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卓越书会:如何撰写读书报告?
“坚守课堂,勇于创新”教学沙龙活动
想尝试课堂创新,
让师生互动效果更佳?
想借助信息技术,
让教学内容更充实?
想走近学生内心,
让育人成果更加显著?
谁说坚守课堂等于一成不变?
我们给你不一样的回答!
本学期,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处邀请高少萍、王睿、王振容三位校教学竞赛获奖教师,开展主题为“坚守课堂,勇于创新”的教学沙龙活动。届时,三位教师将倾情分享教学实践经验和工作感受,并与现场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联系电话:35373361;联系人:张欣
欢迎广大教师报名参加,场地座位有限,根据先后顺序接受报名,额满为止。前20名到场教师可获得《高校教师教学手册》一本。
新闻报道
以文字之美呈现复杂的真: 谈时政报道选题策划
“区域国别研究”系列讲座第十八讲
中国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盛产世间绝佳的时政报道题材,其情节之奇妙、故事之曲折,让好莱坞的编剧都感叹想象力的不足。当下中国缺少的不是优秀的编剧,而是一流的编辑记者。将时政报道不好看的原因,全部推给新闻管控,既对相关部门不公平,也是一种偷懒的说法。究其原因是媒体和媒体人鲜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新闻报道
个人主义与儒学伦理学的互融与挑战

伴随着国学的复兴与传统文化的苏醒,中西方文明之间的比较研究愈发广泛而深入。通过中西方文明的对话、碰撞与融合,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性并开拓出一条通向未来的文明之路。
11月30日晚上,第113-4期文汇讲堂暨“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第四讲,将邀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博古睿学者安乐哲主讲《个人主义与儒学伦理学的互融与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分别担任对话与点评嘉宾。
一位是精通汉语,深耕中国古代哲学的西方儒者
一位是以西方语言探寻西方文明智慧的中国学者
一位是游走于中西之间的哲人
三位学者将碰撞出怎样的智慧火花以照亮中国当代的精神境况呢?
新闻报道
上外东方语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暨上外第46届科学报告会系列专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成立20周年纪念
暨上外第46届科学报告会系列专场
2017年12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迎来了20周年生日。为此,学院借学校第46届科研报告会之机举行系列专题报告会,敬请校内外院友同仁前来讨论指正。
历史文化专场
时 间:2017年12月13日12:30~16:00
地 点:松江校区7227(伊朗学中心)
主持人:程彤
论文题目(报告人)
1. 论近代阿拉伯主要思潮(蔡伟良)
2. 教权与皇权的博弈——从建筑文化学视角审视537年前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毁灭与兴建(陈清)
3. 二十世纪初伊朗人眼中的中国与日本——《麦加游记》关于中国与日本记载之比较与分析(程彤)
4. “骚坛会”和“骚坛招英阁”——15世纪末及18世纪间的越南士人社集(冯超)
5. 浅谈土耳其人的婚姻习俗( 韩智敏)
6. 印尼孔教——中国儒学在印度尼西亚的宗教化与本土化(黄跃民)
7. 河瑾燦「受難二代」문체 연구(金永奎)
8. 韩国的土著信仰与本土文化潜质初探(李春虎)
9. 朝鮮革命軍政學校(李钟洙)
10.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从印度尼西亚葬礼看印尼人对死亡的态度(郁倩)
语言学、语文学专场
时 间:2017年12月5日12:30~15:00
地 点:松江校区河东24号别墅
主持人:金基石
论文题目(报告人)
1. 从单一同化到有限多元——韩国结婚移民语言政策的发展(高陆洋)
2. 标记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韩国语为例(金忠实)
3. 汉字注音系统回顾与非拉丁文字对汉语转写(李卫峰)
4. 양태부사의 사용에서 나타나는 문제(韩国语情态副词活用错误研究)(全明姬)
5. 科学史中的“正名”问题:“阿拉伯科学”,抑或“伊斯兰科学”?(周放)
6. 对网络媒体新闻中专有名词翻译的分析及思考——以英拉“大米收购案“审理法庭名称翻译为例(朱蒙)
区域国别研究专场
时 间:2017年12月6日12:30~16:00
地 点:松江校区河东24号别墅
主持人:杨阳
论文题目(报告人)
1. 阿拉伯国家联盟文化政策的建构(曹语庭)
2. 地区大国视域下的卡塔尔断交风波(陈万里)
3. 埃及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朝觐管理研究(陈越洋)
4. 近年来以色列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述评(廖静)
5. 上海自贸区与迪拜杰贝阿里自贸区对比研究(刘磊)
6. 越南中文门户网站在南海问题上的舆论造势及其影响(卢珏璇)
7. 摩洛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史月)
8. 以色列智库与其对外政策(杨阳)
9. 普通法与本土社会文化交融下的马来西亚刑事法律(张榕)
10. 试论中国和埃及的反恐合作(张雪峰)
新闻报道
网络安全法前沿与热点问题

新闻报道
新闻发言人素养和新闻发布策略
新闻报道
贝克特的中国文化因缘

新闻报道
世界工业化进程中民族产业如何屹立:以英美德三国为例

新闻报道
一带一路英才训练营第二讲 ——《我从非洲来》纪录片观看讨论

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是首部由中国和非洲导演(张勇和丹·阿布迪)联合制作、讲述普通非洲人在中国生活和打拼的纪录片,旨在通过真实的影像记录推动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人对非洲的了解。
该片定位为“讲叙非洲人自己的故事”, 以国际化的视角和非洲人自述的结构,从经商、公益、婚姻、教育、美食、艺术六个维度记录非洲人在中国的酸甜苦辣和中非民间交往的碰撞融合。
The Documentary series I come from Africa, which is also known as Africans in Yiwu, is the first documentary film in China to be codirected by a transnational team from China and African.
It is a series that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struggles of the African community in the city of Yiwu. It attempts to promo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for African audience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frica for Chinese audiences.
This film identifies as "Individuals series that describes the lives and struggles of the African community in the city of Yiwu. It attempts to promo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for African audiences a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frica for Chinese audiences, and contemplate the interactions and integr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frica through six lenses, namely: commercial activity, social activity, intermarriages, education, food culture and art.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