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在跨国大企业中应用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24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24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55B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谈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问题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55B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当前中东热点问题走向与中国中东外交

讲次 第 91 讲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1日(周五)09: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1日(周五)10:30
地点 虹口校区-6号楼-中东研究所704会议室
主办方 中东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国俄苏研究学术史亲历者言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2日(周六)09: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6日(周三)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二十九号小别墅204会议室
主办方 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欧亚班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终身成长》读书复盘——教练中的成长型思维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3日(周日)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3日(周日)16:00
地点 虹口校区-会议中心-英伦厅
主办方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承办方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如何让自己的未来更能达到预期?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终身成长》带领大家进入成长型思维模式,掌舵未来!

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同时存在两种思维: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如何正确的安放这两种思维模式,我们要认真思考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结合电影《肖恩克的救赎》来看看两种思维模式导致不同的结果,学习如何应用成长型思维?看看成长型思维和教练思维如何结合。

复盘内容:
了解两种思维模式:固定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实践中应用成长型思维模式;
结合教练,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持续不断的成长!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Russian Path Dependence:A Breif Economic History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09日(周三)10:00
结束时间 2019年11月06日(周三)11:3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204
主办方 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欧亚班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苏(俄)两国两党关系70年

讲次 第 43 讲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1日(周五)16:3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1日(周五)18:00
地点 松江校区-行政楼-129教室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欧亚班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海外研修项目分享系列讲座:学科教学经验&区域国别研究分享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师生活动中心-124教室
主办方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近年来,我校立足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优势,通过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研修项目,支持教学科研及管理人员赴海外研修。本次讲座,郭晓梅和陈琦两位主讲人将分别从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角度分享其研修成果和感悟。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区域国别系列讲座第30讲:How China Manages Change for Its Modernization?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18: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0日(周四)20: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266教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1976年,休•佩曼开始接触中国,1978年第一次到访中国大陆,90年代开始对中国进行常规经济研究,至今已40多年。今年9月,他的英文著作《中国巨变:地球上最伟大的变革》中文版已由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该书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历程,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与诸多典型事例对中国的巨变进行了客观、生动的描述,高度评价中国通过变革“使7亿多人脱贫、培养2.5亿中产阶级和解决9亿人就业”,认为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该书将中国的变革放到当今世界大背景下,从哲学、历史、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并不时与欧美日印等不同国家与地区进行比较,夹叙夹议,纵横捭阖,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该书英文版一问世即得到欧美读者的广泛关注。美国普利策奖得主伊恩•约翰逊说,该书“论证有说服力,陈述鲜明、有趣、引人深思,有助于人们思考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总裁托尼•霍尔说,“对于欧洲人来说,本书告诉了我许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是反驳所有那些认为中国会垮台的人。休•佩曼通过40多年来他会见的非凡人物,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了今日中国的故事。”

I wrote China’s Change: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to answer one question. This is the most common question foreign investors, media and some academicshave posed forover two decades.When Will China Collapse? Not that I thought it might but I could not rebut the question completely.
The more I learned about the economy the more I knew I was missing some key factor. Steadily, I realised critics overlooked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this, China had learned from its past, especially from the history that has shaped its philosophy, which in turn influenced its governance and economics.Suddenly, the penny dropped. Change: that is what China understands unlike any other country. Such a common idea, it is so easy to miss: hiding in clear sight. One foreign academic even calls the Yi Jing, the Chinese book.
China’s Change identifies thre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process for successful change: goals, means and people. The same principles apply to government, firms or individuals. These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ange. Goals must be very few and clear: stability and harmony are examples. Means involves crystalising the goals’main ideas through vision, long-term thinking, extensive research and a 360-degree approach. These help avoid damaging,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Third is people: their education, integrity and accountability.
Once goals are identified, pilot schemes are tested to uncover major flaws. The right sequencing of measures and flexibility, not just the ideas themselves, can be critical to success. With that done, policy roll out begins. The emphasis is on gradualism and restraint, not big bang solutions,as often in the West; pragmatism, not rigid ideology; and continual review, weixin, among others. In all, China’s Change lists 20 Essential Ideas that drive the process of change.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亚当•斯密思想研究

开始时间 2019年10月12日(周六)15:00
结束时间 2019年10月12日(周六)17:00
地点 松江校区-行政楼-卓越学院127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卓越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亚当•斯密思想研究
亚当•斯密通常因其著有《国富论》而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但同时,斯密也著有以德性为主题的《道德情操论》。这两本著作的立足点似乎完全相反,使得斯密的整体思想难以把握。本次讲座将分别讨论斯密的两本作品,并试图以斯密对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回应为线索,解释斯密对财富与德性关系的理解,以此解答斯密思想的统一性之谜。

阅读书目
Adam Smith (1723-1790)
‘Letter to the Authors of the Edinburgh Review’ (1756), in Adam
Smith, 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 ed. W.P.D. Wightman, J.C.
Bryce and I.S. Ross, (Oxford, 1980), 242-254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 ed D.D. Raphael and A.L.
Macfie (Oxford, 1976)
Editions in Smith’s lifetime: 1759, 1761, 1767, 1774, 1781, 1790
Both these volumes from 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Adam Smith were re-published by the Liberty Foundation.
Another edition of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ed, Knud
Haakonssen, (Cambridge, 2002: Cambridge Text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edited by R.H. Campbell, A.S. Skinner and W.B. Todd, The
Glasgow Edition of the Works of Adam Smith, (Oxford, 1976);
republished by the Liberty Fund, Indianapolis.
Nicholas Phillipson Adam Smith. An Enlightened Life (London, 2010)
Istvan Hont Jealousy of Trade.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Nation-Stat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2005)
Introduction
2. Free trade and the economic limits to national politics
5. Adam Smith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nnatural and
retrograde order’
6. Needs and justice in the Wealth of Nations
Politics in Commercial Society. Jean-Jacques Rousseau and Adam
Smith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P, 2015) Chs 1-2, 5-6
‘Adam Smith’s history of law and government as political theory’, in
R. Bourke and R. Geuss (eds), Political Judgement. Essays for John
Dunn (Cambridge, 2009), 131-171.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