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自强
和鲸科技执行总裁、首席产品官,拥有多年信息安全、云计算、数据科学领域的产品管理与设计经验,负责和颤科技产品战略规划,主导了ModelWhale数据科学平台、和鲸社区等产品从零到一的设计,深度参与了国省多地气象局机器学习平台的规划与落地。
新闻报道
和鲸科技执行总裁、首席产品官,拥有多年信息安全、云计算、数据科学领域的产品管理与设计经验,负责和颤科技产品战略规划,主导了ModelWhale数据科学平台、和鲸社区等产品从零到一的设计,深度参与了国省多地气象局机器学习平台的规划与落地。
新闻报道
生态语言学目前主要涵盖两大研究范式。本讲座首先回顾生态语言学发展历程,然后介绍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范式,包括概念、文本分析理论手段、指导思想、路径、应用领域,最后聚焦教材生态话语分析案例。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国璋语言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主编;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生态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系统功能语言学学界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一级学会)理事,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优秀教师(200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宝钢优秀教师(2015),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2021)。主持(含完成)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在Linguistics、Language Sciences、Lingua、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等SSCI,《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CSSCI,以及其他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领域:功能语言学、汉外对比、生态语言学、话语分析、翻译研究。
新闻报道
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又叫做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或人文科学中的计算(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它是使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研究传统的人文科学的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计算机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科学领域的普及应用。本讲座介绍数字人文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说明数字人文与新文科的关系。
1939年生,中国计算语言学最早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两次研究生毕业,20世纪70年代首次测出汉字熵为9.65比特,为汉字多八位编码提供了语言学支持。法国留学时师从国际计算语言学学会第一任主席Vauquois,研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把汉语译为多种外语的机器翻译系统,是第一个出席国际计算语言学顶会COLING的中国学者。长期从事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曾在德国、韩国的大学担任教授,讲授自然语言处理课程,出版论著3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主持研制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1项、国家规范3项,参与研制国家标准13项。担任国内外著名杂志编委,曾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文信息学报》顾问,《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工作单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06年获奥地利维斯特奖,2018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 杰出贡献奖,2021年获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士称号,2022年获香港圣弗朗西斯科技人文奖。
新闻报道
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安徽大学江淮学院院长,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安徽省记协常务理事。
新闻报道
汉语副词研究中,微观层面的个案研究及对比研究丰富详尽,目前还可以从相对宏观的层面展开副词各次类的整体性研究,并尽可能多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将研究推向纵深。近年来学者们不断引入认知和互动两大视角,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创见。我们在梳理这些创见的基础上,以语气副词及其相关次类为例,展现认知心理和交际互动对于深化副词次类整体性研究的重要价值,并提出相关思考。
饶宏泉,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话语功能语法和儿童语言研究。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汉语篇章中的时间推进系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语委重点科研项目、安徽省哲社项目等多项课题。荣获安徽省社科奖二等奖、首届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一等奖。
新闻报道
传人说,布匹的横断面就像手艺人的指纹,每一匹布和每一片指印都各不相同。早已走向世界的松江布织造技艺,也饱含面向个体亲密又广阔的人文关照。传扬这项非遗的过程,既是探寻它在物质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也是发掘它与不同个体建立的独特精神连结。举办ZHI织者的指心——“松江布”非遗体验展,就是要通过呈现布匹织造技艺的、记忆的、寄意的美学,把真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带给世界。
新闻报道
Fatigue is a widespread issue that impacts individuals across various domains of life, from learning and work to sports and driving. Fatigue is also a prevalent symptom of many chronic diseases.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share the latest insights from our multimodal neuroimaging studies, which explore the distinct neural correlates of subjective fatigue experiences and objective cognitive fatigability in the human brain. Understanding both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of fatigue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health and safety, devising novel treatments, optimizing performan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both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clinical patients.
饶恒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脑机协同信息行为重点实验室主任,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SLEEP等期刊编委,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香港等多国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一直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各种无创性脑成像技术来评测人脑的正常和异常工作状态,探讨人类主观经验与客观行为的神经基础。已在Science、PNAS等期刊发表了14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9200次,h-因子44。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帕金森基金会(Parkinson’s Foundation)、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基金等国内外多项课题。曾获得美国睡眠学会APSS第25届年会睡眠剥夺分会唯一的杰出研究奖,研究成果被Scientific American,Science Daily,CNN,US NEWS,Medical News Today, Philly.com等国际媒体多次报导,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新闻报道
关于数字人文之于人文学术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西方学者无疑走在我们前面,井率先发表著述,其中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凯瑟琳•海尔斯 (N. Ketherine Hayles) 的著作 《我们如何思维:数字媒体与当代技术创新》 (How We Think: Digital Media and Contemporary Technogenesis, 2012) 同时具有理论的引领性和实际操作的价值。她在书中不仅对数字人文的意义和功能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还专门讨论了在世界文学研究领域内广为人们谈论的"远读“(distant reading)方法及策略。从事世界文学研究的学者都知道,“远读”是美国意大利裔文学理论家佛朗哥•莫瑞提 (Franco Moretti) 针对长期以来占据文学批评和研究界的"细读"方法提出的一种反向但却十分有效的阅读策略。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末,世界文学尚未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之前,莫瑞提就开始在这方面实践了。他利用大数据的方法远距离地阅读世界文学作品,并在世界小说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实验。应该说,他的这种具有原创意义的方法论革命标志着一种人文学术研究范式的诞生。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演讲者看来,“远读”作为对"细读"的一种反拔,同时也应该与后者相结合才更为有效。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教授。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获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创始导师。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同年调入清华大学,为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土,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新闻报道
“善译”是避开翻译陷阱的范式性提升。这要求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审视两种语言系统,洞悉语言的奥秘,统摄原文的“意旨”“神情”“语气”。“善译”涉及翻译的所有语言要素:字、词、句到音、形、义,至篇章和文体,由于语言表征的复杂性,理解和表达中的陷阱无处不在,体现于翻译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善译”之道所蕴含的智慧体现于有效解码后的“直译尽其可能,意译按其所需”的策略及关联与趋同这两大原则。由此善译的实现过程依然“归结”到一个由原则统领的可以调变或取舍的参数原则—体系之中。
赵彦春,上海大学教授(二级)、兼任上海大学翻译研究与出版中心主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东西方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Translating China主编、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会会长、国学双语研究会执行会长,涉猎哲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门专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5项,新闻出版署重点出版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11部,主编及编审教材20部。翻译实践上,坚守以诗译诗、以经译经的准则,出版《诗经》《论语》《道德经》《庄子》《屈原楚辞全集》《王维诗歌全集》《李白诗歌全集》《杜甫诗歌全集》以及三曹诗歌全集等译著30余部50余卷。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