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固定收益投资

主讲人 任翔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9日(周日)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9日(周日)20:30
地点 腾讯会议
主办方 国际金融贸易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任翔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9届校友,CFA持证人,CICPA非执业会员。现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兼固收研究部总监。任翔先生自2014年加入上投摩根,此前曾任职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任翔先生具有多年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及研究经验,擅长与信用分析及量化分析。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汉语与南方民族语的一致性变化例论

讲次 第 56 讲
主讲人 郑伟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7日(周五)20:30
地点 腾讯会议ID:981 577 882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体多元”的关系。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有着长期的持续性接触,非汉语的底层成分不仅在汉语南北口语中留存,传世文献中自然也有不少的证据。就音系变化而言,汉语与非汉语之间有诸多一致性变化或者说共同创新,例如鼻音与擦音声母的语音交替、腭近音的擦音化和唇齿化、边近音的硬腭化和软腭化、高元音的裂化、韵尾辅音的喉音化等。

人物简介

郑伟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任上海市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辞书研究》联合主编等职。研究领域为汉语历史语言学、南方民族语文等。曾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社科新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译著5部。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什么样的“客人来了”?

主讲人 周韧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5日(周三)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5日(周三)20:30
地点 腾讯会议ID:265 451 369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研究对“汉语主语所指的事物强烈倾向为有定”这一论断进行重新思考。依据语料库,我们对汉语主语有定的经典例句“客人来了”进行语料考察,发现有两种“客人”的身份值得重视和分析:第一种“客人”虽然具备已知信息身份,但严格按照可辨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却应被视为不定指成分;第二种“客人”是一种接近无指义的虚指成分,其所处的“客人来了”句整句充当话题。我们发现,“汉语的主语倾向为有定”这个论断难以概括语料中“客人来了”句的全貌。我们着重说明:主语的指称性质只是信息结构安排下的自然表现。同时,本研究对认识汉语话题和主语的关系也有帮助和贡献。

人物简介

周韧

男,1977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学,尤其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已经出版《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等四部专著,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并完成近十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语言传播与中文国际传播

讲次 第 55 讲
主讲人 王辉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20:30
地点 腾讯会议ID:530 254 185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语言传播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报告将对语言传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和分析,并阐述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传播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趋势。报告还将分析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人物简介

王辉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主编。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等。著有《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研究》《全球化、英语传播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3卷)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杨振宁·艺术观念与历史事实:论批评的艺术史家

主讲人 杨振宇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3: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5:30
地点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迈克尔·波德罗(Michael Podro)在《批评的艺术史家》中指出,艺术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作者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也提出:“把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是,使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的批评分离。如果一个事实不是从判断作用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则毫无用途;如果一项判断不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则不过是骗人。”
艺术批评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许多从事艺术批评的人也并非专门的艺术批评家。我们可以把艺术批评看作是受到文学批评介入与影响的结果。它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任意角度以及任意路径的。但艺术史研究与艺术批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艺术批评需要历史观,艺术史也需要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人物简介

杨振宇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学科负责人,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与国家多个专家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文化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思想史、风景画与山水画等。参与组织“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和“潘天寿纪念讲座”等重大学术项目。2008年创建“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学术论坛。2009年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从梁启超到滕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的思想研究”。2014年主持“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学术考察”系列展览与研究。撰写与主编《沧桑入画》《艺术史学史》《自然之名》《游于园》《名家》与“艺术世界”丛书等。在《新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康定斯基回忆录》《批评的艺术史家》等译著。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邵学成:艺术史的另一面:战乱、盗劫和失语——以中国民间援助阿富汗巴米扬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主讲人 邵学成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0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1:30
地点 参与方式:线上入会,腾讯会议号815-821-704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阿富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历史上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山地文明等复合文明都在此交汇,丝路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再次融合碰撞,迸发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意象,这些为世界艺术史做出了贡献。
但不幸的是,自然灾害、战争劫掠却屡次意外中断阿富汗艺术史发展和研究进程。2021年8月临时政权交接后,外国科研机构和学者撤离,阿富汗的文化遗产和考古美术研究暂时被媒体忽略遗忘。2022年5月,中国民间援助的新一期巴米扬维护工程结束,保障了部分文化遗产的安全。
回顾阿富汗百年研究史,从早期无序探险走向后期科学规范研究,这一过程中考古学艺术史发挥了巨大作用,欧美日各国学界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论。尤其是巴米扬作为新世纪“文明的纪念碑”,在过去二十年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德、意、日、法等国家协助阿富汗完成基本修复工作,成为国际合作典范。保护是研究的前提,新取得的科技考古证据和考古美术结论,打开了学界视野,让我们再次审视欧亚地域的宗教美术,重新思考文化传播路线。
这一次我们如何面向未来?现实的阿富汗文化遗产等待谁来继续研究?

参与方式:线上入会,腾讯会议815-821-704

人物简介

邵学成

邵学成,现任哈佛大学CAM Lab-DIGITAL GANDHARA项目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伊朗、叙利亚丝路考古美术、考古学史和文化交流史,尤其是对于公元前3~公元10世纪欧亚物质文化交流史和中亚宗教考古美术抱有浓厚兴趣;丝绸之路和东亚考古学的学术史梳理研究。正在探索国际援助中对于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危机应对保护、和异地博物馆的保存展览艺术传播的可能性。

学术及社会活动经历:与哈佛大学、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推出DIGITAL GANDHARA数字犍陀罗项目(2021年至今);在《殊方共享》、《大美亚细亚》、《叙写传奇—叙利亚文物展览》(深圳站)(2019年至2020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宝展》、《从希腊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览》等活动中多次担任策展人及学术顾问;曾多次组织对伊朗萨珊遗址、巴基斯坦犍陀罗遗址、乌兹别克斯坦佛教遗址的考察,并多次推动中外研究机构合作。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杨少波·“图与词”的古希腊范例——以雅典卫城的“少女像柱”(Καρυάτιδες,Caryatid)为例

主讲人 杨少波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6: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8:00
地点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少女像柱(也可称之为女人像柱)是一种以女性形象雕塑为支撑的建筑结构,它代替圆柱乘载柱顶的压力。希腊文专门术语称之为“Καρυάτιδες”,根据字面意思可英译为“maidens of Karyai(卡里埃的少女)”。这一希腊单词首先由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记录为拉丁语形态的“caryatides”;后辗转进入英文转变为“Caryatid”。
维特鲁威在他的作品《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第一卷第一章第五节中陈述道,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性形像柱代表卡里埃女性受到的惩罚。卡里埃即今日的卡耶(Karyes),是一座伯罗奔尼撒古镇。在波希战争中,这座小镇背叛雅典,与波斯站在同一阵线。波斯战败后,镇上的人们沦为奴隶。然而,维特鲁威的解释是令人怀疑的:早在希波战争以前,希腊古代近东地区就已经开始用制作形似女性的装饰支撑物了。
关于少女像柱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卡里埃的女孩特别漂亮,身材高窕、健壮。在女神雅典娜和阿尔忒弥斯的盛宴上,头顶篮子的卡里埃少女是携带神圣物品的贞女,而以此为形象的柱式被称为“canephora”(负篮者)。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人物简介

杨少波

杨少波,艺术史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雅典大学。现任《中希时报》执行总编、希腊国际记者协会秘书长、希中文化协会会长,在希腊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超过20年。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如何养成实证研究思维与科研习惯: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经历

主讲人 魏志慧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20:30
地点 腾讯会议(ID:223-274-881,开启等候室,请实名进入)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如何提炼学术研究问题并开展实证研究,是研究新手面临的主要难点。本讲座基于近20年的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经验和近10年来聚焦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从编辑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教育实证研究思维,形成科研习惯,从而感受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乐趣。
一、什么是实证研究?
二、如何撰写实证研究论文?
三、如何形成科研习惯?

人物简介

魏志慧

博士,现为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会成人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教育实证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

2004年至今已发表近6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丛》《中外终身学习研究文丛》《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策划、翻译和编辑工作。

2016年起,先后受邀到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相关机构,为上万名高校教师、研究生做有关技术时代教学与研究、教育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专题报告,激发了一线教师教学创新和研究的信心和能力。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大学生必备的七个情商能力》系列讲座专题(四)

主讲人 李仁根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20:30
地点 Classin平台(二维码见讲座介绍)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大学生必备的七个情商能力》系列讲座内容简介】

世界上谁的情商最高?根据MHS公司30多年来积累的情商测评结果,发现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员的情商最高,其次是成功企业的CEO,高出人口常模许多。这表明,情商在我们事业成功中至关重要。

大学里的学习生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每一个同学都需要通过在学业上的成功去为入职社会做好准备,让自己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上成功。情商能力也是让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高情商?有人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让人舒服,和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关系,能够掌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等等,这些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总的来说,情商是一系列相关能力的组合。好消息是只要我们愿意,这些能力是可以学习,可以提高的。那么如何来学和提高我们的情商?

【专题(四)内容简介】

真正理解人的能力:同理共情

同情共理又称为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看待问题。适当的同理心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心协力解决矛盾,解决问题。这一讲会具体说明该如何正确地发展同理心,和如何去感知自身所在的团队、组织的氛围。

人物简介

李仁根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刘平:名字是世间最短的咒——文字与图像理解

主讲人 刘平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21:00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文字记录着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又对它做出了限定。本讲座试图从艺术史中的几个案例出发,来探讨文字与图像理解之间的错位与新的可能,还将介绍组合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人物简介

刘平

刘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攻西方美术史、西方中世纪美术史、艺术博物馆研究。在美术史研究领域,致力于结合传统的工艺研究、风格研究、图像研究,并融合社会艺术史、心理学艺术史的角度,将不同时代的图像视为时代个人/集体记忆与想象的具体呈现、时代个人/集体感知自然与社会的具体表达,通过研究其形成机制、传播流变,以及其在历史中的隐没与复现,解读图像所承载的多层次信息。在美术馆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策展过程中的释展环节,以公共教育信息的设计、写作与传播为重点。

著有《巴黎圣热尔曼•德•普雷修道院专题研究: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西方美术史》、《基督教艺术对罗马艺术元素的运用》、《社会与历史视野中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时间图像——米勒的〈拾穗者〉》等,曾担任《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型纪录片学术顾问、分集撰稿人等。译著《世界艺术地图》、《詹森艺术史》(插图第七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