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曼丽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院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新闻报道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院长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新闻报道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迎来了40周岁生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进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由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承办,定于2021年10月15-17日举行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俄语教学研究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三届“跨学科视野下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还将举行“全国草婴文学翻译大赛”颁奖典礼。
新闻报道
刘建军,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委,国家出版基金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道路研究》(2011)和《拜占庭的文学的文献翻译与文学史书写》(2018)两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等6项。学术专著获得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三次获得教育部科学管理先进个人。2011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得华为优秀教师奖。2013年被评为中宣部科普教育先进个人。主编《20世纪西方文学》等全国教材10部,参编教材获得全国优秀教材奖。出版《西方长篇小说结构模式研究》、《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欧中中世纪文学论稿》等学术专著译著10部,发表论文200多篇。
新闻报道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实践取得辉煌成绩,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组织人民群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具体实践进程中,围绕组织建设、独立自主原则和历史思维形成了丰富的方法论意涵,赋予中国共产党自我纠偏能力,确保其能够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前进,并使其具备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持续影响的精神内核,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必要思想资源。
新闻报道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上外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剑桥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2002年-2003年),耶鲁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2010-2011),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教学、研究与翻译工作。
新闻报道
讲座从翻译技术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梳理新技术视域下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展望,从语言学分析、认知过程分析和多元分析等角度回顾新技术视域下翻译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在该领域研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展望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讲座认为未来新技术视域下翻译研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大力推进机器翻译伦理研究;2)开展基于多语种、多语对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3)构建翻译过程实验研究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体系;4)从搭配和语义韵以及意象和人物形象再现角度研究译者风格,分析译者风格的历时演变及其成因;5)开展翻译影响意识形态的实证研究,揭示翻译对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的路径和机制。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兼任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语言学跨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兼任Routledge“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系列丛书、Springer“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Corpora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主编,担任《中国外语》《中国翻译》《山东外语教学》和《当代外语研究》等学术期刊编委。2009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14年度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被评为上海市外语界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度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度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胡开宝教授长期从事语料库翻译学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在SSCI、A&HCI和CSSCI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在Springer、Palgrave Macmillan等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10部,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4项。主持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6项。
新闻报道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新闻报道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新闻报道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新闻报道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