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新闻报道
The painter Vincent Van Gogh had a deep and abiding interest in the fic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novelist George Eliot. The radical painter felt an affinity with her mode of depicting the ordinary matter of ‘provincial life’ in luminous detail. This talk argues that Eliot’s influence on Van Gogh can be seen in the formal, and not just thematic, radicalism shared by both. How might we read Van Gogh’s famous paintings as a reworking of Eliot’s insistence on the full colour spectrum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lurking within the apparently dull and everyday? What did Eliot teach Van Gogh about shifts in perspective in the journey of life and the quest for the sacred within a secularised world? We tend to think of Van Gogh’s work as part of a broad shift towards a cosmopolitan and experimental modern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writers and artists looked beyond Britain for new ways of seeing the world. The story of Van Gogh’s passion for Eliot’s art reminds us that the forms of nineteenth-century realist provincialism have within them a means of radically transforming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everyday and stimulating modernity at large – and that nineteenth-century realism was radical in its own right.
Ruth Livesey is Professor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nd Thought. Now she is the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She studied for a BA in English at Oxford and got her Master and Ph.D. degrees at Warwick University. She is the author of Socialism, Sex, and the Culture of Aestheticism in Britain, 1880-1914,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and the Idea of Democracy in British Culture, 1776–1914 (2013) and co-editor of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and the Idea of Democracy in British Culture, 1776-1914. She was an editor of 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 from 2008 to 2015.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new project entitled “Provincialism: Literature and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iddleness in Nineteenth-Century Britain”. Part of this study, focused on George Eliot, was supported by a College RSF grant.She supervises PhD students in a variety of fields relating to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ulture, and political thought during this time.
新闻报道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开启之年。2021年上海教育博览会主题为“信仰的力量 教育的梦想”,分为现场展示与线上展示两个部分。
5月22日-5月24日,教博会现场展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长三角四地和上海16区教育局,以及一百多家教育参展单位齐聚,涵盖各级各类院校,重点展示上海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教育使命以及启航新的征程的实践、成果与蓝图。
现场展示首次推出“校园红色育人实践”主题展,35所学校带来用好红色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全新探索和生动展示。此外,展会现场还有丰富多彩的红色主题活动、职业体验、科创活动、教育咨询活动等。
展览主题:信仰的力量 教育的梦想
展览时间:2021年5月22日-24日(周六-周一)09:00-16:00
展览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1000号)
上海外国语大学展台号:U26
【主题】世界眼光、全球话语: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上海外国语大学
电子门票预约:http://portal.shisu.edu.cn/node/27072
新闻报道
本讲座从中国资本市场三十余年创建者和亲历者的视角,讲授中国股票市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诞生、第一只股票的上市交易、2008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股票市场交易机制的设计原理等众多资本市场标志性事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历史背景。
上海证监局原党委书记、局长,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党委副书记、监事长,代表性著作:《证券兴起:我与中国资本市场》。
新闻报道
语言不仅体现了“人之为人”和“以人为本”的人文内涵,而且通过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负载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呵护着人类的精神世界,陶冶了人类崇高的道德情操,培育了人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递着正能量。一方面,人类的价值评判标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人们的常态期待介入了语言本体,体现了人类的价值理性。另一方面,语言中蕴含的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语言的意义、结构、使用等产生影响,并制约着人们对语言表达的理解。
苗兴伟,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文体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兼任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态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篇章语用学研究”和“英汉语篇信息组织的句法过程”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汉语篇模式对比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6部,教材2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
新闻报道
本讲座以王尔德《道连·葛雷的画像》引发的文学事件为切入点,讨论了英国的审美现代性某种状况。王尔德处在中产阶级逐渐获得社会领导权的社会里,其纨绔子的行事与文学作品的风格却推举日渐边缘化的贵族阶级趣味,即认为形式高于功能的所谓自由趣味。这种贵族趣味反映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非人性化。王尔德对布尔乔亚习性的批判使他成为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众矢之的,尽管他本人不乏中产阶级气息。更有甚者,王尔德身体力行地贯彻了唯美主义的意志,尤其是实践了艺术高于生活的信条,最终锒铛入狱,而他推崇的唯美主义理念亦随之被舆论界判决为异端邪说。本讲座认为,作为某种隐喻性人物,王尔德可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极端。唯美主义观念超过不及物的极限,也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在任何社会都不会获得成功。王尔德的身后令名是左拉等一批法国知识分子所领导的美学革命获胜的结果,这场革命使得艺术自主性变成文学世界共和国的普遍法则。
朱国华,江苏省如皋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艺理论研究》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著有论文一百二十余篇,著作、论文集、译著和随笔集若干部。
新闻报道
王健,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7),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1996)、法学博士(1999),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999-2001)。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法律史、法律思想史、法学教育、边疆治理与法制等。著有《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2001)《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2001)《西法东渐》(编,2001)《以法为教》《西方法学邂逅中国传统》等多种相关论著。
新闻报道
为贯彻落实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致力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稳步提升本硕博学生的科研素养,我校语言博物馆与校团委联袂举办“SISU文研|PUP(Post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Partnership)系列研讨会”活动,拟开展外语教育、语言政策、语言学本体、翻译、文学等系列研讨会,以促进跨年级、跨学段、跨领域学生间的学术交流,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期待SISUer们积极参与。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的资源。在面对国内不同族群和文化差异,并迎接世界交流的同时,语言政策在各国显得极其重要,其对于文化的整合、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促进意义重大。所谓语言政策研究就是基于语言学,结合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中的宏观问题,重点考察语言政策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当然,语言政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不同时期的语言政策体现出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例如,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来推广汉语;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调整高考英语的分值,以凸显汉语语言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语言政策研究范式,PUP推出语言政策系列研讨会第一讲,邀请邓世平博士以他开展的相关研究为案例,向大家介绍语言政策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博士生,在原单位曾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研究方向为外语学科发展、外语教育规划。
新闻报道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2021年5月18日,我们将迎来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Museum of World Languages)于2019年12月建成开馆,时值联合国“国际本土语言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Indigenous Languages)和上外建校七十周年,是中国第一座世界语言博物馆,也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语言类博物馆之一。
作为以“世界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学术型博物馆,上外世界语言博物馆秉持“语汇世界、言聚全球”(Words, Worlds)的立馆理念,以推动构建全球语言知识体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己任,展陈世界语言多元面貌,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
这个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度过一个美好的“博物馆奇妙夜”吧!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