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职业讲堂 第 22 讲
高手的进阶:新趋势下的大学学习与职业规划之道
和你一起探讨:
外语人才如何抓住“伟大复兴”新机遇?
翻译软件人工智能会抢走你的饭碗吗?
知识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跨界竞争时代的职业壁垒究竟在哪儿?
老龄化社会离你真的有那么遥远么?
大学四年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闻报道
琢玉职业讲堂 第 22 讲
高手的进阶:新趋势下的大学学习与职业规划之道
和你一起探讨:
外语人才如何抓住“伟大复兴”新机遇?
翻译软件人工智能会抢走你的饭碗吗?
知识大爆炸时代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
跨界竞争时代的职业壁垒究竟在哪儿?
老龄化社会离你真的有那么遥远么?
大学四年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闻报道
“我没有刻意地像徐霞客、顾炎武那样去追求“知行合一”,很大部分是源于兴趣与机遇。毋庸讳言,我喜欢读书,即便不走路,我也喜欢读书。但我也喜欢走路,有机会走路,所以兼顾了这两件事。坦白说,我没有刻意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但如今回顾,因为开始行走,我得以兼顾读书和走路。 “行”促进了我对于“知”的了解,坐在家中看书,与看过书再去,其间的区别的确很大。”
这是张信刚教授对“知行合一”的切身感受,在工作与生活中,他也一直秉持着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正如他所定义的大学精神的三个方面——科学、求实;民胞物与;自我提升。面对事实,不要用主观的臆测或者是传统价值观来判定,要实事求是,开拓视野。无论在具体知识上还是精神层次,都要追求自我升华。
然而,令我们所担忧的是,这三种精神正在逐渐被腐蚀,甚至在受到鄙夷,这是21世纪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危机。过去的大学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中最优秀的人群,我们容易在他们身上发现民胞物与的精神。但现在最优秀的人不一定是大学生,可能是企业家,我们在其他的社会实践中也许能看得到,这种精神不一定只存活在大学里。
新闻报道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语言产业未来”校企专家论坛
暨SDL全球CEO 阿多夫·埃尔南德斯先生(Adolfo Hernandez)演讲会
本次活动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开放,席次有限,先到先得。现场提供同声传译服务(英语、汉语、西班牙语),如需借用同传设备,请提供校园卡或身份证件并配合工作人员登记,设备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口笔译等语言服务行业需要专业语言能力训练与多种背景的良好素养,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高校口笔译教学与语言服务行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未来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的前景如何?未来语言服务领域的发展如何?对高校口笔译教学的影响如何?高校又将如何应对?
作为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将与业界首屈一指的全球内容管理和语言解决方案提供商SDL一同组织本次“语言产业未来”校企专家论坛,将由SDL全球 CEO 阿多夫·埃尔南德斯先生做主题演讲《携手多语种+:跨越语际障碍、共创美好未来》(《Leverage languages to break down barriers for a brighter future》),并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赵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吴刚、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创始人及荣誉院长柴明熲、软件本地化企业QNAP技术文档部资深经理 Trini Hu 等校企嘉宾共同探讨国际化人才培养及语言产业未来。
SDL公司也将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并捐赠专业翻译软件。
【议程】
1.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王静教授致辞
2. 校企合作签约
3. SDL公司捐赠专业翻译软件
4. SDL全球 CEO阿多夫·埃尔南德斯先生主题演讲:《携手多语种+:跨越语际障碍、共创美好未来》
5. “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语言产业未来”校企专家论坛
新闻报道
“语言研究青年学者海上论坛”(简称“海上论坛”)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联合发起的青年语言研究者学术交流平台与互通机制。设立该论坛目的在于促进语言研究领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升青年学者的研究水平,拓展青年学者的学术视野。首届“海上论坛”于2015年9月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来自上海及周边地区的50多名学者参与交流,获得良好反响。为了进一步拓展语言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交融,开展基于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具有战略规划指向的学术探索,现于2017年11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办第二届“海上论坛”,会议主题为“领域外语能力与外语教育”。
近年来,外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语言规划研究和外语教育研究的新热点领域,在 “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治理”的战略目标背景下,领域外语能力建设和外语教育的讨论亟待加强,研究并思考我国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外语能力建设问题与外语教育变革转型的衔接问题,已成当务之急。“领域外语能力与外语教育”研究将作为一座桥梁,连接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研究与宏观层面外语战略与规划研究,尤其关注特殊用途外语教育规划与外语能力界定等现实问题。
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外语》编辑部、《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和《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编辑部协办。论坛设立“资深专家主旨报告”、“青年学者专题发言”和“中外学刊主编对话”三种会议形式,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与青年学者一起探讨针对领域外语能力建设和外语教育的关键问题,择优推荐发表一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批致力于语言研究,具有学术创新能力,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青年学者。论坛倡导公益,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参会者差旅费用需自理。
论坛时间:2017年11月18日—19日
论坛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会议中心MBA报告厅
2017年11月18日
主持人 |
时间 |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
开幕式 |
沈 骑 |
8:00-8:30 |
与会人员签到入场 |
|
8:30-9:00 |
论坛开幕式: 1、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致辞 2、 李宇明教授致辞 3、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领导致辞 4、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领导致辞 |
|||
主旨演讲 |
高 |
9:00-9:40 |
Helen Kelly Holmes Language Policy主编,利默里克大学教授 |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Markets and Commodification in Language Policy |
语言教育规划专场 |
潘海英 |
9:40-9:55 |
李丹丽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 |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与实践探究 |
9:55-10:10 |
吴志杰 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
“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规划的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
||
10:10-10:25 |
曹新宇 南京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
研究型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 |
||
10:25-10:40 |
沈 骑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
全球治理视域下中国外语战略规划的基本问题 |
||
10:40-10:55 |
茶歇 |
|||
董晓波 |
10:55-11:10 |
潘海英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
“双一流”高校建设中的外语教育的发展和思考 |
|
11:10-11:25 |
王雪梅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 |
外语学科发展规划能力研究 |
||
11:25-11:40 |
张红燕 中国地质大学外语学院 |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Guidelines on CET (2015 Guidelines) |
||
11:40-11:55 |
李茨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多元文化语境下二语身份和语用能力构建研究 |
||
12:00-1:00 |
午餐 |
|||
多语种规划专场 |
王雪梅 |
1:00-1:15 |
朱 强 央视国际视频通讯 |
“一带一路”人才规划需要重视口音英语能力问题 |
1:15-1:30 |
宫同喜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
中国外语语种需求的宏观测算 |
||
1:30-1:45 |
陈林俊 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 |
当代日本多语种语言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
1:45-2:00 |
韩亚文 南京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
Examining language policy and planning for Uyghur education in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practices |
||
2:00-2:15 |
杨 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亚欧学院 |
俄语高端翻译人才培养规划:现状与展望 |
||
2:15-2:30 |
吴诗玉 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 |
英语教育,为什么要坚守阅读和讨论? |
||
2:30-2:45 |
茶歇 |
|||
杨波 |
2:45-3:00 |
窦心浩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 |
知识建构视域下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以日语专业为例 |
|
3:00-3:15 |
孔令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 |
阿拉伯国家语言战略与我国阿拉伯语人才培养 |
||
3:15-3:30 |
高陆洋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 |
中国朝鲜语专业的昨天和今天 |
||
3:30-3:45 |
曹羽菲 上海外国语大学西语系 |
从学位论文选题看西语科研能力的培养 |
||
3:45-4:00 |
鹿秀川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
基于Q方法的西班牙语专业学生双外语学习动机研究 |
||
4:00-4:15 |
马晓彦 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 |
新世纪法语人才培养对接“双一流”学科建设 |
||
主旨演讲 |
张翼 |
4:15-4:55 |
高 System主编 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 陶 堅 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
领域语言教师的专业身份建构:以专门用途英语教师为鉴 |
2017年11月19日
主持人 |
时间 |
发言人 |
发言题目 |
||
领域外语能力培养专场 |
郑咏滟 |
8:30-8:45 |
朱 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 |
民航英语术语能力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
|
8:45-9:00 |
董晓波 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
我国司法领域的语言安全与语言规划 |
|||
9:00-9:15 |
屈文生 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
高端法律外语人才规划 |
|||
9:15-9:30 |
吴 瑛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舆情研究中心 |
新时代国际传播的新问题与多语种智库人才培养 |
|||
9:30-9:45 |
周小舟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我国大学教师外语研究能力调查——一项基于上海三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
|||
9:45-10:00 |
茶歇 |
||||
屈文生 |
10:00-10:15 |
赵 珂上海财经大学外语学院 |
Language management in multinational tourist companies in China: A case study approach |
||
10:15-10:30 |
张治国 上海海事大学外语学院 |
海事语言及其政策研究 |
|||
10:30-10:45 |
高 健 东南大学外语学院 |
健康服务领域语言规划的几个问题 |
|||
10:45-11:00 |
盛 静 国际关系学院外语学院 |
国家安全领域内的外语教育与人才培养 |
|||
11:00-11:15 |
龚献静 华中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
司法领域的外语能力现状和需求的调查研究 |
|||
主旨演讲 |
朱 晔 |
11:15-11:55 |
任 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
全球化背景下语用能力重构探讨 |
|
12:00-1:00 |
午餐 |
||||
主编对话 |
郑咏滟 |
1:00-2:20 |
主编对话(Helen Kelly Holmes, 高, 陈坚林、吴诗玉) |
||
闭幕式 |
沈 骑 |
2:20-2:30 |
1、 论坛总结:高 2、 下届论坛主办方致辞:张红燕 3、 宣布会议结束 |
||
主办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中国外语》编辑部
《外语电化教学》编辑部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编辑部
新闻报道
自“一带一路”提出以来,王义桅教授出版了专著《再造中国:领导型国家的文明担当》、《一带一路:中国崛起的天下担当》、《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其中《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已被翻译为十余种外语在全球发行,多部著作也已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认可。此期丝路茶坊,王义桅教授将围绕“一带一路”如何再造海外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发展变化如何“再造中国”、“再造世界”等时代命题展开深入论述,分享其学术观点与成果。
上外丝路,为“一带一路”汇聚上外思路!
新闻报道
中国自古以“衣冠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在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封闭环境中,通过儒、释、道等不同文化形态相互融合而自发形成的独立文化体系。其以中原地区汉民族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服饰为主体,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吸取北方游牧民族服饰形式,加以补充和融合而来。其不仅具有珠玉璀璨、文采缤纷的外在之美,也具有表德劝善、文以载道的深厚文化内涵。
新闻报道
Writing is more than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presenting our research results. It is a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our understandings of social,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studies. We can be partly trained as good writers and qualified scholars by practicing writing and revising.
Are there any techniques or tricks involved in writing and publishing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for the most competitive and intellectually vibrant journals? How can we improve a first draft and revise it so that it becomes fully publishable? Are there specific procedures that would help us to achieve this goal?
In this writing workshop, Prof. Michael will guide us as we revise draft papers and learn the skills of academic writing in English for anthropologists and other cultural specialists.
Directed by Prof. Michael (Ernest E. Monrad Profess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Chang Jiang Scholar, SISU) and Dr. Yu Hua (SISU), the workshop consists of two parts:
18-19 August
The first session will be a supervised ethnographic writing workshop.
21-22 August
The second session is designed for faculty members and advanced graduate students who intend to bring their written work for discussion and critique .
20 August
Between the two sessions, there will be a one-day break (20 August), during which we will hold an informal round-table discussion as part of the workshop; one section of this will specifically address participants’ fears of venturing into the unknown territory of English-language publication and will provide advice on calming and overcoming those fears.
Schedule:
18-19 August: Ethnographic Writing, Critique and Discussion
20 August: One-day break: an informal round-table
21-22 August: Writing and Revising Practicum
Abstract Submission:
Prospective participa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an abstract of a paper on which they intend to work, and will be expected to bring early drafts of the papers in question to the summer school. Please email your abstract to Dr. Yu Hua at yuhuafish@126.com by 15 July 2017,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Name of the Author (and co-authors, if any):
Organizational Affiliation:
E-mail Address:
Research Discipline:
Present a draft paper Y/N:
Paper Title:
Abstract:
Keywords(s):
Participation: 15-20 participants will be invited to this intensive writing workshop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the abstract or the draft paper submitted. Invitation letters will be sent out on 21 July, 2017. M.A. students, Ph.D students, young scholars and faculties are all welcome!
Prizes: The best three writers will be awarded signed copies of Prof. ’s ethnography of Bangkok.
Participation Fees: The writing workshop is free of charge. Participants are responsible for covering their own travel, food, and accommodation.
Venue: Hongkou Campu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rganized by: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Foreign Language Planning & Policy, State Language Commission
新闻报道
会议议程
6月23日 周五下午 |
外地参会专家报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在财大豪生酒店,其他在上外迎宾馆) 欢迎参会代表 (18:00 上外迎宾馆) 主持人:杨力 |
6月24日 周六 |
8:30—9:00 会议注册(地点: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第一报告厅) |
9:00—10:40 开幕式(地点:第一报告厅) 主持人:冯庆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
发言人: 李岩松 加快政治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融合发展,建设国别区域研究 和全球知识领域鲜明特色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秦亚青 以一流智库建设推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韩方明 发挥民间力量和政治协商作用,推进中国特色公共外交 栾建章 进一步加强党的对外工作的理论研究 燕 爽 加强学习与研究,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金 雷 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外事工作的本领 杨洁勉 发挥上海优势,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贡献力量 陈志敏 注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多方位创新中国外交理论 朱威烈 追忆八七年会议精神,重视当前理论引领重要性 |
10:40-11:00 合影、茶歇 (地点:第一报告厅门外) |
11:00-12:00 主旨演讲(地点:第一报告厅) 主持人:胡礼忠 |
发言人:杨洁勉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创新研究 黄 平 国际关系理论面临范式转换 刘德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公共外交 郭树勇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中的中国意识成长及中国学派的前途 |
12:00-13:30 午餐(地点:上外迎宾馆二楼) |
13:30-14:30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 (地点:第一报告厅) 主持人:孙吉胜 |
秦亚青 致辞 刘学东 致辞 李晨阳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6年度优秀论文评审委员会主席 介绍优秀论文评审过程并宣布获奖名单 颁 奖 获奖者代表刘丰发言 谭秀英 总结发言 |
14:30-14:45 茶歇 |
14:45-16:15 分论坛(地点:德国厅、法国厅、英国厅、日本厅、国关学院会议室) |
分论坛一 源起与壮大: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成长 (地点:德国厅) 主持人:伍贻康 发言人:(每人发言时间为10分钟) 李少军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学科发展:现状与问题 杨 恕 反思与创新——谈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 宿景祥 关于世界秩序的几条科学原理 李 巍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代际传承与代际超越 自由讨论 点评及联系人:苏长和(10分钟) |
分论坛二 交流与碰撞:西学东渐与中西理论的交流互鉴 (地点:法国厅) 主持人:俞正樑 发言人:倪世雄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引译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 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 冯绍雷 当代国际政治的思想回归与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刘 丰 国际关系理论生成的路径比较 自由讨论 点评及联系人:石 斌 (10分钟) |
分论坛三 自觉与自主:中国理论与中国意识的成长与展开(地点:英国厅) 主持人:黄 平 发言人:王 健 中国智库的转型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 尹继武 领导人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思考 徐若琦 浅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 自由讨论 点评及联系人:袁正清 (10分钟) |
分论坛四 自信与引领:习近平同志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地点:日本厅) 主持人:杨洁勉 发言人:黄仁伟 习近平同志的全球治理战略思想研究 孙吉胜 中国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 王 冲 中国外交需要再平衡 肖欢容 当前中国大国外交的特点与挑战 安成日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自由讨论 点评及联系人:刘 鸣(10分钟) |
分论坛五 倡议与践行: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的战略与战术问题 (地点:国关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蔡 拓 发言人:陈 岳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变化 丁 纯 欧洲形势的新发展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陈志瑞 大国外交的“大”与“小” 朱志华 当今国际格局与大国博弈 刘中民 中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自由讨论 点评及联系人:余 丽 (10分钟)
|
分论坛六 融通与再造:未来三十年中国理论创新发展 因时间有限,分论坛六安排在闭幕式后的25日上午举行,地点为德国厅等 |
16:15-17:00 闭幕式(地点:第一报告厅) 主持人:杨洁勉 各组联系人向大会汇报分论坛简况(每人5分钟) 姜 锋 全球知识体系重建与全球治理发展 17:30 晚餐(地点:迎宾馆二楼)
6月25日上午 8:45—9:30 专题讲座 (地点:第一报告厅) 主题:学术大数据视域下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发展 主持人:陈志瑞 发言人:张义川 9:30—10:00 未来论坛 全体会议: 主持人:方 晓(每人发言时间为15分钟) 发言人:解 超 新时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李明灿 如何增强理论研究的中国意识 10:00—11:10 分专题讨论 议题一:中国学派的机遇与挑战(地点:日本厅) 主持人:任 晓 (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 点评人:方长平 胡元梓 发言人:陈玉刚 全球共治与全球治理 高奇琦 上海学派的兴起及其影响 李华峰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构建与发展前景 联系人:刘宏松 议题二:国际大势与格局走向 (地点:德国厅) 主持人:胡 键 (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 点评人:曹泳鑫 彭萍萍 发言人:张 骥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 孙伊然 逆全球化现象的政治经济根源 章前明 中国视角下的东亚安全秩序建构 杨 莉 博弈视角下中非经济外交 联系人:程亚文 议题三:“一带一路”的理论意义(地点:英国厅) 主持人:叶 青 (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 点评人:王 蔚 何民捷 发言人:陈晓红 “一带一路”与非洲的战略机遇 王泉伟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明清消极海洋政策研究 吕 平 军民融合视角下的边疆维权成本节制—基于南海岛礁建设的案例 周 慧 中印关于印度战略文化研究差异及对“一带一路”的思考 联系人:杨 成
议题四:全球治理引领的理论问题(地点:国关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张建新 (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 点评人:刘贞晔 刘蔚然 发言人:张历历 论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研究 于宏源:气候变化治理的理论思考 朱陆民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若干思考 薛晓芃 新时期中美环境合作前景展望 凌胜利 中国的亚太“主导权”战略 联系人:孙德刚 议题五:文明对话与中国理论取向(地点:法国厅) 主持人:武心波 (每人发言时间为8分钟) 点评人:陈志瑞 马丽蓉 发言人:郭学堂 世界文明对话与中国的联合国外交 刘丽坤 价值还是武器:主权规范变迁的社会学 马 铭 朝核问题的解决与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 袁 莎 言语习惯与安全困境 联系人:王联合 11:10—11:20茶歇(上海会议中心一楼大厅) 11:20—12:00 总结 主持人:夏莉萍 各组联系人向大会简要汇报讨论情况,每人发言时间为5分钟 发言:张 静 12:00 午餐(上外迎宾馆二楼) |
新闻报道
汉语的连读变调规则因其复杂性、语音上的任意性及其众多的变异与例外对音系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本人认为以实验方法来观察母语者的变调行为能够促进连读变调音系机制的研究发展。本讲座集中讨论对三个汉语方言(台湾闽南话、上海话、无锡话)中的变调规则的wug测试。其结果表明无法用表层配列规则激发的变调规则经常不被运用在新词中,而表层透明的变调规则则具有更高的能产性。这些发现说明这两类变调在音系语法中的根本机制是不同的,而这一结论很难由这些变调规则在其方言词汇中的规律而得出。
Chinese tone sandhi patterns pos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phonological theory due to their complexity, phonetic arbitrariness, and rampant variation and exceptions in the lexicon. I argue in this talk that progres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ammatical nature of tone sandhi can be better made by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investigate native speakers’ tone sandhi behavior. I focus on findings from wug tests on three Chinese dialects (Taiwanese Southern Min, Shanghai, Wuxi) here, which showed that tone sandhi patterns that are not motivated by surface phonotactics often categorically fail to apply in novel words, while phonologically transparent sandhi patterns are more productiv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honological nature of the two types of sandhi is different — a conclusion not easily drawn from the lexical patterns of tone sandhi in these dialects.
新闻报道
Huangyan dialect (黄岩话) is a variety of Taizhou dialect (台州话) as spoken in the province of Zhejiang. It is a rather underdocumented dialect but it was mentioned in Chao’s (1928) investigation into Wu dialects as having a special feature in certain rhymes “giving the impression there was a glottal stop in the middle”. We investigate the sound and tonal inventory of Huangyan Taizhou,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1) the feature Chao observed and (2) to the apparently strong tendency in this dialect to co-articulate the onset consonant with the following vowel. Extreme co-articulation surfaces as fricative vowels, nasalized vowels and syllabic nasals. Moreover, frication of vowels and nasal syllabification affect more consonant-vowel sequences than observed in other dialects.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