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合并(merge)。合并是以虚实为基础的,合并是虚实相生,即: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词组是虚实合并而相生的结果,表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除了词组呈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整个句子也呈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一头虚,一头实,即CP 层虚,VP 层实。本文在胡建华(2013a、2013b)虚实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儿童句法发展的虚实对称、双向生长模式(bidirectional maturation model),该模式可以得到儿童自发产出言语材料的验证。
新闻报道
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即合并(merge)。合并是以虚实为基础的,合并是虚实相生,即: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词组是虚实合并而相生的结果,表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除了词组呈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整个句子也呈现出虚实对称的结构:一头虚,一头实,即CP 层虚,VP 层实。本文在胡建华(2013a、2013b)虚实对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儿童句法发展的虚实对称、双向生长模式(bidirectional maturation model),该模式可以得到儿童自发产出言语材料的验证。
新闻报道
活动日程:
2016年9月24日
10:00-11:30 德国教育科学政策信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
12:00-14:00 午间休息
14:00-17:30 致辞、主旨报告
(1)Zhan Tao: students mobility and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Hans Peter Füssel: Die Rolle der Einzelschule – pädagogische und rechtliche Überlegungen
(3)Wang Yang: Reform des chinesischen Gymnasiums am Beispiel von Cao Yang Nr.2 Highschool
(4)Bernd Seuling: Hochschulbildung im Wandel, Chancen und Herausforderungen für die höhere berufliche Bildung
2016年9月25日
9:00-12:00 主旨报告
(1)Annette Schavan: Schulpolitik: Pädagogisch denken, politisch handeln.
(2)Hans Anand Pant: Schülerfeedback als Methode der Unterrichtsentwicklung
(3)Mao Xiaohong: Über die Entwicklung der Fremdsprachenpolitik an chinesischen Schulen
(4)Thomas Kerstan: Schule und Schulreformen im Urteil der deutschen Öffentlichkeit – Beobachtungen eines Bildungsjournalisten
12:00-14:00 午间休息
14:00-17:00 主旨报告及讨论
(1)Erich Thies: PISA und die Folgen in Deutschland
(2)Li Yi:PISA und chinesische Schulbildung
(3)Diskussion über die Auswirkungen der Flüchtlinge in Deutschland
(4)Diskussion über Perspektiven der chinesischen und deutschen Schulen
新闻报道
主讲人:近藤重人(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持人:潜旭明 副研究员
新闻报道
发言人1:Professor Lenore G. Martin(美国哈佛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发言人2:刘中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发言人3:孙德刚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
发言人4:唐见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发言人5:包澄章副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
主持人:孙德刚 研究员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2016年G20峰会已在我国杭州市成功举行。此次峰会以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为主题,意在为世界经济开出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良方”。此次峰会的成功召开,一方面为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注入动力,另一方面也向世界展现了以中国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与格局中愈发提升的地位以及不容忽视的话语权。
在这一背景下,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的2016年上海市“G20视野中的区域国别研究”研究生学术论坛将于2016年9月24日-9月25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本次论坛致力于促进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比较政治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青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搭建各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与思想创新的平台,激发同学们的学术热情,探索学术前沿问题。
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参加!
会议时间:2016年9月24日至9月25日
会议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2号楼一楼阶梯教室
会议议程安排:
9月24日 上午
9:00-9:30 开幕致辞
周 承(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10:00-11:35 主旨演讲
李 琪(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教授)
演讲主题:《G20:存异求同的合作伙伴》
王逸舟(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演讲主题:《新时期的区域国别研究:几点思考与建议》
韩冬雪(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比较政治学研究方法》
9月24日 下午
13:00-14:30 主题研讨1:G20 与治理
专家点评:吴纯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
14:40-16:10 主题研讨2:G20、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
专家点评:高恩新(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16:20-17:50 主题研讨3:G20视野下的各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专家点评:袁 峰(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9月25日 上午
8:30-10:00 主题研讨4:G20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专家点评:胡 键(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0:00-10:30 学术沙龙:《如何做好社会科学研究》
主讲人:刘建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10:40-11:45 闭幕式
总点评:钱 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加拿研究中心主任)
闭幕致辞:郭树勇(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新闻报道
Many countries now mandate “ethics committees” that decide 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research. This can be a practical problem for anthropologists, whose research is often unpredictable and therefore not easily subjected to the bureaucratic requirements of these procedures. We will examine some possible models and solutions, and suggest how these might also indicate something of the nature of anthropology’s future role in the world.
新闻报道
What should be the role of archival material in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nd how does it differ from historians’ use of such material? What kinds of documents interest anthropologists and why? How do anthropologists secure access to documents? And, finally, what actually is a document?
新闻报道
In this session we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ethnographers must master, beforehand or during fieldwork, complex linguistic codes, including national languages and highly localized dialects. We examine the ways in which ethnographers should record such nuances of linguistic practice, and explore some tools for achieving those goals. We also consider the role of writing in constructing ethnographic facts.
新闻报道
This lecture is devoted to the concepts of “applied anthropology” and “engaged anthropology,” and examines the ethical dilemmas of both. Anthropologists increasingly play a role in development, yet they have severe misgivings about its potential for harm as well as good. What should their role actually be, and how can they best perform it?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