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波·“图与词”的古希腊范例——以雅典卫城的“少女像柱”(Καρυάτιδες,Caryatid)为例

主讲人 杨少波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6: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2日(周日)18:00
地点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少女像柱(也可称之为女人像柱)是一种以女性形象雕塑为支撑的建筑结构,它代替圆柱乘载柱顶的压力。希腊文专门术语称之为“Καρυάτιδες”,根据字面意思可英译为“maidens of Karyai(卡里埃的少女)”。这一希腊单词首先由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记录为拉丁语形态的“caryatides”;后辗转进入英文转变为“Caryatid”。
维特鲁威在他的作品《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第一卷第一章第五节中陈述道,厄瑞克忒翁神庙的女性形像柱代表卡里埃女性受到的惩罚。卡里埃即今日的卡耶(Karyes),是一座伯罗奔尼撒古镇。在波希战争中,这座小镇背叛雅典,与波斯站在同一阵线。波斯战败后,镇上的人们沦为奴隶。然而,维特鲁威的解释是令人怀疑的:早在希波战争以前,希腊古代近东地区就已经开始用制作形似女性的装饰支撑物了。
关于少女像柱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卡里埃的女孩特别漂亮,身材高窕、健壮。在女神雅典娜和阿尔忒弥斯的盛宴上,头顶篮子的卡里埃少女是携带神圣物品的贞女,而以此为形象的柱式被称为“canephora”(负篮者)。

参与方式:
B站直播:@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微信公众号直播:@世界艺术史研究

人物简介

杨少波

杨少波,艺术史博士,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雅典大学。现任《中希时报》执行总编、希腊国际记者协会秘书长、希中文化协会会长,在希腊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超过20年。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如何养成实证研究思维与科研习惯: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经历

主讲人 魏志慧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3日(周一)20:30
地点 腾讯会议(ID:223-274-881,开启等候室,请实名进入)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如何提炼学术研究问题并开展实证研究,是研究新手面临的主要难点。本讲座基于近20年的教育学术期刊编辑经验和近10年来聚焦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从编辑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教育实证研究思维,形成科研习惯,从而感受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乐趣。
一、什么是实证研究?
二、如何撰写实证研究论文?
三、如何形成科研习惯?

人物简介

魏志慧

博士,现为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上海终身教育研究会成人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信息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教育实证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

2004年至今已发表近6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并曾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中国远程教育学者文丛》《中外终身学习研究文丛》《世界远程教育经典文丛》的策划、翻译和编辑工作。

2016年起,先后受邀到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海关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及相关机构,为上万名高校教师、研究生做有关技术时代教学与研究、教育实证研究与论文写作等专题报告,激发了一线教师教学创新和研究的信心和能力。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大学生必备的七个情商能力》系列讲座专题(四)

主讲人 李仁根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20:30
地点 Classin平台(二维码见讲座介绍)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大学生必备的七个情商能力》系列讲座内容简介】

世界上谁的情商最高?根据MHS公司30多年来积累的情商测评结果,发现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员的情商最高,其次是成功企业的CEO,高出人口常模许多。这表明,情商在我们事业成功中至关重要。

大学里的学习生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每一个同学都需要通过在学业上的成功去为入职社会做好准备,让自己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上成功。情商能力也是让我们成功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高情商?有人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让人舒服,和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关系,能够掌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等等,这些听起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似是而非。总的来说,情商是一系列相关能力的组合。好消息是只要我们愿意,这些能力是可以学习,可以提高的。那么如何来学和提高我们的情商?

【专题(四)内容简介】

真正理解人的能力:同理共情

同情共理又称为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看待问题。适当的同理心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心协力解决矛盾,解决问题。这一讲会具体说明该如何正确地发展同理心,和如何去感知自身所在的团队、组织的氛围。

人物简介

李仁根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刘平:名字是世间最短的咒——文字与图像理解

主讲人 刘平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21:00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文字记录着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又对它做出了限定。本讲座试图从艺术史中的几个案例出发,来探讨文字与图像理解之间的错位与新的可能,还将介绍组合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

人物简介

刘平

刘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攻西方美术史、西方中世纪美术史、艺术博物馆研究。在美术史研究领域,致力于结合传统的工艺研究、风格研究、图像研究,并融合社会艺术史、心理学艺术史的角度,将不同时代的图像视为时代个人/集体记忆与想象的具体呈现、时代个人/集体感知自然与社会的具体表达,通过研究其形成机制、传播流变,以及其在历史中的隐没与复现,解读图像所承载的多层次信息。在美术馆研究领域,致力于研究策展过程中的释展环节,以公共教育信息的设计、写作与传播为重点。

著有《巴黎圣热尔曼•德•普雷修道院专题研究: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西方美术史》、《基督教艺术对罗马艺术元素的运用》、《社会与历史视野中的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时间图像——米勒的〈拾穗者〉》等,曾担任《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型纪录片学术顾问、分集撰稿人等。译著《世界艺术地图》、《詹森艺术史》(插图第七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孔令伟:艺术与历史之间——关于图像证史的几点思考

主讲人 孔令伟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3: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5:30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图像是历史的载体,承载着某种时代精神,传递着超越语言文字的涵义,从而引领后来者抵达“历史本身”。“图像证史”这一研究方法,伴随着现代历史学观念的发生而进入到西方学术传统中,历史学家期望借由图像推及历史,透过艺术作品推测一般性的时代精神。但是采用何种方法能够使艺术精确地解释历史?又如何避免其中的思维与情感陷阱?

人物简介

孔令伟

孔令伟,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研究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艺术史学史、近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

著有《历史及其图像》(译著, 2018&2020)、《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2020)、《英雄赞歌》(2019)、《中国美术简史》(2011)、《美术博物馆学概论》(合著,2008)、《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2008)等;译著《历史及其图像:艺术及对往昔的阐释》获“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奖(2018)、《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一等奖(2015)、论文“观念的拟人化及相关问题”入选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2014)。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颜海英:文本、图像与仪式:古埃及神庙中的《亡灵书》

主讲人 颜海英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0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1日(周六)12:30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亡灵书》(The Book of the Dead)是保存在古埃及金字塔和陵墓中的墓葬文献汇编,意为“来日之书”或“通往光明之书”,是古埃及为亡灵所作的所有经文,其文本包括了咒语等。《亡灵书》是研究古代埃及宗教和思想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既是“来世指南”,同时又参与到同构之中,与神庙、陵墓三者成为互为诠释的有机整体,以生动的具象艺术(建筑、图像和文字)呈现古埃及神庙、墓葬仪式的场景,折射和展现出古埃及人的生命哲学和宇宙观。

人物简介

颜海英

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讲座教授。学术专长为埃及学。

著作有《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古代埃及思想文化》《走遍埃及》《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探秘》《苏美尔、埃及、中国早期文字比较研究》(合著)、《东方民间文学》(合著)等,译著有《探索·古埃及》《重构古埃及》《探秘古埃及》《埃及古珠考》《古埃及象形文字》《亚述简史》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经济、政治与文化:土地改革的三重面向

讲次 第 20 讲
主讲人 满永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5日(周三)19:3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5日(周三)21:00
地点 腾讯会议-605 239 208(密码:2583)
主办方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满永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教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跨越大洋的对话与分享: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的媒体如何构建新闻

主讲人 Gustavo NG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4日(周二)19:00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4日(周二)20:15
地点 线上腾讯会议(会议号:710933687)
主办方 西方语系
语言 西班牙语 Español
内容提要

主要内容:
1)介绍阿根廷和拉丁美洲的主流媒体;
2)具体介绍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媒体新闻传播的相关议题;
3)阿根廷和拉丁美洲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

人物简介

Gustavo NG

作家、记者、《当代》杂志主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多模态与翻译”网络开放课程

讲次 第 1-4 讲
主讲人 Luis Pérez-González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5日(周三)15:00
结束时间 2022年06月15日(周三)17:00
地点 Zoom: https://uiano.zoom.us/j/67583851802?pwd=M1lNQysrbnMvMDNuM1lkbUtXT0pZUT09 Password: 057930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Luis Pérez-González

Luis Pérez-González 是挪威阿格德大学翻译研究教授,目前担任 Target 杂志副主编。 他在媒体翻译的各个领域发表了大量文章。 著有《视听翻译:理论、方法和问题》(Routledge 2014);共同主编《 Routledge 视听翻译手册》(2019 年)和《 Routledge 公民媒体百科全书》(2021 年)。 2019年起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贝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媒体翻译与数字文化国际研究学院学术主任(2021)。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访问教授(2022)。

•Personal Website: https://luisperezgonzalez.org/about/

•ResearchGat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uis-Perez-Gonzalez-3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重新审视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主讲人 江晓原
开始时间 2022年05月20日(周五)15:45
结束时间 2022年05月20日(周五)17:45
地点 上外视频号、“世界艺术史研究”视频号,“上外世界艺术史研究所”B站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科学是技术的基础”似乎已成为世人的常识性认知。这些看似理所应当的话语背后实则暗含着一种层级关系,即技术位于科学之下、受科学指导。然而,这种层级关系其实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被人为构建的。进入现代化社会后,科学理论的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实现间也存在着间隙,二者实则是以相互交错、相互影响的方式平行发展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应当被重新审视。

相关书目预读:
1.《西神的黄昏》江晓原(商务印书馆,2019)

《西神的黄昏》,意为“西方之神的没落”。本书不再通过谈论或历数祖先的伟大成就这种收效甚微的路径去塑造某种“东方之神”,去西方神殿里叨陪末座;而是试图通过科学祛魅、揭出神刊真相并谋求溯源悟真的方式,去解构“西方之神”,将其拉下神坛,呼唤读者结束在精神上跪拜西方的自卑状态,以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2. 《科学外史》江晓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本书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传奇星占学家开普勒、“超级民科”和被监听者爱因斯坦、《三体》黑暗森林法则对“费米佯谬”的解答等科坛趣事。作者将科学从被人们盲目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诸外部因素之关联及互动,又以学术眼光分析逸闻趣事,常有标新立异之论点及表达——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而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作者关注尤多。

人物简介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4、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晋升研究员。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系主任。

其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近百种,如《天学真原》、《科学外史》、《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8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如《文汇读书周报》的“南腔北调”专栏、《新发现》的“科学外史”专栏。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