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绣是中国闻名世界的手工艺之一,除了以江南为代表的四大名绣之外,还有诸多少数民族地方刺绣。这些刺绣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推行而逐渐为人们所熟悉。本次讲座内容围绕作者与合作团队于2018年初期在新疆哈密的田野考察,讨论少数民族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性别塑造的关系。在“非遗”与扶贫的双重推动之下,刺绣是女性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一定经济独立的方式。另一方面,刺绣的商业化也进一步巩固了男性的社会地位。讲座将从哈密刺绣的近代历史和刺绣手工艺人的个人经历,讨论变动中的性别塑造。
丁玫
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青年副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并获得硕士学位(文化人类学),2015年毕业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人类学与考古学系并获得博士学位(文化人类学),2015年进入复旦大学继续博士后研究。博士研究期间,主要从事海外华人研究,通过饮食和餐饮业,考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华人移民;博士后研究期间,主要侧重研究在上海的民族餐饮与移民。主要研究兴趣为饮食与文化、全球化与移民。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