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伟
沈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密歇根大学法学硕士;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纽约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伦敦国际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上海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新闻报道
沈伟,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剑桥大学法学硕士、密歇根大学法学硕士;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纽约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伦敦国际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上海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和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上海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
新闻报道
劝服理论在广告领域的应用
吴林晚,佛罗里达大学大众传播(广告学)博士,现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广告系副教授、副院长。其研究聚焦广告心理、劝服策略及传播科技与新媒体等领域,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消费者行为与品牌传播的前沿议题。作为国际学术组织核心成员,他担任AEJMC(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广告分部主席、美国广告学会(AAA)出版委员会委员,并参与《JOURNAL OF ADVERTI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等六本权威期刊的编审工作。
新闻报道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中外文学理论研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其视阈在不断扩展、范式在不断更迭、理论在不断融合,其客观上要求加快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进程,以此勾连中西、贯通古今,充分发扬自主与原创精神,为我国中外文学研究提供有益支撑。
有鉴于此,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中国比较文学》编辑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部、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团队和“世界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团队协办的“首届中外文学理论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论坛”将于2025年6月6日举行。
新闻报道
本次讲座基于对语言规划学科早期发展的一些重要背景、学者、观念和成果的梳理,尝试探讨以下几个问题:语言规划学科的起源动力(“初心”)是什么?语言规划学科为什么产生于没有多少语言规划实践的美国?语言规划是如何获得学科地位的?有哪些标志性的成果支撑?语言规划这门新兴学科在认识其研究对象、目标、方法和伦理定位时存在哪些分歧?学科在早期理论构建中存在哪些理论争议?又有哪些概念丧失竞争力,最后被扬弃了?本研究期望为中国语言规划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些启示。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方小兵,语言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语言规划经典译丛”“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国际语言政策研究前沿”三套丛书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城市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理事、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编委,《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编委及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重点课题),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
新闻报道
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席世界语播音员、译审赵建平老师,以“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为主题进行分享。
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而世界语作为一种中立的语言,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开放的平台。赵建平老师将为大家介绍世界语基本概况与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国际台世界语广播历史,并讲解中国文化如何以世界语为媒介更好地走向世界。
通过这次讲座,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世界语的兴趣,提升对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认识,并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更好地实现沟通与理解。讲座后,赵建平老师也将与听众进行互动,为准备报考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咨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首席世界语播音员、译审,1983年开始学习世界语。198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同年8月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语部从事翻译、编辑、采访和播音工作。为国内外多本世界语教材进行配音,并为多部文化、旅游宣传片世界语版配音,出版《魅力北京》、《中国旅游城市》、《成语故事》、《孔子故乡曲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八集文化系列片《长河》、《安徒生童话》系列光盘等。完成故宫解说词的配音工作。引进、审定并出版《世界语直接学习法》。与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翻译出版《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参与《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选》翻译工作。2006年至2021年,任政协北京市石景山区第八、第九、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12月,任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2009年受聘为中国传媒大学外语学院的外聘世界语主讲教授。2012年6月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聘为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专家。2015年11月,任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获得2014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新闻报道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6月份已经确定的学术讲座有:
6月5日
【题目】语言规划学科的初心与早期理论争鸣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Early Theoretical Controversies of Language Planning Discipline
【主讲】方小兵(南京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6月6日
【题目】语言政策与规划的认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
Epistemology, Paradigm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主讲】戴维·约翰逊 (美国爱荷华大学)
【主持】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英文
6月19日
【题目】电子政务平台的政民沟通问题
Government-Citizen Communication in E-Governance Services
【主讲】熊文新(北京外国语大学)
【主持】刘媛媛(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6月26日
【题目】学霸身份困境的批判叙事探究
The High Achievers’ Dilemma: A Narrative Inquiry into Xueba Identity
【主讲】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罗豪伟(清华大学)、吴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主持】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新闻报道
本报告主要介绍大语言模型在金融信用管理领域的应用。报告首先介绍大语言模型发展历程,阐述大语言模型的本质功能、主要特征、运行机制与预训练进化过程。其次,讲述信用大模型的主要技术,从数据类型、模型类别、核心技术等方面阐述利用预训练模型、微调特定领域数据以及从头开始训练定制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并讲述在信用管理领域应用大语言模型的一般决策流程,为信贷管理专业人士根据数据、计算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大语言模型解决方案。再次,以2个行业案例与2个代表性工作为例,详细讲述了信用评估大模型的主要应用进展。最后,讨论信用大模型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给出信用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方向。
余乐安教授现为四川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际信息技术与量化管理学会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出版专著5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数据智能、经济预测、金融科技与能源管理等。
新闻报道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译者以其母语跨越时空与源语的情感对话、文化共情和时代回响。对于译者,翻译是最好的文本细读。好的译者既须是“信译宗”因信成译的使徒,又须是“行止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门徒,因为译者决不可信马由缰自由放纵。面对“西方正典”,如何翻译,如何研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萧乾先生提出,如果把翻译算作十分,理解占四分,表达占六分。这无疑意味着,外语能力之于理解,恰如母语能力之于表达。《莎士比亚全集》新译者傅光明将分享他如何通过翻译与研读,力求搭建莎士比亚艺术世界的“新天、新地”。
傅光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有《萧乾:未带地图,行旅人生》《书生本色》《生命信徒:徐志摩》《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现代文学梦影拾零》《凌叔华:古韵精魂》《生命与创作:中国作家访谈录》《文坛如江湖》《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老舍之死口述实录》《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独自闲行》《天地一莎翁:莎士比亚的戏剧世界》《戏梦一莎翁: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俗世一莎翁——莎士比亚的史剧世界》《写信的人:老舍及其他》等。新译“注释导读本”《莎士比亚全集》(已出版29部),另译有《英语名诗100首》《古韵》《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
新闻报道
This lecture will introduce students to the historical print form of the chapbook. A highly versatile print medium, the chapbook was particularly suited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popular reading to a broad and diverse readership. Gothic chapbooks or bluebooks, within this context, capitalised on the popularity of the Gothic in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and made it more cheaply and more easily available than conventional editions of Gothic novels. Many of these Gothic chapbooks featured frontispiece illustrations. Adopting a visual-material methodology, this lecture will discuss the frontispieces included in the Gothic bluebooks published by Thomas and Robert Hughes in 1807 and 1808. It will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 depi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Gothic horror and terror function as visual reflections on the genre of the Gothic, framing and affecting the reading experience.
Kwinten Van De Walle is a lecturer at the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He is a former junior post-doctoral fellow of the Alexander-von-Humboldt Foundation and wa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is research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illustration, and print culture. Hi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illustrations of Oliver Goldsmith’s literary works (1766-1845).
新闻报道
现代性,是形塑当代世界的深刻命题,却并非单一的统一体。它既是一种西方发轫的文化政治变革,也是在不同历史与社会脉络中交织出的多样面貌。本次读书分享会旨在跨越社会学、政治学与文学,探讨现代性的多元路径与复杂现实。第一部分:关乎社会与政治的现代性;第二部分:文学中现代性的多重面貌。
郑兆辰,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所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海湾国家、技术与国际关系
张家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中东研究所在读博士生,译者、实习编辑,“候补”作家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