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针对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关于凡·高画“鞋子”的观点撰文指出,事实并非如海氏所言,凡·高画中的“鞋子”不是农民的鞋子,而是画家自己的“靴子”;并且,画作中的鞋子只是物品,并不指向绘画本身。1990年,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针对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的“图像学”提出,后者高度透明、智性和模式化的封闭逻辑忽视了绘画(图像)的细节、局部及其视觉症候。而在他看来,后者才是绘画的真实。如果说夏皮罗是希望将绘画从哲学的不透明中解放出来,回到透明的艺术史中的话,那么迪迪-于贝尔曼则希望将图像从透明的机制中解放出来,回到不透明的图像哲学中。
两次“论争”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原作”问题,但目的并不是澄清“原作”,而是揭示其透明性与不透明性这一辩证关系,探求艺术史与(艺术)哲学对话的基础以及相互解放的可能。
鲁明军
鲁明军,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近年策划《疆域:地缘的拓扑》(2017-2018)《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2019)《街角、广场与蒙太奇》(2019)《缪斯、愚公与指南针》(2020)等展览。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近著有《目光的诗学:感知—政治—时间》(河南大学出版社,2019)《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2020)等。2015年获得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华研究奖助金。2016年获得YiShu中国当代艺术写作奖。2017年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奖助金(ACC)。同年,获得第6届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CCAA)。2019年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AAC)年度策展人奖。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