic characters and actions? Their critical echoes can be quite individually varied, and they are very welcome. Hence student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take part and to share their thoughts!

人物简介

Michael Steppat

Michael STEPPAT is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and an international faculty member at SISU in Shanghai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on Interculturality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volumes on American studies (Discourses of Exception, Exclusion, Exchange) and on Cross-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Honor Cultures and Face Cultures. Michael Steppat was formerly a Professor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and he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John Kluge Center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Introduction to Game Localization

主讲人 张晓春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10: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11:30
地点 ZOOM会议:680 272 6145,会议密码:111291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张晓春

张晓春博士现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现代语言学院翻译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游戏本地化、无障碍游戏、视听翻译及翻译科技与教学。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语言教育规划的结构和能动性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Educ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主讲人 David Cassels Johnson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8日(周六)08: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8日(周六)10:00
地点 “语言与未来”B站直播间(ID:22327813)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Recent empirical research (Johnson & Johnson, 2015)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Bouchard & Glasgow, 2019) have furthered the debate about the role of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LPP). Within social theory, however, they have a more robus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history. This paper tra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se concepts, analyzes how they are applied in LPP research, and ends with suggestions for how these theoretical tools can be leveraged to support social justice in LPP processes.
 
First, I trac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and agency, connecting seminal critical social theory (e.g. Marx, 1948) to modern debates about structuration theory (Giddens, 1979) and critical realist morphogenetic models (e.g. Archer 2005). I examine the debates around what counts as a structure and their power relative to human agency. I argue that both structures and agency can be both constraining and enabling – a point that is typically overlooked in LPP research – and analyze particular language policies as examples.
 
I then analyze how structure and agency have been applied in LPP research. Empirical investigations of LPP processes tend to emphasize the agency of educators (e.g. Zhao & Baldauf, 2012), while theoretical proposals have focused on the power of language policy as a hegemonic structure (e.g. Tollefson, 2015). I argue that both perspectives are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LPP processes. There is always agency within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re is always a structure to agency. What are often depicted as two opposing forces are better described as mutually constitutive and interconnected in LPP processes.
 
Finally, I argue that an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agency in LPP processes can be applied to LPP research and advocacy efforts, which promote educational practices that center social justice for minoritized and marginalized language users. I outline how this can be enacted.

人物简介

David Cassels Johnson

David Cassels Johnso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and Visiting Professo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holds a Ph.D. (with distinction)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His research, teaching, and service focus on how language policies impact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minoritized language users in schools and society. He has held faculty positions in education and linguistics at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and Texas A&M University and was a visiting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Equatorial Guinea and the University of Costa Rica. He has published over 40 books, book chapters, and journal articles and serv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of five journals.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哲学的艺术史“修正”与新旧图像学之争——基于“原作”的辩难

主讲人 鲁明军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18: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20:30
地点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1968年,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针对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关于凡·高画“鞋子”的观点撰文指出,事实并非如海氏所言,凡·高画中的“鞋子”不是农民的鞋子,而是画家自己的“靴子”;并且,画作中的鞋子只是物品,并不指向绘画本身。1990年,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针对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提出,后者高度透明、智性和模式化的封闭逻辑忽视了绘画(图像)的细节、局部及其视觉症候。而在他看来,后者才是绘画的真实。如果说夏皮罗是希望将绘画从哲学的不透明中解放出来,回到透明的艺术史中的话,那么迪迪-于贝尔曼则希望将图像从透明的机制中解放出来,回到不透明的图像哲学中。
两次“论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原作”问题,但目的并不是澄清“原作”,而是揭示其透明性与不透明性这一辩证关系,探求艺术史与(艺术)哲学对话的基础以及相互解放的可能。

人物简介

鲁明军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著有《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联合国与全球环境治理

讲次 第 210 讲
主讲人 王之佳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15: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16:30
地点 会议直播: https://meeting.tencent.com/l/V8pxjF2eJfX8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卓越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王之佳

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合作司前司长、联合国环境署前特别协调员、执行主任特别顾问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落实新课标需更新迭代的四个观念

主讲人 李威峰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6日(周四)20: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6日(周四)21:00
地点 腾讯会议(ID:867-957-570,开启等候室,请实名进入)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全面迈入核心素养时代。新课标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明晰了我们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及落实核心素养的新方法。那么落实新课标可以做些什么呢?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可以归纳为“421”:就是更新迭代4个观念,在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这2端,成功搭建起1座学习、理解、转化、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桥梁。

人物简介

李威峰

浙江省英语特级教师,任浙江省初中英语教研员,浙江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分会理事,长三角基础外语教学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外语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还曾获全国十佳外语教师、全国外语教师园丁奖等荣誉称号;主持《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英语听说整合教学范式研究》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教研课题研究,30余篇学术论文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英语教与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其它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文献检索、综述撰写及研究思路形成系列讲座

讲次 第 9 讲
主讲人 肖珑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6日(周四)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6日(周四)21:00
地点 腾讯会议-931-327-432
主办方 图书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次讲座重点是以学研路径三“步”曲(研究-写作-展示)之第二步为核心,通过若干实例的分析,讲授如下内容:1,学术论文的结构;2,学术论文写作的准备:阅读与评价文献;3,与文献交互:在阅读和撰写中养成研究思路;4,文献综述的撰写,包括理论研究类和实证研究类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人物简介

肖珑

北京大学二级研究馆员,山西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生导师,兼任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知识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用户研究与服务专业组主任、山西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山西高校图工委副主任,《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等多个核心期刊/专业期刊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图书馆建筑与空间布局等。已出版专著/教材16部,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完成1项国家标准。创办北京大学“一小时讲座”和“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山西大学“文瀛信息素养课堂”和“信息资源检索利用与学术规范”等多类多门信息素养课程,编写相关教材并授课二十余年。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