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辰辉
复旦大学复杂决策分析中心,助理研究员。
新闻报道
复旦大学复杂决策分析中心,助理研究员。
新闻报道
我国学科演化的趋势和特点:以世界经济——区域国别学为例
区域国别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区域国别学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理论和学科化问题
区域国别学中的区域(国别)经济问题研究
徐坡岭,经济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室主任,世界经济(俄罗斯经济)学科带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新疆财经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
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2007-2008年,德国汉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世界经济理论和国别经济研究,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和俄罗斯经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等课题,撰写出版《俄罗斯经济转型轨迹研究》、《转型政治经济学导论》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外西方语系主任、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班牙语分委员会主任等。出版有《中国西班牙语教学和研究》、《西班牙语介词》、《西班牙语语音》等专著和教材。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西班牙文学名著便览》,《拉丁美洲文学名著便览》。参加《新汉西词典》、《新世纪西汉大辞典》、《大辞海外国文学卷》等近10部辞书编写及《博尔赫斯全集》等翻译。曾应邀在西班牙、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韩国及国内数十家高校机构讲学。先后获哥伦比亚波哥大市立大学荣誉奖章、第四届国际西班牙语大会“金钥匙”奖、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荣誉奖牌、西班牙国王签发“文化成就骑士勋章”、西班牙皇家学院国外通讯院士、西班牙中国会颁发“终生职业成就奖”。
新闻报道
学术刊物的使命是“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 本讲座简要介绍《外国语》近年来举办的重要学术活动和发文情况,并结合“中国人文社科期刊AMI综合评价指标”等,着重介绍《外国语》的编校过程、常设栏目的宗旨和特点以及选题和投稿注意事项等。
报名链接:https://www.wjx.top/vm/tqT3zdM.aspx
或扫描二维码:
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外国语》主编,Cognitive Linguistics编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包括认知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新闻报道
【会议信息】
会议主题: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全球规则,本地角色
Contextualising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in an Ever-changing World: Global Rules, Local Roles
会议时间: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周六)
会议语言:英语(不提供现场翻译)
会议形式:线上会议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需报名)
【会议简介】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活动的开展由来已久,涉及领域广阔,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与国家治理。全球现有的200多个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都有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活动,并推动各类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各类国际交往的频繁增加,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领域和国际社会多重博弈的手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政策研究与语言教育实践助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将于2021年10月16日举办“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全球规则,本地角色”国际研讨会(线上)。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就当前学界和社会关切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欢迎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参加本次研讨会。
【主旨发言专家】
(按姓氏首字母音序)
Ofelia García(纽约市立大学)
Wei Li(伦敦大学学院)
Anthony Liddicoat(华威大学)
Stephen May(奥克兰大学)
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
Heath Rose(牛津大学)
Rita Elaine Silver(南洋理工大学)
Laurence Jun Zhang(奥克兰大学)
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
【相关情况说明】
1. 本次会议无需任何费用。
2. 听众需要实名(姓名+单位)进入腾讯会议室,会务组会统一进行管理。
【会议报名】
因腾讯会议的人数限制,所以希望进入腾讯会议室的听众需要提前报名,会务组会根据报名情况进行筛选,并在会议开始前一天将腾讯会议ID和密码发送到听众的微信和邮箱中。
报名时间:2021年10月1日—7日
人数限制:300人
通知方式:微信消息推送+邮箱通知
报名方式:https://wj.qq.com/s2/9066020/61eb/(问卷链接)
【联系方式】
cclpps@shisu.edu.cn
新闻报道
品牌:研究生学术训练营
系列主题:口笔译跨学科研究
讲次:第2讲
题目: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T&I
主讲人:Francois MASSION
主持人:赵政廷(高翻学院专职教师)
地点:虹口校区MBA案例室、2号楼二楼四楼同传室(主讲人ZOOM线上)
语言:英语(讲座提供多语接力同传)
讲座内容简介:
本次讲座主要面向高级翻译学院英语笔译专业一年级研究生,提供多语种接力同传。讲座以人工智能翻译为切入点,探讨人工智能对于口笔译的影响。讲座将探讨在自然语言方面的人机交互现象,进一步阐释机器是如何理解语义的,同时展望翻译领域的未来。
The profile of T&I has gradually evolved over the decade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oftware packages are assisting T&I professionals in their work. Today, howev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is fundamentally changing the paradigm of our profession. AI applications are taking over certain tasks reserved to humans, they influence the cognition and output of T&I and are to some extent perceived as a job killer by professionals. At the same time, they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as they rely on human involvement for training and for the quality of their output. This lecture will explore several facets of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the field of natural language. It will explain how a machine is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the semantics of language and it will outline what the world of T&I might look like in 20 years from now.
本次讲座仅对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开放。
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简介
为整合校内优秀学术资源、提升研究生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于2018年推出“上外研究生学术训练营”计划。第一批研究生学术训练营(2018-2019学年)于2019年6月结束,共举办了翻译研究等七个系列研究生学术训练营,分别由英语学院等七家单位主办。第二批研究生学术训练营(2019-2020学年)共有九个系列于2019年11月立项,主题涉及翻译研究、跨文化研究、口笔译跨学科研究、语言学研究、西语语言文化和拉美研究、信息素养、新闻传播学、金融科技与财务管理前沿理论与方法、质性研究与国际期刊论文发表等,分别由英语学院、跨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翻译学院、语言研究院、西方语系、图书馆、新闻传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主办。为继续推动研究生学术训练活动,2020年9月已启动“2020年研究生学术训练营(2020年秋季)”活动的开展。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的活动形式为高端学术讲座、工作坊和学术沙龙等,主要对象为本校在读研究生、青年学者,欢迎兄弟高校师生参加!
具体活动信息既可参见主办单位官方网站和官微推送,也可参见研究生院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信息,链接网址:http://graduate.shisu.edu.cn/8852/list.htm
研究生学术训练营之口笔译跨学科研究系列,由高级翻译学院主办。通过邀请在英语口笔译、多语种口笔译、翻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工作团队,以学术讲座、工作坊和博士沙龙等形式,分享各自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训练营面向全校硕、博士研究生(特别是翻译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旨在引入新的研究方法,开阔研究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学术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Francois MASSION,上外高翻客座教授,博士,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口笔译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开设人工智能与翻译、术语管理等课程和系列讲座。现任德国无国界文献翻译技术公司(D.O.G. Dokumentation ohne Grenzen GmbH)总裁,德国术语研究所(Deutsches Institut für Terminologie)顾问委员会委员。
新闻报道
介绍上外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项目及远程中文教学项目概况,欢迎来自各专业有志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同学参加。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
新闻报道
介绍担任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期间的工作情况,分享工作感悟。
上海外国语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语言博物馆副馆长
上海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博士、副教授
原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新闻报道
在国际局势发生剧烈变动的近几年,美国国内出现了“黑人命贵”和“倒像运动”,抗议者试图“从根子上”挖掘种族歧视和其它社会非正义的毒瘤。这为我们研究美国历史小说,深刻理解今天的“美国现象”提供了生动的语境。历史小说是美国文学中库存丰富的文化宝藏,尤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文学研究的历史文化转向以来,当代美国文坛出现大量历史小说,对本国历史不同片段进行小说化的再书写,充分运用文学的“虚构特权”重新呈现历史,揭示历史上对非白人种族、新移民、下层阶级和政治左翼的权力压迫。作家们通过小说补正被“洗白”历史的美国官方宏大叙事。在新形势下对美国历史小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作品“文外”的美国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更深刻的认识。
虞建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东英格兰大学哲学博士(1991),担任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名誉主编,《外国语》《译林》《中南大学学报》《外语与翻译》杂志编委等。曾获香港中英友好奖学金(1987)、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人文科学研究金(1996)和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高级研究学者奖学金(2002)。出版学术著作八部,包括《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该辞典获得2020年教育部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以及《文化研究新议程》(外教社,2014)、《什么是“迷惘的一代”文学》(外教社,2013)、《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外教社,2004)、《杰克·伦敦研究》(外教社,2009)、《新西兰文学史》(外教社,1994;修订版,2015)和《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外教社,1989)等著作;出版译著包括:《回首大决战》(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五号屠场》(译林,2008)、《白雪公主后传》(上海译文,2005)、文学名著《时震》(译林,2001)及文学评论著作《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华师大出版社,1994);出版教材《英语短篇小说教程》(高教社,2010)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出版文集《文思与品鉴——外国文学笔札》(商务印书馆,2020);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1997年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获得上海市名师(2006)、上海市模范教师(2009)、全国优秀教师(2014)等荣誉。
新闻报道
20世纪初盛行于西方文坛的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英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它不仅将英美文学创作推向了空前活跃的时代,而且对英美文学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讲座旨在阐释现代主义运动的性质、成因和发展过程,探讨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并揭示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美学价值和社会效果。本讲座对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均有所裨益。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