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院长
新闻报道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院长
新闻报道
算法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
毛湛文,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方向为媒介技术与文化。作为团队成员主讲课程《传播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及其他课题项目10余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第二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优秀学术奖、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教材课件、中央民族大学“杰出育人奖”等荣誉。曾指导学生团队获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作品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新闻报道
Netflix对韩国电视产业的辩证审视
新闻报道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提出将“深海科技”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列,作为新兴产业的三大方向之一。作为深海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讲座将为大家介绍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方向,让更多有志青年能积极加入这一领域共谋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教师
上海市青年科学家进校园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新闻报道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为迎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同时纪念英国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诞辰461周年,4月23日(周三)晚上18:30,特邀我校英语学院史志康教授作题为《莎士比亚:语言与智慧的富矿脉——〈哈姆雷特〉文本细读、文化比较及哲理思辨》的学术讲座。讲座将以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为基本材料,通过与孔子、老子、培根、罗素等哲人的理念、思想比较,来进一步阐释中西文化中的亲和点,欣赏哲学思辨层面的精彩之处。欢迎师生踊跃参与,共赴这场文学与思想的深度对话。
讲座相关参考书单:
(英)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英)培根:《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
史志康:《论语》翻译与阐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报名方式: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
上外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报道
你是否渴望踏入国企,却对求职流程感到迷茫?本次分享将为你揭秘国企求职的全攻略。
从简历投递的技巧到笔试、面试的应对策略,全方位解析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简历如何突出亮点?笔试考什么内容?面试有哪些注意事项?统统为你解答。
还有前辈们亲身经历的实用建议,让你少走弯路。无论你是应届毕业生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这份攻略都能助你在国企求职之路上更加顺利。
快来获取这份独家秘籍,开启你的国企职业之旅吧!。
连楷旭上外管院2023届MBA毕业生,成功入职央企财务岗,开启职业新征程。
沈瑞淳上外管院2023届本科毕业生,圆梦央企财务工作,展现卓越潜力。
新闻报道
西班牙语发展和传播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两千余年。在其全球传播的过程中,该语言与阿拉伯语、意大利语、法语、土耳其语、希腊语、美洲原住民诸语言、非洲语言、汉语及英语等产生接触与碰撞,吸收了不同文化中的词汇与表达方式。这些通过语言接触进入西班牙语的外来词不仅扮演着文化使者的角色,在架起沟通桥梁的同时,更映射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领域与主要脉络。
本次讲座将通过西班牙语全球传播过程中的具体案例,探讨语言传播与文明互鉴之间的互动关系,阐述语言传播在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西班牙语中外来语所反映的文明交流核心领域、主要路径和历史演变等内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语言学和西语国家语言政策。主持完成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西班牙语小史》(独著)和《面向拉美地区的语言传播》(合著),参与译著《习近平用典》(西班牙文版)。主编教材《理解当代中国:西班牙语演讲教程》《西班牙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语言学导论(西班牙语)》和《西班牙语6》。在国内外SSCI、A&HCI和E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董燕生教学科研奖和外研社多语种教学之星大赛西班牙语组全国总决赛冠军。
新闻报道
“共同体”是作家文学想象的重要客体,也是英语文学史上繁衍最久、书写最多、内涵最丰富的题材之一。尽管“共同体”研究已经成为国内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但文学中“共同体”的跨学科表征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1922)的每一章都涉及一门或多门知识体系,以跨学科方式生动反映了20世纪初爱尔兰中产阶级“共同体”的“道德瘫痪”。本讲座旨在阐释《尤利西斯》中“共同体”跨学科表征的意义,并采取跨学科视角对小说中的“共同体”书写进行多维度解读。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曾任上外英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国高校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已发表著作、教材和译作近40部,论文80余篇,并承担了多个国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主要著作有《英美意识流小说》《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英国小说艺术史》《英国小说史》《英国小说人物史》《英国女性小说史》《英国短篇小说史》《英国文学思想史》《美国文学思想史》《美国短篇小说史》和《美国女性小说史》等。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新闻报道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际汉学》名誉主编。曾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亚非学院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期以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中心,展开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研究,先后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2014年)、《17-18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2022年)等项目。2019年由西班牙外交部,代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六世,授予张西平教授西班牙国民成就十字勋章,2021年由意大利外交部,代表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之星指挥官勋章。
新闻报道
文明互鉴观要求我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基于此,国家将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使命交给外语专业。面临这样的挑战,外语学科亟需转型和升级,应扩展外语专业人才的中国知识,积极与海外汉学沟通互动,开展跨文化研究,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在外语专业教学体系中,建设与国际传播力和文明互鉴相匹配的系列外语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年级,增设相应双语教学的中华文明基础知识课程,同时也要兼顾跨学科视角,做好统筹规划,树立文化自觉,从而实现外语专业的转型和升级,完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际汉学》名誉主编。曾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副会长、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长,亚非学院院长、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长期以1500-1800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中心,展开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研究,先后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2014年)、《17-18世纪西方汉学的兴起》(2022年)等项目。2019年由西班牙外交部,代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六世,授予张西平教授西班牙国民成就十字勋章,2021年由意大利外交部,代表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之星指挥官勋章。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