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策略与大国的数字外交
肖斌
政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传播策略与大国的数字外交
政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肖斌,国际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政治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新闻报道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外语教材研究成果的交流、传播与共享,推进构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理论体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材研究院将陆续邀请国内外教材编写和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做学术讲座。继2020年11月第一期成功举办之后,教材研究院再次特邀国内教材编写领域资深专家、复旦大学李荫华教授做第二场学术讲座。讲座采用线下形式,并通过线上直播,欢迎收听收看。
李荫华教授主要结合多年来参与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实践和探索谈个人的心得体会。他将谈及教材编写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筹备、编写、试用和修订各个阶段的做法和要求,并提出编写教材应具备的9个方面条件。他还对编者的人选和如何选材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讲座中,他将根据多年的编写实践总结出决定教材成功的关键因素。讲座中还涉及教材编写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在最后部分,李教授将提出教材如何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为今后我国外语教材研究和建设提出有益的设想和建议。
本讲座同时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WE MOOC平台直播,直播间网址:https://wemooc.sflep.com/liveDetail/?id=44。
李荫华,复旦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担任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全国高校自学考试委员会英语专业委员会委员、亚洲英语学会 (Asia TEFL) 副会长等职。2004 年担任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制定组组长。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以及英语词典学的研究和辞书编写。曾参加编写《文科英语》,“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精读》第三、四、六册(主编),“全新版大学英语”(总主编),“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总主编)。曾参与《新英汉词典》、《牛津高阶》等多部英汉辞书的编写。
新闻报道
书展共展出“左联”相关书籍约120册,涵盖“左联”作家群的个人作品、传记、发表刊物、翻译作品、对其影响深远的书籍以及“左联”相关研究等。
新闻报道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2021年春节档票房已超过2019年,成为史上最强春节档,并涌现《你好,李焕英!》《唐人街探案3》等超高票房电影,尤其贾玲首次跨界执导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冲破50亿元,成为现象级电影。本次沙龙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高凯主持,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春、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伟臣做嘉宾,共同对“史上最强春节档”进行全方位观察,并结合案例分析,对其形成原因及其带来的思考进行讨论。
【题目】文本·票房·观众---漫谈“史上最强春节档”
【主持】高凯(上海外国语大学)
【嘉宾】刘春(上海社会科学院)王伟臣(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化产业室副研究员,《上海电影产业发展蓝皮书》执行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海派影视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秘书长,中国长三角高校影视戏剧学会会员,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电影批评、电影产业、影视创意写作。
王伟臣,法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律人类学、比较法律文化的研究。出版有《法律人类学的困境》《法律文明的起源》《牛津国际法史手册》等专著、译著,在《民族研究》《法学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五十余篇。曾获首届“曾宪义法律史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新闻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
新闻报道
主讲人:邱宝华
主持人:张海斌
邱宝华,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华东政法学院法学硕士,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长期从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治工作。参与国家与地方立法二十余部,撰写《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释义》《上海市集体合同条例释义》等多部立法释义。参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制定近两百件。处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复议诉讼一千余件。在上海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期间,每年组织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两千件。
新闻报道
本次讲座的举办恰逢“法语国家组织”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如今,该多边组织已拥有八十八个成员国、政府机构及观察国。虽然法语是一门重要的国际语言,但在加强面向法语地区人口的文化活动方面,“法语国家组织”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次讲座将着重介绍世界法语国家演变进程的基础及各个阶段,以及它们现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次讲座系“法语活动月”主题活动之一。
Résumé:L’Organis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OIF) célébrait son 50e anniversaire en 2020. Cette organisation multilatérale regroupe aujourd’hui 88 États et gouvernements membres et observateurs qui partagent un intérêt commun pour la langue française et ses valeurs. Même si le français représente une importante langue internationale, l’OIF fait face à de nombreux défis pour conforter son dispositif d’action en faveur des populations francophones. Faisant partie des activités culturelles du mois de la francophonie, la présentation abordera certains des fondements et phases de l’évolution de la Francophonie internationale ainsi que quelques-uns des enjeux auxquels elle est dorénavant confrontée.
主持人:王蓓丽
孔以恒,魁北克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公共政治处主管
2011至2020年底,孔以恒先生担任魁北克省国际关系和法语国家事务部(MRIF)政治和机构事务顾问。任职期间,他在确定魁北克在法语国家组织(包括法语国家组织峰会)内的地位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07年至2010年间,孔以恒先生作为魁北克政府驻纽约代表团成员之一,负责魁北克与美国“中大西洋”地区八个州的政治关系事务,而这八个州与魁北克的经济息息相关。同时,他在能源供应、公共安全和环境等事务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孔以恒先生在魁北克对外公共事务领域也已有八年工作经历。他在职业生涯中曾接受外派任务,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巴黎及阿比让任职。
Michel Constantin, chef du Service des affaires politiques et publiques au Bureau du Québec à Shanghai.
De 2011 à la fin 2020, Michel Constantin a été conseiller aux affaires politiques et institutionnelles au Ministère d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et de la Francophonie (MRIF) du Québec. À ce titre, il a joué un rôle clef dans la détermination des positions québécoise au sein des instances de la Francophonie, dont les Sommets. Entre 2007 et 2010, à la Délégation générale du Québec à New York, M. Constantin était notamment responsable des relations politiques avec les huit États américains de la région « Mid-Atlantic », vitaux pour l’économie du Québec. Il est ainsi intervenu dans des dossiers comme l’approvisionnement énergétique, la sécurité publique et l’environnement.
M. Constantin a aussi été associé pendant huit ans aux orientations d’affaires publiques du Québec vers l’étranger. Son cheminement a été ponctué d’autres affectations, notamment à Paris en 2018 et à Abidjan en 2019.
新闻报道
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形态相同的汉字词汇——汉日同形词汇,这些汉字词汇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的捷径,同时也是困难。关于汉日语同形词汇,有很多问题不仅是日语学习者关心的,也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例如什么是汉日语同形词?汉语和日语中有多少这样的词汇?这些词汇中哪些词中日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哪些比较小?作为学习者应该从哪些方面把握这些词汇的意义用法差别等。本次讲座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解答,重点介绍一种分析同形词意义用法差别的方法。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日文信息计算机智能处理、计量文体学、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文字比较等领域的研究。获多项省部级以上学术奖励。主持和承担1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项目。曾任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秘书长(2012~2014)。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东亚国家语言中汉字词汇使用现状研究”首席专家。
新闻报道
国内企业参与并主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贸与文化活动日益频繁。由于企业(多语种)语言能力有限与语言管理缺失而导致的海外投资与经营风险与日俱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中国企业语言能力建设迫在眉睫。发言人立足语言战略管理理论,从语言作为资源视角探讨企业语言能力本质与内涵,重点研究企业语言资源配置与管理的效率与效果,建构以提升企业语言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框架,以期减少企业基于语言沟通冲突,推进海外经济活动和社会人文交流。为新时期服务“一带一路”的企业语言能力建设研究与语言服务规划提供支持。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赵珂,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中国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 CALL)副主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外语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国际S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编委以及多个国外SSCI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研究兴趣广泛,涉及语言管理、商务外语教育、学习科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在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以及Language,Culture and Curriculum等国际SSCI与国内CSSCI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1部《知识创新理论框架下的商务英语学习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主持多项省部级教学与科研项目,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