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讲堂•以色列研究系列讲座
主讲人:Aryeh Tepper博士
主持人:杨阳副教授
主办方:东方语学院以色列研究中心
新闻报道
东方大讲堂•以色列研究系列讲座
主讲人:Aryeh Tepper博士
主持人:杨阳副教授
主办方:东方语学院以色列研究中心
新闻报道
东方大讲堂•以色列研究系列讲座
主讲人:Aryeh Tepper博士
主持人:杨阳副教授
主办方:东方语学院以色列研究中心
新闻报道
主持人:郑体武 教授
新闻报道
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
“语法研究漫谈”系列讲座
主持人:唐晓东(博士生)
内容: 跨语言的调查表明,在动词短语中,前置论元比起后置论元,跟核心动词的节律关系较松散(前松后紧),并且更需要或需要更多表示它跟核心动词间语义关系的形态标志(前多后少)。名词短语中的情况正好相反,后置定语比起前置定语,跟核心名词节律关系通常较松散(前紧后松),并且需要更多形态标记(前少后多)。我们将对上述前后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描写,然后通过“体词-谓词”之间的“泛主谓关系”的松散性、跨范畴可别度以及成分意义的独立性大小,对这些语言共性规律作功能上的解释。
新闻报道
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
“语法研究漫谈”系列讲座
主持人:唐晓东(博士生)
内容:空间性的“语义距离象似性”和时间性的“可别度领先象似性”
一“语义距离象似性”及其自然引申
1 “语义距离象似性”在最简两项式中的表现
2 引申之一:体现“联系项居中”原则的三项式
3 引申之二:从“三项式”再到“多项式”
4 引申之三:“内轻外重”原则
5 引申之四:“核心靠近”原则
6 引申之五:从“距离近远”到“作用强弱”
二“可别度领先象似性”及其引申:
1 “可别度领先象似性”的基本表现
2 引申之一:从“不同现成分”到“可同现成分”
3 引申之二:“多量”前置于“少量”
4 引申之三:“整体”前置于“部分”
5 引申之四:“整体受影响”前置于“部分受影响”
6 引申之五:“跨范畴可别度”
7 引申之六:从直接“可别度”到间接的“潜在可别度”
三 两个基本动因之间的互动与关系
1 两因素互动及语序变换前后不对称
2 两个最基本的语序动因之间的关系
3 从“认知”还原到“感知”
新闻报道
会议议程 |
|
8:30-9:00 会议注册(上外教师发展中心) |
|
开幕式 |
|
(9:00-10:00) |
|
主持人: |
武心波(上外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
1. 校领导与嘉宾代表致辞 |
|
9:00-9:10 |
校领导 |
9:10-9:20 |
丁东红(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
2.主旨演讲 |
|
9:20-9:40 |
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中国治理的“仁政”内涵及其世界意义 |
|
3. 与会代表合影与茶歇 |
|
第一议题 中国治理的文化意蕴 |
|
(10:00-11:30) |
|
主持人: |
赵鸣歧(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
演讲人: |
|
10:00-10:15 |
门洪华(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
应对全球治理危机的中国方略 |
|
10:15-10:30 |
刘耘华(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负责人、教授) |
文化仪式与社会治理 |
|
10:30-10:45 |
丁东红(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
以制度文化和人伦文化的变革支撑中国走向治理之路 |
|
10:45-11:00 |
萧延中(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
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性”建构的意义与省思 ——以近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争论为焦点 |
|
11:00-11:15 |
张璐倩(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文化治理与当代中国艺术话语解读 |
|
11:15-11:30 |
管永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国际传播与启示 |
|
11:30-11:50 |
讨论 |
午餐 |
|
第二议题 中国治理的思想资源 |
|
(13:30-15:20) |
|
主持人: |
衣永刚(上外党委宣传部部长) |
演讲人: |
|
13:30-13:45 |
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授) |
中国传统治理思想资源及其当代启示 |
|
13:45-14:00 |
臧志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
关于治理的多样性和价值工具包的思考 |
|
14:00-14:15 |
范勇鹏(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教授) |
中国政治传统的普遍意义 |
|
14:15-14:30 |
程亚文(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比较政治系系主任、教授) |
有道方有治:中国传统治理经验及其当代传承 |
|
14:30-14:45 |
丁冬汉(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中华文化哲学本源独特性与人类文化“美美与共” ——与基督教、印度教文化比较研究的视角 |
|
14:45-15:10 |
讨论 |
15:10-15:30 |
茶歇 |
第三议题 中国治理的路径与方案 |
|
(15:30-17:10) |
|
主持人: |
蒙象飞(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演讲人: |
|
15:30-15:45 |
刘昌明(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机遇与挑战 |
|
15:45-16:00 |
程竹汝(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部主任、教授) |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特征 |
|
16:00-16:15 |
刘宏松(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 |
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 |
|
16:15-16:30 |
劳凯声(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中国大学的治理改革与大学文化的重建 |
|
16:30-16:45 |
武心波(上外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逻辑起点、路径和方案 ——基于共治互补的中西比较视角 |
|
16:45-17:10 |
讨论 |
总结闭幕 |
|
(17:10-17:30) |
|
总结 |
赵鸣歧(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郭树勇(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 |
新闻报道
DEC学术课堂第19讲
无论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文明研究》,还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都触碰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历史命题——文明是有命运的。我们说文明是有命运的,这不是什么神秘的话题,而是天道自我生成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中国人喜用天机,对“时”与“机”的理解,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是非常深刻的。
西方文明正在逐步走向衰落,这不是21世纪才发生的事情。西方自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理性文明,尚外力而不求内德,精神驰骛于身外而不知返,终成今日文化之危局。说根本上说,是这一文明的内在慧力已经枯竭了;从外在表现而言,西方文明无法提出超越自身的价值理念了。当今世界一切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根本问题,都要从这一世界文明的变局中寻求其理论与实践的解决之道。
新闻报道
上外中东区域与国别研究沙龙 第一期
评论人:孙德刚 研究员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人类学与语言研究的对话
评议人:陈晋 (同济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博士)
主持人:余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助理教授)
改信宗教带来观念、意愿、语言使用、身体行为等全方位的变化。在不同地方,对不同宗教,转化机制也不同。本研究讨论居住于中缅边境的景颇祭司从传统鬼神信仰转向基督教过程中语言的功能和机制。随着景颇族献祭传统的衰落,村民不再严格遵守仪式禁忌。鬼神震怒,给祭司和举办仪式的人家带来灾难。为避免这种因他人失误带来的灾难,不少祭司开始抛弃祭祀传统,改信基督教。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需要消除已内化于他们身上的祭祀传统。本研究基于32个月的田野调查,分析了一个景颇祭司通过言语来消除内化的献祭传统的过程和机制。言语将内化的祭祀知识和技能客体化,在祭司的自我和内化知识/技能之间形成距离。随时间推移,这个距离不断扩展,祭司慢慢改变自己与这些知识技能间的关系。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