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in English Romantic period, Wordsworth created a great many poems. In his poetic creation he often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sound effect, the visual images and the poetic structure, which make the idea of the poem and the poetic form harmoniously combined and the beauty of poem fully revealed.
新闻报道
近年来,中国与希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不断推进双边合作,8月27日,两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希腊成为与中方签订此类备忘录的首个欧洲发达国家。希腊语人才培养工作也因此受到党和国家的格外重视。作为全国首个希腊语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专业热诚希望联合全国各高校希腊语专业,共同努力培养高层次希腊语人才,服务国家战略方针。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希腊语言中心开展合作,举办全国首届“希腊语教学高级研修班”,围绕希腊语教学与实践,促进学科交流与发展。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议程
12月1日 周六
8.10-8.25 开幕式、致辞
上午 主持人:戴鑫(8.25-8.30)
8.30-9.10 报告人:刘昌玉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乌尔第三王朝赋税制度探析
评议人:欧阳晓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9.10-9.50 报告人:黄薇 上海大学文学院
题目:青铜时代晚期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文化
评议人:冯定雄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9.50-10.30 合影、茶歇
10.30-11.10 报告人:王欢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题目:从异端到主流:关于埃赫那吞改革的一个宗教史维度的考察
评议人:金寿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1.10-11.50 报告人:刘芮方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早期中国的贵族等级社会变迁——以爵制为中心的考察
评议人:卢中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2.10-13.40 午餐
下午 主持人:郭涛(14.05-14.10)
14.10-14.50 报告人:黄庆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题目:传承与演进——古埃及乌纳斯金字塔的图像、铭文与复活仪式的空间表达
评议人:袁指挥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4.50-15.30 报告人:贾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题目:图想“帝国”:阿卡德时代疆域国家观念的生成及其图像表现
评议人:王献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15.30-16.00 茶歇
16.00-16.40 报告人:李永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腓尼基、希腊与阿尔米纳——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的文明交流图景
评议人:黄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6.40-17.20 报告人:阴元涛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题目:希腊公共铭文与城邦时代的发端与兴盛
评议人:祝宏俊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17.40-19.10 晚餐
12月2日 周日
上午 主持人:贾妍(8.25-8.30)
8.30-9.10 报告人:陈艳丽 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
题目:古巴比伦时期马瑞王室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评议人:李海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9.10-9.50 报告人:蒋家瑜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赫梯安塔赫舒节日中的“帝后之争”
评议人:刘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9.50-10.20 茶歇
10.20-11.00 报告人:徐昊 南通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外族人的“埃及化”问题研究
评议人:郭丹彤 上海大学历史学院
11.00-11.40 报告人:戴鑫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族群重构与文化选择
评议人:田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12.00-13.30 午餐
下午 主持人:王欢(14.05-14.10)
14.10-14.50 报告人:张忞煜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题目:印度河流域纺织品考古新发现:对文本之外历史延续性的一种考察
评议人:曾琼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14.50-15.30 报告人:郭涛 西南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文本与历史的对话:希罗多德《历史》的海伦叙事
评议人: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5.30-16.10 报告人:王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早期罗马的历史书写和文化记忆
评议人:康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16.10-16.30 茶歇
16.30-17.10 会议总结:黄洋、王献华
17.30-19.00 晚餐
新闻报道
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发展与公司治理改革国际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学院承办。
会议时间:2018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2日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
演讲嘉宾(按主旨发言顺序):
Ali Kutan: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EMFT主编
丁国荣: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原申银万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红: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管理信息部副总经理
张晓刚: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
Paul McNelis:美国福特汉姆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彬: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副所长、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瑾: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学教授
沼田功:日本大和证券公开市场交易部原负责人、日本新兴市场板块(东证创业板)
创始人之一
Andrei Panibratov: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
施东辉: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
演讲现场提供中英文同声传译服务。
新闻报道
12月1日
8.10-8.25 开幕式、致辞
上午 主持人:戴鑫(8.25-8.30)
8.30-9.10 报告人:刘昌玉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乌尔第三王朝赋税制度探析
评议人:欧阳晓莉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9.10-9.50 报告人:黄薇 上海大学文学院
题目:青铜时代晚期巴勒斯坦地区的宗教文化
评议人:冯定雄 浙江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9.50-10.30 合影、茶歇
10.30-11.10 报告人:王欢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题目:从异端到主流:关于埃赫那吞改革的一个宗教史维度的考察
评议人:金寿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1.10-11.50 报告人:刘芮方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早期中国的贵族等级社会变迁——以爵制为中心的考察
评议人:卢中阳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2.10-13.40 午餐
下午 主持人:郭涛(14.05-14.10)
14.10-14.50 报告人:黄庆娇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题目:传承与演进——古埃及乌纳斯金字塔的图像、铭文与复活仪式的空间表达
评议人:袁指挥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14.50-15.30 报告人:贾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题目:图想“帝国”:阿卡德时代疆域国家观念的生成及其图像表现
评议人:王献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15.30-16.00 茶歇
16.00-16.40 报告人:李永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腓尼基、希腊与阿尔米纳——古风时代早期希腊与东方的文明交流图景
评议人:黄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16.40-17.20 报告人:阴元涛 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题目:希腊公共铭文与城邦时代的发端与兴盛
评议人:祝宏俊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
17.40-19.10 晚餐
12月2日
上午 主持人:贾妍(8.25-8.30)
8.30-9.10 报告人:陈艳丽 曲靖师范学院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
题目:古巴比伦时期马瑞王室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评议人:李海峰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9.10-9.50 报告人:蒋家瑜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赫梯安塔赫舒节日中的“帝后之争”
评议人:刘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9.50-10.20 茶歇
10.20-11.00 报告人:徐昊 南通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外族人的“埃及化”问题研究
评议人:郭丹彤 上海大学历史学院
11.00-11.40 报告人:戴鑫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希腊化时代埃及的族群重构与文化选择
评议人:田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
12.00-13.30 午餐
下午 主持人:王欢(14.05-14.10)
14.10-14.50 报告人:张忞煜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题目:印度河流域纺织品考古新发现:对文本之外历史延续性的一种考察
评议人:曾琼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
14.50-15.30 报告人:郭涛 西南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文本与历史的对话:希罗多德《历史》的海伦叙事
评议人: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5.30-16.10 报告人:王悦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题目:早期罗马的历史书写和文化记忆
评议人:康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16.10-16.30 茶歇
16.30-17.10 会议总结:黄洋、王献华
17.30-19.00 晚餐
新闻报道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因应世界惯例,陆续向西方国家派遣常驻使节,以使馆型机构作为国家的外交代表,就地即时磋商外务,在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阶段。第一批清朝外交官也属于近代第一批走出国门的官员,他们多半留下了出使日记或有关对外国事务的观察评述性著作。在派驻德国使节当中,李凤苞、张德彝是两位有代表性的人物,都有使德日记传世,既资料丰富,又趣味横生。
李凤苞(1834-1887,江苏崇明人)是一个没有走过科举正途的技术性天才,年轻时任职江南制造局、吴淞炮台工程局,兼任两局的编译,得到大员丁日昌、曾国藩的赏识。因为他对海防事务有真知灼见,又掌握一定的外语和外事能力,1876年得到李鸿章的保荐而进入外交领域,出洋任船政学生监督(相当于现代外交官系列的教育参赞),正式走上外交官的道路。1878年他接替思想保守而又不谙外交事务的刘锡鸿出任驻德钦差大臣,后来又兼任驻奥地利、意大利、荷兰公使,并在中法越南之役时暂署驻法公使。足见他的才干为国所需、为时所重。《使德日记》现存篇幅不长,但内容细致、事实准确,涉及德国国情、政情、政界、外交界、民俗乃至学术界的记述,较之同时代使节的见闻记,往往见人所未见,如他记录的“诗伯果次”,据钱锺书先生说,便是中国人最早对歌德的记载。
张德彝(1846-1918,盛京铁岭人)以汉军旗、同文馆翻译学生出身,一生在外交界摸爬滚打,先后八次走出国门,随使多国,最后在晚年被任命为驻英钦差大臣,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他数次随使和过访德国,他的使德日记是《五述奇》的主要内容,记录他随洪钧出使德国三年(1887-1890)的见闻,观察细腻,笔风活泼,加上他作为资深外交官见多识广,接触德国社会面宽,记录的范围可以说是全景式的,记述所及,既有对大清萎靡不振的焦急、对中华奋起的期待,也时时透露出老大帝国官员惯性的迂腐、对新事物的惊愕不解乃至误解。
他们的使德日记是一个半世纪前中国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人立足柏林的所见所闻所思,至今仍有启发人思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从研究的角度看,李凤苞、张德彝的日记为研究中德关系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应该在全面掌握当时有关记载,特别是与德文记载互补印证的前提下,对关键的人文地理、人物、事件以及西方典章制度、工商业机构与负责人、货物商品等等今天读者已经难于理解的名称概念加以探源考订,而后始可言全面利用,使这笔史料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新闻报道
In this lecture, Prof. Zalkin will discuss, from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that complicated "journey" of the Jewish people, from a dispersed ethnic minority in late 19th-century Eastern Europe, to what is known today as a Start-up nation. He will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of various social, religious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is process.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