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剧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20日(周二)18: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20日(周二)20: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24室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美国音乐剧最早起源于从欧洲传入的轻歌剧。十九世纪的音乐剧并没有完整的脚本,而是由剧作家根据某个明星的特点为其写作歌曲和表演内容。这种以演唱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剧目,剧情往往具有固定套路,总是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1920年代公主剧院上演了以机智对话、令人欣喜的各种意外、迷人音乐和鲜明美国特色人物与情节为特点的小制作音乐剧。这使音乐剧能够将更为复杂的人物心理、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学融入其中。1927年《演出船》(Show Boat)的上演宣告作为独立剧种的美国音乐剧形成了,而剧中那首控诉美国黑人苦难命运的《老人河》(Old Man River)更是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之后涌现的《为你歌唱》(Of Thee I Sing!),《俄克拉荷马》(Oklahama),《国王和我》(The King and I),和《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等优秀剧目不仅以颇具社会批判的视角参与建构了美国文化,也展现了音乐剧这种独特舞台表演形式的多重艺术维度。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多维视域中的英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2016年年会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7日(周六)07:5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8日(周日)16:10
地点 虹口校区-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
主办方 英国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会议议程

 

2016121614:00-21:00

与会人员报到

地点:上外虹口校区迎宾馆底楼

201612177:50-8:20

开幕式特邀嘉宾报到,与会学者报到

地点:上外虹口校区1号综合楼大厅

 

201612178:30-12:00

08:30-09:15  开幕式

主持人:高  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点:第一报告厅

与会嘉宾介绍

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致辞

致辞人:姜  锋(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代表致辞

致辞人:李靖堃(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秘书长)

上海欧洲学会、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代表致辞

致辞人:丁  纯(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中心主任)

09:15-09:30  合影茶歇

地点:喷水池边

09:30-11:45  主旨发言

主持人:高  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

地点:第一报告厅

09:30-10:00  推动我国世界史研究从知识型向研究型迈进

朱孝远(北京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

10:00-10:30   当代全球“保守主义”的兴起——一种思想史视角的考察

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

10:30-10:45  茶歇

10:45-11:05  中英经贸关系与脱欧后的前景

丁纯(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1:05-11:25  英国脱欧公投与欧盟民主合法性的重建

王展鹏(中国欧洲学会英国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1:25-11:45  英国脱欧之后的中英关系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11:45-12:00

自由提问

12:00-13:00  午餐

 

2016121713:30-17:30

分会场研讨

 

 

 

分会场一

英国脱欧与外交专场

地点

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MBA案例室)

主持人

田德文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2

 

英国脱欧的重要政治推手英国独立党: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及前景

13:42-13:54

丁冬汉

英国“退欧”公投:亲历观感与启示

13:54-14:06

李济时

从英国脱欧公投看公民投票的理论与实践

14:06-14:18

黄萌萌

由强硬到妥协——德法对于英国脱欧的态度

14:18-14:30

赵永升

从法国视角论英国“脱欧”之伪命题

14:30-14:40

 

英国脱欧对欧盟机制运作的影响

14:40-14:55  茶歇

主持人

王展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4:55-15:07

 

英国公投“脱欧”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15:07-15:19

李冠杰

试析英国脱欧进程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15:19-15:31

刘益梅

英国“脱欧”公投中的民粹主义现象分析

15:31-15:43

刘文辕

Brexit  ReferendumA  Rise of Populism

15:43-15:55

 

从英国脱欧探究公投制度背后的欧洲民粹主义思潮

15:55-16:05

交流发言

16:05-16:20  茶歇

主持人

李靖堃(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6:20-16:30

邢张敏

The  effects of Brexit on Britis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hich   was previously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AP of EU

16:30-16:40

朱正梅

英国脱欧与欧盟预算制度的关联

16:40-16:50

 

试析英国脱欧与欧洲一体化

16:50-17:00

赵纪周

从英国“脱欧”公投反思全球化

17:00-17:10

高志虎

欧洲货币一体化与英国脱欧公投

17:10-17:20

 

英国脱欧公投影响下的欧盟对外政策和中欧关系走向

17:20-17:30

贺之杲

从英国退欧看欧盟的行为体角色

17:30-17:40

交流发言

 

 

分会场二

英国政治史与思想史专场

地点

英伦厅

主持人

  晨(中国社会科学院)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5

赵艾东

情报搜集与外交推进:1913-1922年英帝国在康定设领事馆之用意

13:45-14:00

张民军

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新探

14:00-14:15

 

空军初创期的发展与影响

14:15-14:30

李继高

中英在航空领域合作的缘起、条件和动力

14:30-14:40

交流发言

14:40-14:55  茶歇

主持人

赵艾东教授(四川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4:55-15:10

 

英国共和主义思想中的自由帝国观念探析

15:10-15:25

温灏雷

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英王亨利五世政治统治的考量

15:25-15:40

 

从“教会的国家”到“政教分离”

15:40-15:55

祝薪闲

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自我批判

15:55-16:05

交流发言

16:05-16:20  茶歇

主持人

齐海滨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6:20-16:35

范秀云

英国援华与中国抗战

16:35-16:50

卢绪友

清末英国传教士在山东的赈灾活动

16:50-17:05

赵睿青

俾斯麦体系的改变对英国由“光辉孤立”走向结盟的影响

17:05-17:20

 

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变迁及成因

17:20-17:30

交流发言

 

分会场三

英国社会与文化专场

地点

1号楼302

主持人

李丹林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5

 

英国穆斯林族群治理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困境

13:45-14:00

 

英国公共住房体系变迁的原因、经验和启示

14:00-14:15

刘云畅

欧洲一体化背景下苏格兰民族主义的发展

14:15-14:30

关依然

英国法律实践中的女权主义及其自我反思

14:30-14:40

交流发言

14:40-14:55  茶歇

主持人

  强教授(湘潭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4:55-15:06

蒋玉兰

《二等公民》女主人公的伦理困境与救赎

15:06-15:17

 

亚瑟王传奇溯源:论《不列颠史》中亚瑟的形象塑造

15:17-15:28

 

英国脱欧的重要政治推手英国独立党: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及前景

15:28-15:39

蒋怡颖

从维多利亚时代消费主义的角度探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身份建构

15:39-15:50

鲍姗姗

我不是“傅满楚”:为英国文学中的“不实”中国形象正名

15:55-16:05

交流发言

16:05-16:20  茶歇

主持人

林德山(中国政法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6:20-16:35

王利军

近期英国制度变迁的初步考察:19972016

16:35-16:50

 

浅议近代基督教文化演进对英国工业伦理的影响

16:50-17:05

刘新华

英国与大道文化研究

17:05-17:20

刘思远

英国王政复辟喜剧中的新乡绅形象与主权问题再议

17:20-17:30

交流发言

 

 

18:30-21:00  晚宴

区域国别研究媒体见面活动

主持人:李冠杰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秘书长)

  点:迎宾馆二楼自助餐厅

晚宴发言人:杨念群(《解放日报》国际部主任)

晚宴发言人:  (《文汇报》国际部副主任编辑)

晚宴发言人:  (《欧洲研究》编辑部副研究员)

晚宴发言人:  (《环球时报》英文版编辑)

晚宴发言人:朱郑勇(“澎湃网”国际部首席编辑)

晚宴发言人:刘小磊(《南方周末》学术版编辑)

 

 

2016121808:45-11:45

08:45-11:30  主旨发言

主持人:陈  琦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

08:45-09:15  莎士比亚的世界性与经典性

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英国研究中心主任)

09:15-09:45  “原版”的美国地区研究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09:45-10:15  历史与国际关系:学科的交汇与互动

  (《世界知识》前主编)

10:15-10:30  茶歇

10:30-10:50  切斯特顿随笔与共同体文化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

10:50-11:10  英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及对中国的启示

谢晶仁(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

11:10-11:30  媒介融合时代英国传媒监管研究

李丹林(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教授、系主任)

11:3011:45   自由问答环节

11:45-13:00  午餐

 

2016121813:30-14:55

分会场研讨

 

分会场一

英国脱欧与外交专场

地点

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MBA案例室)

主持人

曲兵副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2

杨华文

浅析英国核战略的困境及前景

13:42-13:54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研究

13:54-14:06

徐梦迪

R  (Miller)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xiting the European Union: A   Brief on the  British Crown and Parliament

14:06-14:18

李益波

浅析英日防务合作的新动向及对亚太安全的影响

14:18-14:30

王少泉、郑栋

近代以来英国国际地位倒U型变迁研究

14:30-14:40

交流发言

14:40-14:55  茶歇

 

分会场二

英国政治史与思想史专场

地点

英伦厅

主持人

赵艾东教授(四川大学)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5

李钊、齐海滨

霍布斯公民科学的古代史起源

13:45-14:00

董成龙

《利维坦》封面绎读

14:00-14:15

郭小雨

告别内战:以“内战”为线索分析霍布斯从自然国家到契约国家的规范性建构

14:15-14:30

 

构建和深化中英创新伙伴关系

14:30-14:40

交流发言

14:40-14:55  茶歇

 

分会场三

英国社会与文化专场

地点

1号楼302

主持人

谢晶仁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时间

发言人

题目

13:30-13:45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环境问题

13:45-14:00

张丽君

慈善组织与英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制度文化层面的分析

14:00-14:15

 

全球化浪潮下英国大学的发展之道:以国际化课程为视角

14:15-14:30

韩锡玲

罗素、杜威和蒙台梭利和平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14:30-14:40

交流发言

14:40-14:55  茶歇

 

2016121815:00-16:10

闭幕式

主持人:李冠杰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秘书长)

  点:第一报告厅

15:00-15:10  小组代表发言:    教授(英国社会与文化专场)

15:10-15:20  小组代表发言:赵艾东  教授(英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专场)

15:20-15:30  小组代表发言:朱正梅  教授(英国脱欧与外交专场)

15:30-15:40  大会总结发言:李靖堃  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

15:40-15:50  大会总结发言:林德山  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

15:50-16:00  大会总结发言:许宏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致答谢词

16:00-16:10   查明建  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英国研究中心主任)

代表离会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Auditory Perceptual Simulation (APS): Effects on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on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5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5日(周四)16:0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室
主办方 语言科学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讲座人:Peiyun Zhou
主持人:吴芙芸
摘要:
Auditory perceptual simulation (APS) during silent reading refers to situations in which the reader actively simulates the voice of a character or other person depicted in a text. In three eye-tracking studies and one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study, APS effects were investigated as people read utterances attributed to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or no speaker at all. APS effects were measured via online eye movements or ERPs, and offline comprehension probes.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inducing APS during silent reading resulted in observable differences in reading speed when readers simulated the speech of faster compared to slower speakers, and compared to silent reading without APS among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bilingual speakers. APS of both native speech and non-native speech increased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reading speed, facilitated deeper, less good-enough, sentence processing, and improved comprehension compared to normal silent reading. When readers engage in APS during silent reading, they had smaller ERP amplitudes than normal silent reading, suggesting that APS requires extra attention and effort. The effects of APS on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rehension as well as its mechanism will be discussed.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反抗的政治:全球史视野下的阿拉伯多种现代化与21世纪的“世界秩序”危机

讲次 第 58 讲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09:3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1:00
地点 虹口校区-6号楼-704会议室
主办方 中东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学术讲座
智库建设系列讲座第五十八场

主 题:反抗的政治—全球史视野下的阿拉伯多种现代化与21世纪的“世界秩序”危机
主讲人:殷之光
主持人:刘中民 教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一带一路”与南亚次区域贸易与联通(OBOR AND SOUTH AISA SUB-REGIONAL TRADE AND CONNECTIVITY)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3: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4: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155B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The OBOR project is likey to have far reaching implications on South Asian politics, economy and security. China has been engaging in the region through various economic and development projects for last decades. But, OBOR touches one of the sensitive issues between India and Pakistan-Kashmir. This has irked India.

Growing bilateral trade investments and development related connectivity projects in India's neighbourhood have been popularly dubbed as China's 'String of Pearl Strtegy'aimed to contract India's sphere of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There is a deficit of trust between emerging India and rising China about their interests and intentions.

Many observers however, view OBOR as a game changer at least in South Asia, where this would necessitate re-alignment and re-balancing. But, how does India perceive this project is a matter of serious concern that would shape the nature of implications on South Asia? China can play a constructive role by reconciling its grand strategy with national interests of South Asi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adverse of OBOR on 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the region.

This seminar reviews two emprical cases of Indo-Pak border trade in Jammu and Kashmir region and would strongly advocates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as the only way forward for China and India.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Listener head gestures and the co-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23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23日(周五)15: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302室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What literature there is on the timing of speaker-listener interactions generally focuses on the (Speaker and Listener’s) verbal aspects of turn-taking rather than head gestures, e.g., Fusaroli & Tylen (2016). Head nodding is mentioned early on within kinesics (Birdwhistell 1970) and backchannel behavior (Schegloff 1982, Duncan 1975, Goodwin 1986). More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more in depth exploration of head nod behavior: Iwano et al. (1996) explores the function of different head motions, while Maynard (1986, 1987) and Kita (1998, 2007) look at the integration of head nods with verbal Japanese back-channel behavior. This presentation discusses two explorations into the temporal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both verbal and nonverbal listener and speaker interaction. The first study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al timing of Tamil head and manual gestures and the second examines the timing and different nodding behavior of American English participants.

注:Eric Pederson教授在东华大学还将举行一场讲座,信息如下,欢迎参加:

主题:The cross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of topological spatial relationships
日期:2016年12月22日
时间:15:00-16:30
地点:东华大学松江校区1号学院楼540室
主办: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内容摘要:
Topological relations are broadly taken to be the non-scalar spatial relationships of containment, contact, adjacency, etc. often combined with functional notions such as support and adhesion. This presentation presents on the status of the long term project using data from the “Topological Relations Picture Series” initially presented as Bowerman and Pederson (1992) which has been since taken up by scores of independent researchers. The basic findings show an ordered sequence of referential “situation classes” which extends between the archetypal ON situation (e.g. a cup sitting ON a table) and the archetypal IN situation (e.g. the apple nestled IN the bowl) such that if a form could be used for some situations, it is predictable that it may also be used for certain other situations.
After discussing the basic findings, this talk will examine 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 which have come up through different applications of the original research instrument as well as some relatively less well-examined issues surrounding topological spatial expression and the beginnings of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est th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the cline.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英语专业研究方法漫谈

讲次 第 92 讲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8: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20: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365教室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英语学院院庆60周年系列活动

“英华人文系列讲座”第92

新生专业学习系列讲座

入学半年的你,也许带着一系列的困惑:英语专业是什么?英语专业的学生将学习哪些课程?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什么优势?语言文学课有什么功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有什么区别?文学批评有什么价值?什么是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有哪些方法?文学与文化有什么联系?文化到底是指什么?研究文化有哪些切入点和视角?什么是国别区域研究?国别区域研究与英语专业有什么关系?中国的英语专业与英语国家的英语专业完全一样吗?中国的英语专业有哪些独特的历史使命?什么是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英语专业的同学有必要在大学系统学习中国文学与文化吗?……英院陈琦老师将与您真诚分享英语专业学习的心得体会与乐趣。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从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看美式民主的破裂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21日(周三)18:3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21日(周三)20:30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1008教室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9日凌晨1:40,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特朗普赢得足够的选举人票(270票),取得本届大选胜利。此次大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又饱受争议,甚至被称为“一场闹剧”。两位候选人特朗普和希拉里被美国媒体称为“最不受欢迎的候选人”,美国人民在选举前也表现出了对于此次选举的无奈和厌恶。
为何美国选民对于这两位候选人充满了诸多的“负能量”呢?一向以“自由”和“民主”为标榜的美国这次到底是怎么了呢?上外网络教育学院有幸邀请到了上外英语学院美国文化资深专家王恩铭教授来对此次选举进行深入解读,为大家揭开层层迷雾。
机会难得,请大家不要错过!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6: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7:3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
主办方 跨文化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沙龙系列讲座(四)
主持人:Steve J. Kulich (顾力行)教授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gaining visibility and importance on American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leading institutions such as Purdue and Ohio State are implementing programs that aim to develop competence in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major. These and initiatives at other large institutions are notable and indicate a steadily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mong other career competencies. Learning outcomes in this area, previously very general and poorly-defined, are now becoming more specific and assessable. Indeed, assessment is the newest area of emphasis.
But are these initiatives being crafted in light of the larger global context for which they claim to prepare graduates? What are the key challenges that young professionals and veterans alike need to recognize and negotiate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this global economy? This presentation interrogates current US efforts to develop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y situa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 suggests that competence not only require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awareness but also demands insight into and openness toward larger and evolving social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that frame intercultural activity.

跨文化能力在美国大学有着越来越明显的重要地位。普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都正实施这个项目,旨在提高各个专业学生的能力。在其他机构中,这些方案也备受关注,这说明了同其他职业能力相比,跨文化能力越来越受瞩目。这个领域的成果之前的定义非常宽泛,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具体并且可以测量。事实上,评估是我们最新的侧重领域。
但这些方案是为了让研究生适应更广阔的全球环境么?什么是年轻专业人士和更有经验的教授学者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所需要认识到并处理的最大挑战?在变化迅猛的国际环境下,此次演讲将质问美国现如今做的努力以提升跨文化能力,并指出这份能力不仅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怀,也需要洞察提供跨文化活动的更大的和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的开放性。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Exchange

开始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6:00
结束时间 2016年12月14日(周三)17:3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图书馆-604
主办方 跨文化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跨文化研究中心博士沙龙系列讲座(四)
主持人:Steve J. Kulich (顾力行)教授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s gaining visibility and importance on American university campuses, and leading institutions such as Purdue and Ohio State are implementing programs that aim to develop competence in all students, regardless of major. These and initiatives at other large institutions are notable and indicate a steadily growing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mong other career competencies. Learning outcomes in this area, previously very general and poorly-defined, are now becoming more specific and assessable. Indeed, assessment is the newest area of emphasis.
But are these initiatives being crafted in light of the larger global context for which they claim to prepare graduates? What are the key challenges that young professionals and veterans alike need to recognize and negotiate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this global economy? This presentation interrogates current US efforts to develop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by situating them in the context of a rapidly chang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It suggests that competence not only requires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awareness but also demands insight into and openness toward larger and evolving social an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that frame intercultural activity.

跨文化能力在美国大学有着越来越明显的重要地位。普渡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都正实施这个项目,旨在提高各个专业学生的能力。在其他机构中,这些方案也备受关注,这说明了同其他职业能力相比,跨文化能力越来越受瞩目。这个领域的成果之前的定义非常宽泛,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具体并且可以测量。事实上,评估是我们最新的侧重领域。
但这些方案是为了让研究生适应更广阔的全球环境么?什么是年轻专业人士和更有经验的教授学者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所需要认识到并处理的最大挑战?在变化迅猛的国际环境下,此次演讲将质问美国现如今做的努力以提升跨文化能力,并指出这份能力不仅需要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怀,也需要洞察提供跨文化活动的更大的和变化的社会和市场的开放性。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