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慧超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介绍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基本情况、工作要求与期待,分享秘鲁生活。
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新闻报道
本讲座从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发展及近期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研究四个发展阶段入手,系统分析二语习得研究发展历程及其对世界外语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审视国内外现有二语习得研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二语习得研究的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认知科学等跨研究趋势,并对近年来涌现的中国学者二语习得理论观进行展望。
腾讯会议 718 585 004
中国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翻译专业研究生学位教指委委员,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科三组)教指委主任,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会会长,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市高校教学名师等。
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科与专业融合。担任国家双万计划英语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一流课程《语言学》负责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重点学科负责人,山东省十三五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创新平台负责人等。指导硕士生120余人,博士生16人,指导的多名研究生曾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等。
学术研究方向包括语言学、二语习得、教学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社科课题10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外语类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中介语语言学多维研究》(外研社)等著作10余部。曾获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新闻报道
内容与语言融合(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CLI)课堂的效果检验多限于评估二语语言水平,鲜有同时评估内容和语言习得状况的研究,也鲜少探究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CLI教学效果。本研究采用书面语言表达(written languaging)任务作为同时观察跨文化交际学CLI课堂中学生内容与语言知识内化情况的外化端口,并搜集了学生自评新旧知识和自评内容知识难度的数据,检验两个指标分别与内容/语言内化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CLI教学效果的评估提供新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CLI课堂对学生内容和语言知识内化有积极作用。此外,如在CLI课堂设计中合理参考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内容新知识占比和难度水平,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监控语言质量的行为。
腾讯会议号:493 3952 8311
东南大学博士在读
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和语言政策
新闻报道
比较教育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强调从我国的现实问题及新政策出发,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梳理和借鉴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与范式,重点聚焦特定案例,系统梳理相关政策的决策过程、内容规定、政策措施、制度与实践模式、效果与反馈等,比较分析出对应我国新时期相关研究的概念、方法与路径,并构建中国话语概念及理论框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美国富布赖特研究学者,主持全国教科教育部重点课题及上海市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等,研究领域为比较教育、教师教育、女性学等。
新闻报道
“外语课堂教学研究:方法与案例”专题讲座以案例为载体诠释课堂教学研究定义及内涵,引导参与教师和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选题、研究问题、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及分析。该专题将帮助参与教师认识到在日常外语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领悟“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教研一体”是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帮助参与学生认识到开展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可行性。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秘书长,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2025 年)。2001年获加拿大大布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第二语言教育领域硕士学位,2006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第二语言教育领域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基础外语教育》期刊主编、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编委、TESOL Quarterly、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等知名国际期刊审稿专家。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课程与教学、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外语教师教育及学术读写能力发展。
新闻报道
一般研究认为,选择问的回应,一般分为在选择项中择一(有时会选择所有选择项)或在选择项之外回答两种。因此,问者对回应的限制就体现在选择项的设立上,这是选择问问题设计的主要内容。而答者跳脱选择项之外进行回答,也是突破问者问题设计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汉语口语中,我们发现有时问者使用选择句发问,并不只是想要答者在选择项中择一回答;问者也希望借由选择项的设置,体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认识权威。我们认为,说话者对于语言形式的选择体现着其所要完成的互动功能。而某一种语言形式,如选择问,除了其典型功能——获取信息之外,还有其附加功能。有时,附加功能可能决定了在同一范畴(如疑问)中,说话者选择某一具体形式。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和互动语言学。在《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当代修辞学》、《语言研究集刊》、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问与答: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
新闻报道
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爱好博物学,出版有学术著作《鲁迅与博物学》、图文随笔《采绿——追寻自然的灵光》。开有公众号“城有蔓草”,记录四季更迭,细辨草木虫鱼。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