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语义修辞识解机制研究及语言学研究方法探讨
何谓外译学?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当下,适逢“一带一路”倡议,中译外国内外市场与份额不断增加,对其研究越发重要与必要,可以催生“外译(对外翻译)学”。该学科可为译学研究提供以母语为原语、外语为译语的逆向性视角,增加母语译成外语的翻译行为研究的权重,扩大且丰富学科研究格局,与史上外语译成母语的译学研究主体形成互补,犄角并进,共绘直至完善译学全貌。
新闻报道
In search of Post-Washington Consensus Economic Order - Eastern Inspirations in Western Perception

Neoliberal economic order formally announced in 1989 and named „Washington Consensus” was said to be universal and complete. Its assumptions were constructed to give answers for all economic doubts and questions. Programme was implemented and supervised b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supported by famous think-thanks and plenty of academics. Crisis of 2007 reoriented global thinking about economy. Researches and scientists are in seek of new inspir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Natural inspirations should come from areas that have not suffered from crisis – Asia.
Plan of lecture:
1. Role and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oliberalism.
3. Washington Consensus Programm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4. Crisis, causes, process, results.
5. Asian development models – lessons to do.
新闻报道
汉语“数+量/名+之+形”表量构式的历时与类型学考察

从历时和语言类型学角度,深入分析汉语“数+量/名+之+形”表量构式的发展进程、语言类型和式微缘由。研究发现:(1)该构式成于先秦,盛于明清,衰于近代,其结构单一、宾语倾向、语用正式、频率低下;(2)就“数字”表量构式而言,汉语属于“杂糅”语言,现今“MP+LE+A”格式发展式微,“MP+A”格式逐渐主导;(3)“MP+LE+A”式微的缘由是交际口语化和“MP+A”格式的结构经济性及其类型与功能多样性等竞争优势的合力驱动结果。
新闻报道
Home front and battle front: Women in Israel
主持人:杨阳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报道
翻译与转叙:《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叙事性阐释
对于文学翻译研究而言,经典叙事学仍有着有力的解释力和应用、理论价值,而且,翻译的叙事研究也应是文学翻译研究的主体之一。本讲座以《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经典叙事学角度对其进行详细剖析,就目标文本中呈现的叙述声音、叙述视角、转叙等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目标文本中主要出现了两种视角越界:显性越界和隐性越界;这两种视角越界中又都呈现省叙、伪叙;而无论省叙还是伪叙,都既可跟叙述视角,也可与叙述声音相关。
新闻报道
Key priorities for effective 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post-method era: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主持:余华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内容:如何将“后方法教学法”运用于解构跨文化教学中的跨文化语用?如何解读并解构《欧洲共同参考框架》(2001)及其后一系列语言政策文本的多语主义?语言学习与教学有最好的实践经验可循吗?跨文化教育活动欧洲联盟的副主席Svetlana Kurteš博士提出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发展需要跨学科与跨教育层级的联合努力。
The presentation intends to (i) address a range of issues in the area of 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it faces on a day-to-day basis and (ii) identify possible avenues for its future development, respon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an ever-evolving globalised professional arena. The presenter takes the post-method pedagogy (Kumaravadivelu 2001) as her anchor point and deconstructs intercultur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Kecskes 2014; Kurteš & Kopytowska 2015; Larina 2015, etc.) and multilingualis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2001) and the subsequent literature pertaining to language policy matt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 to research (e.g. Porto & Byram 2016, etc.).
The presentation will offer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affairs in linguistic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a few staple items on its agenda, such as cultural literacy (Hirsh 1988), democratic citizenship (Starkey 2002) and internationalisation (De Wit et al 2015). The presenter is specifically interested in identifying current examples of best practice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suggest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requires cross-curricular presence and a joint effort across educational levels.
Reflecting on her own pedagogical practice, the presenter will illustrate her position by presenting a possibl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odel which she has been working on recently. Addressing specifically the needs of ‘digital natives’ (Prensky 2001), the models make ampl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encouraging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world in a manner more attuned to their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facilitating their intercultural journey, professional, academic and personal.
新闻报道
19世纪德国都市小说——兼谈社科基金项目申请
主持人:陈壮鹰教授
讲座内容:十九世纪德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最直观现象是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大,于是城市提出兴起,都市小说繁荣。作家们就近取材现实社会,或塑造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世界,或关注生活的不确定性,或把社会批评思想灌注其中,或实现自己的美学理念,让人看到一个相当复杂又充满生机的文学景观。
新闻报道
第二届“丝路学·青年论坛”(2017·上海)
会议议程
开幕式
(时间:8:30—9:30 地点:第二报告厅)
主持人: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
开幕式致辞:
1、李岩松(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2、刘迎胜(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3、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全球化新主张
合影、茶歇
(时间:9:30—9:50 地点:会议中心)
大会发言
(时间:9:50—12:00 地点:第二报告厅)
主持人:郭长刚(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
评论人: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刘迎胜(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发言人:
1、刘欣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副院长):
融媒体时代中国对阿拉伯世界的国际传播
2、侯宇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下中国—伊斯兰合作组织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
3、苏闻宇(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试论古代西域作为丝绸之路陆海交汇地带的重要作用
4、闵捷(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博士后):
人文交流与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建设
大会发言
(时间:10:50-12:00 地点:第二报告厅)
主持人:方晓(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
评论人:昝涛(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系主任)
发言人:
1、冯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越南语专业主任):
越南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舆情分析
2、张晖(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俄语专业讲师):
后宫中的地缘政治——东方主义语境中的泪泉与香妃传说比较
3、万瑜(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墨西哥研究中心主任):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拉人文交流
4、朱蒙(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泰语专业主任):
国家安全视域下泰南穆斯林地区的双语教育
5、梅颖(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乌克兰语专业讲师):
乌克兰新教育法的前“因”后“果”考
6、陈琰璟(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荷兰语专业讲师):
“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升中国软实力
英伦厅论坛:丝路沿线国别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13:30—14:40 地点:英伦厅)
主持人:程彤(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
评论人:王新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
发言人:
1、刘义(上海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副教授)
土耳其伊斯兰政治的特征分析——兼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宗教风险
2、周楠(北京外国语大学西葡语系西班牙语专业博士后):
查韦斯主义的兴起及其现实影响
3、古丽孜依·白山(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哈萨克语
专业讲师):
哈萨克斯坦语言政策及现状
4、毛蕊(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波兰语专业讲师):
汉语教学在波兰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5、傅菡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葡萄牙语专业讲师):
从黄金居留计划的推出看葡萄牙社会发展
6、张榕(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马来语专业讲师):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马来西亚法律制度的近代化
茶歇
(时间:14:40—15:00 地点:富士厅)
英伦厅论坛:“一带一路”建设中互联互通项目实证研究
(时间:15:00—16:00 地点:英伦厅)
主持人:刘宏松(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
评论人:汪伟民(上海政法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发言人:
1、张晓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时期“一带一路”语境下的中国海权
2、郑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3、钱琴(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俄语专业讲师):
俄波关系:从隔阂到和解的遥遥之路
4、高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观众对中国电影满意度实证研究
5、王畅(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博士生):
上海自贸区对接服务“一带一路”的战略实践初探
英伦厅论坛:丝路沿线国别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16:00—17:00 地点:英伦厅)
主持人:许宏(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
评论人:郭长刚(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人:
1、张礼骏(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讲师):
国家利益视野下墨西哥“新教育模式”政策战略研究
2、陈越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讲师):
中东剧变以来的埃及青年去极端化问题现状与分析
3、王群(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希腊语专业讲师):
希腊移民政策下的外国移民生存现状分析: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方
面
4、孙璐(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美国性”及其后冷战时代反思
5、周杰(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西班牙语专业讲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律启示:以智利为例
凯旋厅论坛:丝路沿线区域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13:30—14:40 地点:凯旋厅)
主持人:于漫(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主任)
评论人:汪宁(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发言人:
1、涂怡超(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地缘宗教与中国周边外交:历史与趋势
2、曹盟(新疆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从丝绸、皮毛之路到茶叶、大黄之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历史考察
3、李仁龙(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学院讲师):
海合会国家法制一体化进程研究
4、沈赟璐(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瑞典语专业讲师):
欧盟小国影响力研究
5、杜韵莎(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俄语专业讲师):
“双头鹰”注视下的“一带一路”
6、詹舒才(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博士生):
卡塔尔外交风波对海湾地区金融局势稳定的影响与中国应对
7、龚权(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欧盟应对外部危机的行为逻辑:以乌克兰危机中对俄制裁为例
茶歇
(时间:14:40—15:00 地点:富士厅)
凯旋厅论坛:丝路沿线国别中的问题研究
(时间:15:00—16:00 地点:凯旋厅)
主持人:王东(《青年报》总编室主任)
评论人:金良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发言人:
1、卢珏璇(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越南语专业讲师):
越南国家档案馆南越与美国关系档案评介
2、赵阳(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9·11”后的英国穆斯林难民政策的嬗变
3、王诚(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教师):
《回回药方》同《医典》文本对比所反映出的问题
4、朱倍德(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生):
从纳卡冲突看苏联民族政策的缺陷
5、陈清(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土耳其语专业讲师):
早期拜占廷教俗关系再考
凯旋厅论坛:“一带一路”理论建设与丝路学研究
(时间:16:00—17:00 地点:凯旋厅)
主持人:赵鸣歧(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评论人:刘维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编辑部主任)
发言人:
1、孔令涛(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加强中阿相关机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
2、曹笑笑(浙江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
“一带一路”沿线的穆斯林旅游客源市场开发
3、吴泽林(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互联互通世界中的中国互联互通能力
4、丁明强(上海政法学院讲师):
“新天下主义”视阈下的中国丝路学建构
5、田艺琼(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观念性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路径
闭幕式
(时间:17:00—17:50 地点:英伦厅)
主持人: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新丝路学刊》编辑部主任)
闭幕致辞:王有勇(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
学术总结:郭长刚(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
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
新闻报道
如何做一名出色的“模联人”:浅谈对模联的认识与理解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