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刚升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新闻报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新闻报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新闻报道
陈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研究发表在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经济研究》等国内外经济学及政治科学顶尖期刊上;获得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获、2019年度“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优胜奖、2017年度中国青年经济学家奖。
新闻报道
本工作坊将介绍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分析并拆解相关案例,对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实操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对不同层次的研究进行梳理,力争帮助研究者找准写作着力点与方向。同时,主讲人将与工作坊参与者进行互动交流,分析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关建议。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育学博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数字媒体硕士(with Distinction)、学士。戴坤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教育、跨境教育流动以及跨文化学习体验等方面。他在国内外众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例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等。个人首部英文学术专著将于2021年下半年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rill出版。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中国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多项科研资助。同时,戴坤博士担任Compare、Higher Educ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等20余本国际SSCI刊物审稿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oS ESCI, Scopus, Scimago Q2)副主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英文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特刊编辑,Routledge和Springer出版社学术专著审稿人。戴坤博士被评选为2020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
新闻报道
国际学生在跨国流动中遇到的跨文化学习与适应问题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之一。然而,针对国际博士生的跨文化科研体验研究仍然相对缺乏。本讲座通过对一名在澳大利亚求学的中国博士生的学习体验进行叙事分析,试图呈现出一种多重“跨文化”环境下的科研成长经历。研究发现,该同学在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课题、不同导师团队、不同组织文化之间的不断转换使他经历了相对微观层面上的跨文化学习与适应。他的的身份认知、能动性、归属感逐渐产生了复杂的变化,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居间感。讲座还将讨论国际博士生在异国开展科研学习活动中的跨文化应对策略,以及导师和学校层面的行动建议。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育学博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数字媒体硕士(with Distinction)、学士。戴坤博士的主要研究兴趣为国际与比较高等教教育、跨境教育流动以及跨文化学习体验等方面。他在国内外众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例如《北京大学教育评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等。个人首部英文学术专著将于2021年下半年由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Brill出版。在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计划、中国博士后国际学术交流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等多项科研资助。同时,戴坤博士担任Compare、Higher Educ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等20余本国际SSCI刊物审稿人,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oS ESCI, Scopus, Scimago Q2)副主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英文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Education特刊编辑,Routledge和Springer出版社学术专著审稿人。戴坤博士被评选为2020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
新闻报道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新闻报道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新闻报道
1919年,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而《荒原》这部20世纪文学史的巨著发表于1922年。百年后的今天,我希望能够在这次讲座中简要回顾“非个人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缘起,并阐述其具体理论内涵,尤其是它对感性经验的强调及这一感性经验与“历史意识”的互动。我也将涉及相关于这一理论的具体诗歌实践,以及它在20世纪文学史中激荡出的回声,并希望将一些新的思考融入到这次分享当中。
本次讲座平台为腾讯会议,请扫描附件中二维码,实名入群。
许小凡,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从事现代诗歌研究和文学翻译,译作《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于2019年获得第五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奖。
新闻报道
宫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战略传播与对话信任。
新闻报道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专业研究方向: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与社会,网络舆情。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