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国内主题学研究与发展思考

讲次 第 1 讲
主讲人 周丽娅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5日(周三)11:5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5日(周三)12:50
地点 腾讯会议:955 1384 9132-多功能厅
主办方 团委 / 学生联合会,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题学研究自20世纪20年代之后进入国内学术研究视野,出现了一系列以此为切入口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国内主题学独有的发展路径。至今,主题学的思想方法也已成为国内文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别开生面地丰富了国内文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宏观性。与此同时,过去三十多年的国内主题学研究在领域、关注点、方法和视野上也在逐渐转变。乐黛云先生曾指出:“由于时代、环境、文化、民族心态的不同,共同的主题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很不相同的表现,但作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对纯真爱情的同情和对政治社会压迫的抗议则是基本相同的。……作家对于主题的选择首先是一种美学决定。”此次讲座将通过回顾梳理国内主题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及其发展脉络,探寻主题学研究的文学价值指向,思考主题学研究的比较文学性质,与听众共同探讨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本质与意义。

人物简介

周丽娅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二年级在读

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主讲人 杨洁勉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5日(周三)10:1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5日(周三)12: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361会议室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成为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是时代赋予当代学子的希望和责任,因此需要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实际参与中提升实践自觉性,通过感性积聚学理总结,逐步达到增强理性认识,并进而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在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深刻了解和(虚拟)参与国际治理,二是在与领军或领先人物的对表对标中见贤思齐,三是分析和研究典型案例。最后,还要提高政治和学术站位,努力争取在中国走向世界大国和强国的道路上成为杰出的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

人物简介

杨洁勉

杨洁勉博士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2007-2013),现为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长等;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曾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世博先进个人奖”、“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杰出专业人士”。主持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社科项目。研究方向为国际体系和大国关系,发表专(合)著20余部和论文百余万字,并多次获得上海社科优秀专著和论文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共党史与留学生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5: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7教学楼-大厅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结合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举办的“祖国记忆——中国留学生与建党百年”专题展览,挑选更具代表性的内容,策展制作的“中共党史与留学生”巡展,让大家深入了解建党一百年来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一辈留学生的丰功伟绩,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共党史与留学生

主讲人 李欣欣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5: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7教学楼-210室
主办方 东方语学院,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讲述党史中的留学生历史事件和留学生代表人物,反映中国留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筹备、成立和发展,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人物简介

李欣欣

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执行馆长,研究馆员。致公党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上海市松江区总支部副主委兼秘书长,松江区政协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化研究、留学生文化研究。在国内多所高校举办过留学生文化讲座和博物馆文化讲座。专著《中国民办博物馆经营探索》,参编《中国留学生在上海》《留法四十年》。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陈望道:功业 人格 精神

讲次 第 47 讲
主讲人 陈光磊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5:00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804室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一、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功业;

二、先生的人格魅力在于真善美;

三、先生的文化精神的当代意义。

人物简介

陈光磊

1938年生,江苏江阴人,复旦大学教授。为陈望道首名研究生(1962级)。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汉语部主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修辞学习》(今《当代修辞学》)双月刊主编(2001-2008)。现任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中国修辞》编委会主任。著作有《汉语词法论》、《修辞论稿》、《中国惯用语》、《汉话:跨文化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主编)、《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合作主编)和《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副主编)、《中国修辞史》(三卷,合作主编)、《中国辞格审美史》(五卷,合作主编)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如何做外语学科学术研究

主讲人 胡开宝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6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21年09月16日(周四)15: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328教室
主办方 教师发展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讲座在介绍做科研的几种境界的基础上,从如何培养研究兴趣和研究意识,如何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如何申报科研项目和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视角,探讨了开展外语学科学术研究的原则、路径和方法。我们认为,做一个真学者是卓有成效开展外语学科学术研究的重要前提,对接学术研究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应为作为指导我们学术研究的指导原则。

人物简介

胡开宝

image.png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院长,兼任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Routledge“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系列丛书、Springer“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Corpora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主编,担任《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编委。2009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2014年度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被评为上海市外语界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度获得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年度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言聚心声:多语欧盟专题展览

开始时间 2021年09月17日(周五)15:30
结束时间 2022年09月30日(周五)23:59
地点 松江校区-世界语言博物馆-专题展厅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
承办方 党委宣传部、高级翻译学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 - 开馆两周年系列活动】

- 开幕式 -

日期:2021年9月17日 - 周五
时间:15:30 (GMT+8) 上海 / 09:30 (GMT+2) 布鲁塞尔
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穹顶会议室(线下)、ZOOM(线上)

...................................................

“多语欧盟”专题展是欧盟委员会口笔译语言服务业态的历史回眸,从早期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开始溯往寻今。诚邀您一同踏上欧盟的多语发展之旅,纵览多元语言观在促进包容、巩固团结、消除歧视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欧盟“多元一体”之铭言的价值引领。

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近4.5亿人口,涉及工作语言24种,是多语实践的鲜活案例。欧盟赋予公民使用本国语言与欧盟机构沟通的基本权利,并将所有法律文本译成24种官方语文,以便众皆可及。在多元语言观的倡导之下,欧盟的灿烂文明、传统风貌与语言资源得以赓续绵延。

本次专题展览系统回顾欧盟口笔译服务促进践行多元语言观的过往,呈现欧盟语言服务不断成熟壮大、高度专业且面向未来的发展图景。
本次展览将以妮娓道来的方式,历述使用多种语文对欧盟开展国际友好合作的促进与支持。欧盟口译总司与中国的合作始于1979年,双方于1985年设立“中欧口译培训项目”,为中国各部委青年官员提供为期5个月的口译实务培训,至今已有500余名学员赴布鲁塞尔学习。欧盟口译总司还与中国高校展开合作项目,自2003年起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成为全方位合作伙伴,每年定期派出资深口译员参与毕业考试以及中期考核。多年来,已有120余名会议口译专业学子从上外高翻毕业,成为国际化语言服务卓越人才。

展望未来,我们审时度势,一览积淀深厚的专业口笔译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共同见证语言服务在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蓬勃发展的风貌。

...................................................

The exhibition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s linguistic services (Directorates General for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 DG SCIC and DGT) proposes to take the visitor on a journe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ingualism in the EU, from the earliest day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through to the present day. It will highlight the role multilingualism plays in promoting the values of inclusion, solidarity and non-discrimination which are so essential to the European Union and which are reflected in its motto: “United in Diversity”.
With its 27 Member States, 450 million citizens and 24 official languages, the European Union is a living example of multilingualism at work. All EU citizens have the righ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EU institutions in their own language and all EU laws are translated into the 24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on, to ensure they are accessible to all. It is through multilingualism that the Union’s myriad cultures, traditions and languages are expressed.
The exhibition shows how th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ervices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ions make multilingualism possible, how they developed from a relatively small part of the institutional make-up of the EU to the highly professional, future-oriented services they are today.
It also shows how multilingualism underpins ou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ctivities. DG SCIC’s cooperation with China dates back to 1979, and the EUCITP programme, set up in 1985 to allow young officials from Chinese ministries to spend up to 5 months in Brussels learning how to be an interpreter, now boasts over 500 alumni. DG SCIC also works with universities in China. Cooperation with SISU’s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GIIT) dates back to 2003, with SCIC officials attending final and mid-point exams. Over the years, some 120 students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rogramme have successfully graduated from the Institute.
Finally, the exhibition will take a look at some of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future, to see how the time-honoured profession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an remain fit for purpose in the globalis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第九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09: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2日(周日)16:00
地点 线上举行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会议通知
论文提交截止日期: 2021年11月15日
联系邮件: SLA2021SISU@163.com

Call for Abstracts
Submission Deadline: November 15, 2021
Contact email: SLA2021SISU@163.com

随着外语教育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二语习得正日益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吸引着越来越多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学者的加入。随着相关研究的发展,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人类在习得母语之后/同时如何习得另一种语言。现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语言教学、学习和使用的方式,同时也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目前从理论引介与应用的探索阶段进入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全面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为总结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现状,探讨新时代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学术影响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拟于2021年12月10-12日举办“第九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线上)”。会议将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创新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特别组织并主持专题研讨。欢迎高校教师、研究生和研究者参会,积极提交论文题目与摘要。
具体会议通知见附件。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宪法基础

品牌 法意讲坛
讲次 第 55 讲
主讲人 刘志刚
开始时间 2021年07月02日(周五)14:00
结束时间 2021年07月02日(周五)16:00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208室
主办方 法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刘志刚

刘志刚,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地方政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法制度、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法律规范的冲突及解决、党内法规、政府法治建设等。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等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多项。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国际秩序转型背景下的东亚区域分工与合作

主讲人 刘洪钟
开始时间 2021年06月30日(周三)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06月30日(周三)15:0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29号201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承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要内容:受全球金融危机、中美竞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国际秩序正进入百年一遇的大变革时期。这种变化将加速推进东亚区域分工重构的进程,使得以往基于比较优势而发生的区域分工结构调整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将事关我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和目标实现。为此,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应该更加积极地推进和深化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

人物简介

刘洪钟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亚太经济与政治、全球化与区域合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国际经济权力转移的影响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