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国的新与旧(二):“麦迪逊难题”中的合众国性质

开始时间 2018年12月07日(周五)10:00
结束时间 2018年12月07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427教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北美殖民地革命不仅仅在新大陆上的新成员建立的全新社会契约中完成,而且展开于与旧有英帝国宪政框架的对话与角力中,后一个维度深刻影响了美国建国这个关键时刻对关键问题的选择,也影响到我们对美国革命性质和意义的判断。而革命之后如何理解美国宪法更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政治问题,美国国父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的选择揭示了美国国家性质的复杂和困难,并形塑了美国的政治传统。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美国建国的新与旧(一):不列颠帝国框架下的北美殖民地革命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30日(周五)10:0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30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427教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北美殖民地革命不仅仅在新大陆上的新成员建立的全新社会契约中完成,而且展开于与旧有英帝国宪政框架的对话与角力中,后一个维度深刻影响了美国建国这个关键时刻对关键问题的选择,也影响到我们对美国革命性质和意义的判断。而革命之后如何理解美国宪法更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政治问题,美国国父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们的选择揭示了美国国家性质的复杂和困难,并形塑了美国的政治传统。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英国奇幻小说的兴起与现代科学

开始时间 2018年12月13日(周四)13:00
结束时间 2018年12月13日(周四)14: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427教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从1880年左右开始一直到二战之后,在英国的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奇幻文学的井喷现象,大批经典奇幻作品纷纷涌现,诸如《指环王》一类的作品更是确立一整套奇幻文学的传统。传统的评论家 往往将奇幻或者乌托邦文学视为逃避工业化社会现实的安慰剂,而最近的批评家则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可能,通过阅读经典奇幻作品,我们可以探究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工业进步、科技发展和社会组织模式变化的反应和思考,而这一切对生活在新技术浪潮中的我们也是有所裨益的。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何为美国?”与“我们是谁?”——从冷战结束与9•11事件探究美国民族性的建构—反思—再建构

开始时间 2018年12月21日(周五)10:00
结束时间 2018年12月21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427教室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中“最典型的想象的共同体”,美国一直以来都在通过不断建构“他者”、不断反思进而重塑“自我”的动态过程确立其国家身份和民族认同。冷战结束后的美国因失去“他者”而陷入“自我”迷茫,也因传统价值观的衰落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滥觞而引燃了内部的“文化战争”,还因新千年伊始的9•11事件使“美国必胜论”遭遇挑战。与此同时,美国学界也就“何为美国”与“我们是谁”展开了多方面的论战,从重申“神圣—世俗”、“多元族裔—统一民族”、“邪恶他者—正义自我”等共识的角度再次建构了美国的民族性。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艺述 · 大师 | 著名旅德钢琴家谢亚鸥的上外音乐课堂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21日(周三)18:0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21日(周三)20:0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西厅
主办方 上外艺术教育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11月21日晚,著名钢琴家谢亚鸥女士将莅临我校,不仅演奏名家名篇,更将现场指导教学。
想现场感受音乐艺术魅力,聆听名师分享艺术精髓,就一定不要错过——谢亚鸥的上外音乐课堂。
演奏曲目:前奏曲的世界:巴赫、德彪西、肖邦作品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Tense vs. Tenselessnes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21日(周三)14:3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21日(周三)16:3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6室
主办方 语言科学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生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上外研究生学术训练营(语言学)

The status of tense in non-finite clauses in English is controversial; the issues in dispute are partly terminological (people disagree on what counts as a “tense”) and partly empirical (non-finite clauses differ in some respects from finite clauses vis à vis temporal interpretation but resemble finite clauses in other respects.) In Stowell (1981, 1982), I suggested that a subset of infinitival clauses (control complements and for-infinitives) contain a future-shifting “unrealized” tense. Hackl and Nissenbaum (2012) argue that the putative future-shifting tense is, at least in infinitival relative clauses, really a necessity or possibility modal. Wurmbrand (2014) adopts a similar position, arguing that infinitives may contain a counterpart to the future-shifting modal woll (Abusch 1997) but not true tense. Wurmbrand also discusses cases of infinitival complements of attitude verbs with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s and argues against the presence of present tense on the basis of the fact that finite sequence-of-tense effects can operate across them.
Setting aside Wurmbrand’s arguments (which, I claim, rest on a flawed conception of ‘present tense,’) I argue for the existence of true past tense in non-finite clauses—both in infinitives and in “bare VP” complements of modals, in the form of the non-finite perfect. The argument is based partly on observations of Hofmann (1966), and partly on independent observations concerning non-finite analogs of sequence-of-tense with the non-finite perfect, as well as what appear to be counterfactual ‘fake past’ interpretations.
The debate about non-finite tense in English is in some respects parallel to the debate about whether tense exists in languages like Chinese and St’át’imcets, a Salishan language of British Columbia. A widely held traditional view is that such languages lack true tenses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nd that they rely on a combination of verbal aspect, time-denoting adverbs, and/or pragmatic reasoning based on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o draw inferences about the temporal location of events and situations. More recently, Matthewson (2002, 2006, 2017), Sybesma (2007), Sun (2014), and Demirdache and Sun (2017) have challenged this view, arguing for the existence of a phonetically null tense in St’át’imcets and Chinese. Demirdache and Sun’s arguments are particularly compelling, since they show that the full array of constraints on tense construal operative in English finite clauses have direct counterparts in Chinese.
I will draw comparisons between these two debates over the status of tense in non-finite clauses in English and ‘tenseless’ languages like Chinese), and argue in favor of the null tense approach.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国际政治中的中等国家——加拿大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20日(周二)18:1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20日(周二)20: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28室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舞出中国风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19日(周一)18:3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19日(周一)20:0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东厅
主办方 上外艺术教育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文学与曾经的一切——俄罗斯文学史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20日(周二)18:1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20日(周二)20:25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321室
主办方 教务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古代伊朗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开始时间 2018年11月22日(周四)18:00
结束时间 2018年11月22日(周四)20:15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702室
主办方 法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上外法硕“区域与国别法”讲座系列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