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乌兹别克斯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它被古丝绸之路横穿而过,欧亚文化在这里激流回荡,造就了璀璨的文明成果。从享有“露天博物馆” 美名的希瓦到“史诗和童话之城” 布哈拉,再到 “传说之城” 撒马尔罕,它们自西向东点缀着乌兹别克斯坦,悠久历史都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
新闻报道
独立二十多年来,哈萨克斯坦在国内建设和对外交往中取得了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成就,其关键原因在于哈萨克斯坦制定了符合该国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讲座围绕“哪些因素决定了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和对外政策的制定”,在政策解读的基础上对此展开分析讨论。
新闻报道
中东地区集中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突出问题与治理难题,安全与发展问题十分复杂而又相互关联,且外溢效应不断扩大,构成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东剧变以来,旧有冲突与新的转型交互作用使中东地区治理更加复杂和艰难,并加剧了安全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在中东地区安全与发展问题更加突出、中国的中东外交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联合中国中东学会、牛津大学中东中心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和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西亚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研究机构于2018年9月15~16日(周六、周日)在上海联合举办第六届“亚洲与中东”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为“中东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本次会议致力于为从事中东研究的中外学者探讨中东地区治理问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东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推动学术界积极为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为中东研究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和中东地区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次会议工作语言主要为英文,9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主旨演讲及16日上午的大会发言、分论坛总结汇报和闭幕式的工作语言为中文和英文,并配有同声传译。9月15日下午的分论坛工作语言为英文。
新闻报道
讲座内容:The rice theory argues that the irrigation and labor requirements of paddy rice made southern China more tightly interdependent than the wheat-growing north. In this talk, Thomas Talhelm reports new findings: can rice culture take hold in an isolated rice village surrounded by wheat farmers and herders?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move from rice to wheat areas? Talhelm will also outline a more detailed, generalizable version of theory. This version can help explain puzzles like, if northern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are wheat cultures, why are they still so different?
主讲人:Thomas Talhelm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Behavior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Thomas has lived in China for five years as a Princeton in Asia fellow, a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in Beijing, and as a Fulbright scholar. He researches how rice farming gave southern China a very different culture from wheat-farming northern China. Thomas also founded Smart Air, a social enterprise that makes low-cost DIY air purifiers to help people in China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air pollution. Thomas Talhelm 的研究兴趣包括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他最近的研究课题是大米和麦子种植与中国南北文化差异的关系,先后在《Scienc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和《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等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其中2014年的论文是《Science》的封面文章。
新闻报道
上外“法律职业与涉外法务”系列讲座之一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本次学术论坛将于2018年9月6日-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举行。论坛邀请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踊跃参与,优秀论文将在会议论坛期间宣读,选入会议文集,并推荐发表。
论坛开幕式及闭幕式将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领导、专家委员会成员及业内专家学者做主旨发言。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本讲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道德经》英译研究为个案,结合主讲人十余年来的课题申报、论文撰写、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主线,呈现博士生论文选题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第二部分借鉴观念史研究方法,考察《道德经》在英语世界一个多世纪以来的翻译和接受流变,分析指出,《道德经》的英语世界的建构与应用,一方面是以“道”的内涵和实质展开,另一方面又借助译者这一传播载体在英语世界传播,必然会因译者群体的社会翻译目的和学术前见,呈现不同的文本形态和思想体系,在社会历程中发挥各不同相同的功用。西方社会关注《道德经》,大多是为了解决其自身面临的具体时代性社会问题,基于不同翻译目的和译者群体前见,形态各异的《道德经》英语文本主要被用作襄助《圣经》汉译的“百科全书”、彰显东方智慧的“未来哲学”、成就内在养生的“心灵灯塔”和施行治国理政的“道德镜鉴”。
推荐书目:
[1]J.J.克拉克著,于闵梅、曾祥波译.《东方启蒙:东西方思想的遭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弗朗索瓦•于连著,闫素伟译.《圣人无意:或哲学的他者》,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李晨阳.《道与西方的相遇: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中文增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