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课堂內容丰富多彩,不仅学粤语,更能了解许多有趣的粤港澳文化知识!
新闻报道
粤语课堂內容丰富多彩,不仅学粤语,更能了解许多有趣的粤港澳文化知识!
新闻报道
校大学生飞那儿剧团成员将通过朗读、介绍剧本、文章选段,为同学们的封校时光增添一份别样的色彩。在这无法剧场相会的期间,我们仍可以被声音连结,以声动人,以声动情。
新闻报道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用伦理的观点、方法和术语阅读、理解、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理论与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文明三阶段论基础上建构以伦理选择为核心的文学批评理论和话语体系,运用其专门术语分析和解剖文学文本叙述的不同伦理选择范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伦理选择是怎样做人的选择,方法是道德教诲,文学是教诲的工具。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是由人类文明三阶段论、伦理选择论、伦理身份论、伦理表达论、文学文本论、文学教诲论、语言生成论等一系列学术观点构成的。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外籍),学术期刊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A&HCI)主编,Forum for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ESCI)主编,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Chinese/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etry and Poetics(中美诗歌诗学协会,总部位于美国宾夕法利亚大学)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学术专著分别获教育部首届、第五届、第八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一书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首席专家。聂珍钊教授的突出贡献在于创立了文学伦理学批评,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讲座教授Claude Rawson誉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arcadia、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Style、CLCWeb 等推出专刊或发表评论文章,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进行研究和评论。
新闻报道
主讲人基于自己已发表的文章《胡塞尼小说译者风格对比——平行语料库视角》,重点分享如何借助语料库方法开展文学翻译作品的译者风格研究。该研究指出,大陆译者李继宏和台湾译者李静宜在各自译本中整体呈现出一致的风格特征:李继宏的语言更加简练,译文更显流畅,翻译策略偏归化;而李静宜的语言则更显丰富,注重对原文的信息保留和传递,翻译更偏异化。风格的差异主要是受两位译者翻译观念及所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此外,某些具体语言和翻译特征的变化则与译本出版顺序、翻译时长等客观因素有关,这些变化也是构成译者整体风格不可忽视的内容。
腾讯会议号:493-3952-8311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2009届校友,CFA持证人,CICPA非执业会员。现任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经理兼固收研究部总监。任翔先生自2014年加入上投摩根,此前曾任职于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任翔先生具有多年固定收益市场投资及研究经验,擅长与信用分析及量化分析。
新闻报道
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是“一体多元”的关系。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有着长期的持续性接触,非汉语的底层成分不仅在汉语南北口语中留存,传世文献中自然也有不少的证据。就音系变化而言,汉语与非汉语之间有诸多一致性变化或者说共同创新,例如鼻音与擦音声母的语音交替、腭近音的擦音化和唇齿化、边近音的硬腭化和软腭化、高元音的裂化、韵尾辅音的喉音化等。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任上海市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辞书研究》联合主编等职。研究领域为汉语历史语言学、南方民族语文等。曾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社科新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5部,编译著5部。
新闻报道
本研究对“汉语主语所指的事物强烈倾向为有定”这一论断进行重新思考。依据语料库,我们对汉语主语有定的经典例句“客人来了”进行语料考察,发现有两种“客人”的身份值得重视和分析:第一种“客人”虽然具备已知信息身份,但严格按照可辨识性和唯一性的标准,却应被视为不定指成分;第二种“客人”是一种接近无指义的虚指成分,其所处的“客人来了”句整句充当话题。我们发现,“汉语的主语倾向为有定”这个论断难以概括语料中“客人来了”句的全貌。我们着重说明:主语的指称性质只是信息结构安排下的自然表现。同时,本研究对认识汉语话题和主语的关系也有帮助和贡献。
男,1977年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学,尤其是汉语句法语义研究,已经出版《汉语韵律语法研究的音节-语义视野》等四部专著,在《中国语文》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持并完成近十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新闻报道
语言传播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报告将对语言传播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理论框架进行概述和分析,并阐述全球化背景下语言传播的理论建构和发展趋势。报告还将分析新形势下汉语国际传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主编。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语言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等。著有《澳大利亚语言政策研究》《全球化、英语传播与中国的语言规划研究》《“一带一路”国家语言状况与语言政策》(3卷)等。
新闻报道
迈克尔·波德罗(Michael Podro)在《批评的艺术史家》中指出,艺术的观念本身就是一个历史事实。《西方艺术批评史》的作者廖内洛·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也提出:“把艺术史推向谬误的最严重的情况是,使艺术的历史与艺术的批评分离。如果一个事实不是从判断作用的角度加以考察的,则毫无用途;如果一项判断不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则不过是骗人。”
艺术批评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许多从事艺术批评的人也并非专门的艺术批评家。我们可以把艺术批评看作是受到文学批评介入与影响的结果。它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任意角度以及任意路径的。但艺术史研究与艺术批评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艺术批评需要历史观,艺术史也需要对作品进行批判性分析。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艺术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方向学科负责人,浙江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省与国家多个专家库成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与文化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与思想史、风景画与山水画等。参与组织“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和“潘天寿纪念讲座”等重大学术项目。2008年创建“城市文化与视觉生产”学术论坛。2009年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从梁启超到滕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的思想研究”。2014年主持“自然之名:风景画与山水画学术考察”系列展览与研究。撰写与主编《沧桑入画》《艺术史学史》《自然之名》《游于园》《名家》与“艺术世界”丛书等。在《新美术》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康定斯基回忆录》《批评的艺术史家》等译著。
新闻报道
阿富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古代中国物质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历史上农耕文明、草原文明、山地文明等复合文明都在此交汇,丝路上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再次融合碰撞,迸发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和独特的艺术意象,这些为世界艺术史做出了贡献。
但不幸的是,自然灾害、战争劫掠却屡次意外中断阿富汗艺术史发展和研究进程。2021年8月临时政权交接后,外国科研机构和学者撤离,阿富汗的文化遗产和考古美术研究暂时被媒体忽略遗忘。2022年5月,中国民间援助的新一期巴米扬维护工程结束,保障了部分文化遗产的安全。
回顾阿富汗百年研究史,从早期无序探险走向后期科学规范研究,这一过程中考古学艺术史发挥了巨大作用,欧美日各国学界都在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论。尤其是巴米扬作为新世纪“文明的纪念碑”,在过去二十年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德、意、日、法等国家协助阿富汗完成基本修复工作,成为国际合作典范。保护是研究的前提,新取得的科技考古证据和考古美术结论,打开了学界视野,让我们再次审视欧亚地域的宗教美术,重新思考文化传播路线。
这一次我们如何面向未来?现实的阿富汗文化遗产等待谁来继续研究?
参与方式:线上入会,腾讯会议815-821-704
邵学成,现任哈佛大学CAM Lab-DIGITAL GANDHARA项目特约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乌兹别克、伊朗、叙利亚丝路考古美术、考古学史和文化交流史,尤其是对于公元前3~公元10世纪欧亚物质文化交流史和中亚宗教考古美术抱有浓厚兴趣;丝绸之路和东亚考古学的学术史梳理研究。正在探索国际援助中对于战乱地区的文化遗产的危机应对保护、和异地博物馆的保存展览艺术传播的可能性。
学术及社会活动经历:与哈佛大学、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推出DIGITAL GANDHARA数字犍陀罗项目(2021年至今);在《殊方共享》、《大美亚细亚》、《叙写传奇—叙利亚文物展览》(深圳站)(2019年至2020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宝展》、《从希腊到中国—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文物展览》等活动中多次担任策展人及学术顾问;曾多次组织对伊朗萨珊遗址、巴基斯坦犍陀罗遗址、乌兹别克斯坦佛教遗址的考察,并多次推动中外研究机构合作。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