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论坛

主讲人 黄友义,杨平,聂珍钊,姜秋霞,吴赟等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5日(周日)0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5日(周日)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203;B站直播间:22528655(https://live.bilibili.com/22528655)
承办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课题组(17ZDA319)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为进一步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话语,阐释并传播中国特色政治、文学、法律、文化话语,助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拟定于2020年11月15日召开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胡开宝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课题组(17ZDA319)承办。

人物简介

黄友义

杨平

杨平,博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译协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秘书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多项国家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大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聂珍钊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代表性学术成果《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创立文学伦理学批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

姜秋霞

姜秋霞,浙江金华人,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西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论方向博士生导师,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语教学论,享受国家二级教授待遇。兼任政协甘肃省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2007-2011)、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专家组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甘肃省翻译协会会长(2008-2018)、甘肃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2010年入选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项目等20余项,在《Meta》、《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10余部。2004年起,先后获甘肃省“巾帼建功奖”、甘肃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主编的《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获中央宣传部2019年地方优秀外宣品印刷类一等奖。

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省地域文化进行翻译实践,依托省级平台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持完成了《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敦煌文化•译丛”系列丛书,《远古的记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明读本(中英对照)》等多项甘肃文化翻译项目;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亚洲合作对话高级论坛等多次大型会议以及甘肃省委宣传部、外宣办、省政府外事办、教育厅等部门安排的大量翻译工作,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简介》、“亚洲合作对话(ACD)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会议文件、纪录片《河西走廊》英文版字幕、《绚丽甘肃》等翻译工作。与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合作,系统开展敦煌文化外译实践与研究,将翻译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丝绸之路”甘肃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向“一带一路”国家及外事活动对象展示了甘肃风采,凸显了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

吴赟

吴赟,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4部,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在SSCI及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主讲的“翻译有‘道’”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获评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孙会军

孙会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博士,上外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美国乔治城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海外汉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副主编,译林出版社,2009),《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导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及《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另外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成功申报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

杜起文

杜起文,1952年生,吉林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

1975年进入外交部,曾任先后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政策研究司司长、中央外办副主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公使、驻肯尼亚大使、驻希腊大使。 2009年至2011年、2014年至2019年两次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

2018年底退休。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施旭

施旭,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博导,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0-13)。曾在荷兰、新加坡和英国的大学里任访问学者、讲师、副教授(reader)。在众多著名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六本国际著作 (《文化再现》、《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中国话语研究》、《发展中世界的话语》、《解读他者文化》(第一编者)、《话语与文化斗争》(主编);中文著作《文化话语研究》、《什么是话语研究》。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ESCI收录)、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我们必须将当代社会交际活动(如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等等)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实现文化变革的现象来研究。

屈文生

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5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法律翻译、翻译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及司法部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负责人。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哲社成果奖一等奖、上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十大杰出人物、霍英东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在《历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学术月刊》《法学》《比较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译)著《普通法令状制度研究》《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等12部。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项目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李瑞林

李瑞林,教授,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服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职业等级考试学术委员会委员,SSCI国际期刊Babel、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编委,《中国翻译》、《英语世界》、《翻译史研究》、《广东外语外大学学报》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级翻译教育改革课题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5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阅读的历史》、《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语言、认识与使用》、《生物进化语言学概论》等代表性译著4部;在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翻译》、《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发表“Topicalization: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语言服务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据、普遍本质及实践逻辑”等代表性论文10余篇。“Topicalization: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一文被英国剑桥大学EnglishTeaching、美国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ERIC)等国际学术文献载体文摘检索, 获中国第一届英语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译著《阅读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2年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秦洪武

秦洪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研究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兼任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常务理事。

张威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功能语言学、翻译(口、笔)理论与教学。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9)。中国语料库研究与应用联盟副理事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通讯评审专家(第四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安徽工程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匿名审稿专家。

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等。主要著作有《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方法与实践》、《语料库口译研究》、《新时代翻译研究多元探索》、《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中国文化讲座》等,在Babel(A&HCI)、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SSCI)、《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70余篇。

范武邱

范武邱,男,教授,1966 年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湖南省翻译研究基地主任。先后出版专(译)著 20余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省社科基金3项,其中重点1项。在Babel, 《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现代外语》等 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窦卫霖

窦卫霖,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专业责任教授,兼任上海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英语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州A&M大学商学院和美国St.Olaf学院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话语分析、对外传译等。主持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3部、译著十几部以及教材十几部。具有38年高校英语教学经验和丰富的跨国经历,主讲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疫情之下在那不勒斯的工作和生活

品牌 孔院之声
主讲人 冯辉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5: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6:30
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 ID:333 750 050)
主办方 孔子学院工作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在这场疫情中,上外合作共建的海外孔子学院经历了怎样的严峻考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特邀六位坚守在一线工作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来讲述新冠疫情中的孔院故事。

本场讲座冯辉院长将通过讲述疫情下孔子学院的工作实践,揭示海外工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碰撞”,分享赴海外工作的感受和建议。

人物简介

冯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卫生治理挑战

主讲人 韩铁如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5: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7:00
地点 304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韩铁如

韩铁如教授现担任中国全球健康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全球健康客座教授、中国科协联合国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咨商委员会主席。韩铁如教授在WHO工作20年时间,先后担任WHO西太平洋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顾问和慢病部主任、WHO驻五个太平洋国家代表、WHO驻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代表、WHO西太平洋区社区和人群健康司司长、WHO西太平洋区区域副主任、WHO执委会副执委等重要职务;主持过西太平洋区多个部长级会议;1999年主持并推动了“西太平洋区糖尿病宣言”和 “行动计划”的制定;2010-11年主导了WHO西太平洋地区慢病防治纳入全球议程和2011年“联合国慢病控制政治宣言”的准备工作。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传统与翻译:经典的批判和比较方法

主讲人 王光林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9: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21:00
地点 腾讯会议ID: 101 137 758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人类历史的特点是对经典的翻译(这里我用的是解释学意义上的跨文化解读),在这种翻译中,对经典的不断解读和注释不仅显示了过往传统对人类的重要,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焦虑。在本讲中,我想从本雅明的翻译作为一种延续生命的模式和生存的策略入手,谈谈跨文化阅读在世界经典中的重要性。讲座以荷马的《伊利亚特》、《圣经》和《易经》的开篇为例,强调阅读经典对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性,讲座中穿插了文学和学术的例证,让同学们对世界文学的比较和批判方法有更好的认识。

人物简介

王光林

王光林,英语语言文学教授。1984年和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语言演化研究及相关数据库介绍

主讲人 张梦翰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7日(周二)10: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7日(周二)11:30
地点 松江校区-图书馆T106
主办方 图书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语言数据库越来越丰富,语言演化研究所需要的数据库应该有哪些特点?应该如何用好这些数据库?本次讲座将介绍目前用于语言演化相关研究的数据库和研究范式。

报名方式: 问卷星
报名链接:https://www.wjx.top/jq/96241530.aspx

人物简介

张梦翰

张梦翰,数学学士,语言学博士,人类遗传学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师从著名语言学家潘悟云教授和遗传学家金力教授、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遗传学、人类学、语言多样性和演化、“语言、文化、遗传”三者的共演化关系。

学术成就:先后在Nature、PNAS、National Science Review、Frontiers in Psychology、《中国语文》、《语言科学》及《民族语文》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从排犹反犹到纳粹屠犹——对犹太人问题的历史梳理与思考

主讲人 姚宝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0: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2:00
地点 松江校区-行政楼-129教室
主办方 德语系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德国人反犹、排犹的原因:两大民族各自都有问题。当今犹太人的现状,以色列和美国的犹太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人物简介

姚宝

姚宝教授是上外德语系的资深教授,从事德语课堂教学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姚宝教授是我国德语国家国情、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著述颇丰。同时,他也是国内德语界最早探索与实践德语国家概况和历史教学的学者。由他主编的《当代德国概况》、《德国历史》、《奥地利简史》、《瑞士简史》等教材被国内众多高校德语专业采用,被视为德语国家概况、历史课的经典教材。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日本的汉字政策及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

讲次 第 55 讲
主讲人 施建军
开始时间 2020年12月03日(周四)1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2月03日(周四)20:00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日语 日本語
内容提要

【主持人】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日本幕府末期明治初年,开始刮起一股废除汉字的思潮。其后,关于日语中汉字的使用一直是日本社会争论的热点,以至于不同时期的日本政府都针对日语中汉字的使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现代日语中汉字的使用情况如何?日本政府的这些语言政策是否对现代日语汉字的使用产生影响?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根据对现代日语媒体数据的大规模调查、以及和近代日语大规模语料库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限制汉字的语言政策不仅没有制约现代日语中汉字的使用,反而日语的语言现实却影响了日本语言政策的制定,使得日语的语言政策从限制汉字的使用转向规范日语中汉字的使用。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施建军

施建军,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历任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解放军科技进步奖、解放军教学成果奖、宋庆龄基金会“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专著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东亚国家语言中汉字词汇使用现状研究”首席专家。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秘书长(2012-2014)、汉日对比语言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日文信息计算机智能处理、计量文体学、汉字文化圈国家语言文字比较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近10部,主持和承担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内的10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公共生活的生成:美国新奥尔良非裔狂欢节庆的民族志

讲次 第 53 讲
主讲人 李家驹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27日(周五)1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27日(周五)20:30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持人】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本次讲座将讨论美国公共生活的生成,以美国新奥尔良非裔狂欢节庆的民族志为例。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已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意味着不同文化群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相遇、共生甚至是相互质疑和竞争。因此,如何解决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之间的复杂张力,如何实现社会内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和解并实现社会共同体的建构,使得复数性的“文化”被包容和平等实现便成为必须回答的问题。新奥尔良社会中的不同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原本作为特殊文化的非裔美国人狂欢,在不断赋予其新的意涵的同时将其再生产为 “新奥尔良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如何调适自身与他者、自我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又如何反复打破并重构共同体边界,进而推动地方公共生活的生成?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李家驹

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方向,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后。研究涉及族群、文化遗产、城市治理等议题。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讲次 第 52 讲
主讲人 郭龙生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26日(周四)1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26日(周四)20:00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持人】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本次讲座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外语中文译写规范的缘起、定义、范围与职责?
(2)以前我们做过哪些外语中文译写及其规范工作?
(3)当下我们是如何进行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工作的?
(4)未来我们需要怎么做好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工作?
(5)您能够为外语中文译写及其规范贡献什么智慧?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郭龙生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主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秘书长,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市语言学会监事长;全国人大法工委立法用语规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法制办立法用语规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北京市督学。主要研究领域: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语言规划研究、媒体语言研究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语委科研规划委托项目若干项,出版著作数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国际交流基金的海外日语推广活动

讲次 第 50 讲
主讲人 窦心浩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21日(周六)1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21日(周六)20:00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持人】陈林俊(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积极推动日语的国际化,在海外推广日语教育。国际交流基金是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专门机构,开展了专家派遣、师资培训、教材开发、能力考试等一系列工作。基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海外日语教育活动中国际交流基金长期遵循“现地主义”原则,致力于日语教育的本土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我国的海外汉语推广活动来说,国际交流基金的经验也是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iol)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窦心浩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东亚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研究员,名古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客座准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