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话语,阐释并传播中国特色政治、文学、法律、文化话语,助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拟定于2020年11月15日召开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胡开宝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课题组(17ZDA319)承办。
黄友义
杨平
杨平,博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译协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秘书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多项国家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大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聂珍钊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代表性学术成果《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创立文学伦理学批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
姜秋霞
姜秋霞,浙江金华人,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西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论方向博士生导师,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语教学论,享受国家二级教授待遇。兼任政协甘肃省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2007-2011)、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专家组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甘肃省翻译协会会长(2008-2018)、甘肃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2010年入选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项目等20余项,在《Meta》、《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10余部。2004年起,先后获甘肃省“巾帼建功奖”、甘肃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主编的《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获中央宣传部2019年地方优秀外宣品印刷类一等奖。
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省地域文化进行翻译实践,依托省级平台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持完成了《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敦煌文化•译丛”系列丛书,《远古的记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明读本(中英对照)》等多项甘肃文化翻译项目;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亚洲合作对话高级论坛等多次大型会议以及甘肃省委宣传部、外宣办、省政府外事办、教育厅等部门安排的大量翻译工作,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简介》、“亚洲合作对话(ACD)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会议文件、纪录片《河西走廊》英文版字幕、《绚丽甘肃》等翻译工作。与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合作,系统开展敦煌文化外译实践与研究,将翻译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丝绸之路”甘肃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向“一带一路”国家及外事活动对象展示了甘肃风采,凸显了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
吴赟
吴赟,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4部,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在SSCI及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主讲的“翻译有‘道’”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获评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孙会军
孙会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博士,上外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美国乔治城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海外汉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副主编,译林出版社,2009),《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导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及《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另外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成功申报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
杜起文
杜起文,1952年生,吉林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
1975年进入外交部,曾任先后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政策研究司司长、中央外办副主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公使、驻肯尼亚大使、驻希腊大使。 2009年至2011年、2014年至2019年两次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
2018年底退休。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施旭
施旭,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博导,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0-13)。曾在荷兰、新加坡和英国的大学里任访问学者、讲师、副教授(reader)。在众多著名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六本国际著作 (《文化再现》、《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中国话语研究》、《发展中世界的话语》、《解读他者文化》(第一编者)、《话语与文化斗争》(主编);中文著作《文化话语研究》、《什么是话语研究》。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ESCI收录)、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我们必须将当代社会交际活动(如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等等)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实现文化变革的现象来研究。
屈文生
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5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法律翻译、翻译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及司法部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负责人。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哲社成果奖一等奖、上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十大杰出人物、霍英东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在《历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学术月刊》《法学》《比较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译)著《普通法令状制度研究》《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等12部。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项目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李瑞林
李瑞林,教授,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服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职业等级考试学术委员会委员,SSCI国际期刊Babel、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编委,《中国翻译》、《英语世界》、《翻译史研究》、《广东外语外大学学报》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级翻译教育改革课题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5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阅读的历史》、《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语言、认识与使用》、《生物进化语言学概论》等代表性译著4部;在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翻译》、《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发表“Topicalization: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语言服务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据、普遍本质及实践逻辑”等代表性论文10余篇。“Topicalization: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一文被英国剑桥大学EnglishTeaching、美国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ERIC)等国际学术文献载体文摘检索, 获中国第一届英语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译著《阅读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2年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秦洪武
秦洪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研究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兼任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常务理事。
张威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功能语言学、翻译(口、笔)理论与教学。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9)。中国语料库研究与应用联盟副理事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通讯评审专家(第四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安徽工程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匿名审稿专家。
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等。主要著作有《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方法与实践》、《语料库口译研究》、《新时代翻译研究多元探索》、《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中国文化讲座》等,在Babel(A&HCI)、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SSCI)、《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70余篇。
范武邱
范武邱,男,教授,1966 年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湖南省翻译研究基地主任。先后出版专(译)著 20余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省社科基金3项,其中重点1项。在Babel, 《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现代外语》等 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窦卫霖
窦卫霖,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专业责任教授,兼任上海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英语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州A&M大学商学院和美国St.Olaf学院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话语分析、对外传译等。主持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3部、译著十几部以及教材十几部。具有38年高校英语教学经验和丰富的跨国经历,主讲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