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菁
邹菁,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浩私募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律协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律师业务20余年,专注于私募基金的设立与合规、股权投资与并购等领域,为钱伯斯律师榜单连续7年推荐投资基金律师,并多次入选ALB、LEGALBAND 、Legal 500等榜单。出版专著《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与运作:法律案例和实务》《律师视角: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投资与运作》《创业投资基金的募集设立与投资运作》等。
新闻报道
邹菁,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国浩私募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律协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律师业务20余年,专注于私募基金的设立与合规、股权投资与并购等领域,为钱伯斯律师榜单连续7年推荐投资基金律师,并多次入选ALB、LEGALBAND 、Legal 500等榜单。出版专著《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与运作:法律案例和实务》《律师视角: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投资与运作》《创业投资基金的募集设立与投资运作》等。
新闻报道
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深入开展,来华国际学生面临融入中国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和语言使用等问题。本讲座以三项聚焦跨国语境中来华国际学生群体语用发展与社会文化及学术融入研究为例,详细阐释和探讨相关理论框架和方法路径,尝试将跨学科及超学科视域下的多元视角和方法手段纳入研究视野。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李茨婷,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导,英语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二语习得学会理事,中美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2016-2017)。主要研究兴趣:二语语用、多语教育、社会网络分析、跨文化交际。近五年来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作发表在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Language Awareness, 《外国语》, 《现代外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等,担任SSCI期刊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编委及多个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新闻报道
在本次讲座中,尤陈俊教授将从我国现行《宪法》中第十九条第五款“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谈起,讲述“普通话条款”在1949年后我国先后颁布的四部宪法中从无到有的历史背景,并讨论在我们当下所处的全球化时代该如何理解这一条款的重要意义和功能。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尤陈俊,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杂志副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比较法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专著2部以及编著、译著多部。近期研究的具体问题之一为从法社会学角度探讨语言法制。
新闻报道
60岁及以上老人,从出生至此,已经学习第一语言60年及以上。健在老人还需要继续学习吗?根据乔姆斯基理论,第一语言不需要学习,出生婴儿随着成熟会“长出”母语来。本讲座分为两个部分:(一)讨论60岁及以上老人此年龄段之前的第一语言学习;(二)讨论此年龄段以后老人语言继续学习。概言之,本讲座讨论从摇篮到坟墓的语言终身学习问题。
本讲座首先回顾我国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习思想,然后回顾以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西方学习思想。我国先贤突出学习为修身、修身为做君子,西方突出天赋与养育、体验与真知识的矛盾对立,通过学习而见到真理。历史回顾铺垫后,展开本讲座主题:以最新的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为理论基础,讨论终身学习的新思路和研究方向。最后本讲座主张,对于老人来说,知识学习是次要的。除积极学习外语以健脑强智外,更重要的是,为提升人生智慧而继续学习。学而修则智,智而修则禅(英文翻译为Learn to be wiser and wiser to learn)。其最底层的理念是:大智健晚年,即用大智慧构建晚年人生。这正是对儒家学习思想的延伸。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顾曰国,原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985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语言研究优等硕士学位,1987年获该系语用学与修辞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学术院院士Leech院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英语教育等。Journal of ChinaCALL 主编(当前),《当代语言学》主编(1998-2015)。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学术兼职有英国诺定汉大学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外学术顾问、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外聘教授、彼得大帝彼得堡理工大学访问讲习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杰出研究员、台湾科技大学讲习教授等。
新闻报道
本报告主要讨论语言、社会、生态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语言生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方法,社会结构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框架,生态是各种生命形式相互制约的关系。就研究范式而言,有语言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等单一学科方式,也有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生态语言学等交叉学科路径。就语言研究的历史发展看,研究的重点从纯语言研究转向交叉研究,从只关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转向语言、社会和生态系统问题研究,因而出现了学科生态学化的趋势。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黄国文,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威尔士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2011-2014年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执行委员会主席。现任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语言学丛书(Springer)联合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de Gruyter) 联合编辑,先后担任国内外25家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
新闻报道
内容提要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2月份已经确定的学术讲座有:
2月2日
【题目】语言、社会、生态与语言学研究
Language, Society, Ecology and Linguistic Studies
【主讲】黄国文(华南农业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2月16日
【题目】老年语言与终身学习
Language and Lifelong Learning in Gerontic Education
【主讲】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大学)
【主持】黄立鹤(同济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2月20日
【题目】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跨学科视野下的语言法制
Why Should We Promote the Nationwide Use of Putonghua: Exploring the Legal System of Language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主讲】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
【主持】武春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2月23日
【题目】跨国语境中的来华国际学生语用发展与社会融入:理论与方法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ragmat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ization Trajectories in Transnational Context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主讲】李茨婷(上海外国语大学)
【主持】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黄国文,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威尔士大学获得两个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2011-2014年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执行委员会主席。现任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语言学丛书(Springer)联合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de Gruyter) 联合编辑,先后担任国内外25家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研究领域为: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篇分析、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
顾曰国,原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首席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1985年获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系语言研究优等硕士学位,1987年获该系语用学与修辞学博士学位,师从英国学术院院士Leech院士。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语料库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英语教育等。Journal of ChinaCALL 主编(当前),《当代语言学》主编(1998-2015)。中国计算机辅助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学术兼职有英国诺定汉大学特聘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校外学术顾问、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外聘教授、彼得大帝彼得堡理工大学访问讲习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杰出研究员、台湾科技大学讲习教授等。
尤陈俊,浙江永嘉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支持计划”青年学者A岗,兼任《法学家》杂志副主编,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社会学、法律史、法律与人文、比较法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有专著2部以及编著、译著多部。近期研究的具体问题之一为从法社会学角度探讨语言法制。
李茨婷,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导,英语学院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二语习得学会理事,中美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2016-2017)。主要研究兴趣:二语语用、多语教育、社会网络分析、跨文化交际。近五年来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作发表在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Language Awareness, 《外国语》, 《现代外语》, 《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化教学》等,担任SSCI期刊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编委及多个核心期刊匿名审稿人,完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新闻报道
日益复杂的国际交流中,外语不仅是交际媒介,也是意义构建和话语推行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语学习者不仅要胜任交际任务,也需要理解语言作为象征性话语体系的作用,并通过语言的象征力对跨文化交流施加影响,即具备象征能力(Symbolic Competence)。本讲座介绍象征能力的理念和框架,追溯其理论发展轨迹,分析其本土化的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案例,探讨象征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特征。
廖鸿婧,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专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秘书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 期刊副主编,《跨文化研究论丛》主编助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文和社会科学协会执行会长,伯克利学区英语学习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评估、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她的教学和研究关注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及跨文化研究中混合方法的应用,近期研究聚焦教材、教法、教学信念、体验、以及教学环境对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斡旋作用及效果评估。
新闻报道
1.第二届与第三届创新大赛通知文件要点的对比分析
2.基于创新大赛的课程教学大纲撰写要点
3.“四新”建设背景下的创新成果报告范例解读
4.课堂实录视频制作及信息表撰写要点
5.现场汇报 PPT 制作要点及相关准备
6.教学创新大赛备赛过程的感悟与反思
林营,陕西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陕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负责人。2020年获陕西省第三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轻工联合总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新闻报道
在这次演讲中,玛丽娅·加普鲁诺娃副博士将讲述俄语的国际影响力及其在面对现代挑战时的传播方式。她主要关注相关的国际组织、国际性活动以及国际倡议,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倡议有利于促进俄语的国际推广与传播,还将评估俄语在世界上的普及率和发展前景。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玛丽娅·加普鲁诺娃,俄罗斯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民族与语言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者,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系应用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教研组副教授,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外语系东方语言教研组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
其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理论、俄罗斯和中国语言生活、多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
参与的科研项目有: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的“俄罗斯各民族语言的语言政策与功能发展”项目;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世界多民族国家语言社会文化发展规律(俄越)”俄越国际项目;高等学校学科人才引进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和德国研究共同体合作研究“语言政策发展的预测方法和未来情景(以多语言俄罗斯联邦为例)”;俄罗斯联邦政府资助的 “保护俄罗斯联邦北极和亚北极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项目等。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