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追寻对等政法概念的历史考察:西法东渐的故事
印度古代哲学文本的理解与翻译
“Modern words are round, ancient words are square”: How to translate (and understand) ancient Indian philosophy?
How can we adequately translate texts composed more than two millennia ago, in a language (Sanskrit) ver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by people whose ideas and lives were so radically alien from ours?
This talk explores this question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s, exploring the Upaniṣads, some among the most revered sacred texts of Hinduism. Specifically, I will focus on a famous dialogue, in which the sage Yājñavalkya teaches his wife Maitreyī how to attain immortality.
We will zoom in on some crucial passages. My argument is that comparing translations among themselves and with the Sanskrit original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generating questions. Close scrutiny of these questions will lead us to refin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of its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of how we—twentieth-first-century people—can relate to ancient thoughts.
新闻报道
Parables as Poetic Fictions
科研处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学术沙龙
There will be a discussion with the parable from Mark, then showing how parables operate as poetic fictions, how parables can serve to generate new literary works and ways of thinking (as with the Butler), and then suggest a theoretical methodology (cognitive poetics) that works especially well to make sense of parables as a literary form.
新闻报道
如何做好公共外交中的“倾听”

随着国力的日渐强大和海外利益的日益广泛,中国对外交人才的规模和素质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队”的一员,肩负着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培养接班人的光荣使命,我校各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为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等涉外部委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国家对外交人才的新要求,让各专业尤其是语言类专业的同学更好地了解中国外交和国际形势,我们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和在外交战线上的校友,推出外交育苗工程系列讲座。欢迎广大师生踊跃参加。
关注外交英才俱乐部,就是上外人的家国情怀!关注上研职团,就是关注你的职业发展!
新闻报道
EU Law Challenged by the BREXIT(英国脱欧引发的欧盟法相关问题)
上外涉外法律研修工作坊系列讲座第十一讲
主持人:刘海虹
【涉外法律研修工作坊系列】连接校园与社会,贯通理论与实务
新闻报道
二语习得研究视野下的第二语言影响第一语言语音现象研究

有关第二语言影响第一语言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点。但这一领域在国内则刚刚起步,语音方面的研究更是属于空白。本文着重介绍了国外第二语言影响第一语言研究在语音领域的成果。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这一影响可以看成是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副产品。文章主要介绍了双语机制的三种模式,“语言学习模型”对于二语影响一语语音机制的解释,以及研究引发的相关问题。最后,我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对第二语言影响第一语言语音这一领域在国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语言损耗,双语现象,语言学习模型,语言接触
新闻报道
儒学思想源流及其当代意义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思想之一。儒学发端于中国先秦时期,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宗师,后经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的大力阐扬,成为战国时期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儒学惨遭秦火之后一度式微,至汉武帝时成为官学,而后两千年一直属于显学备受重视,尤其是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对中国学术文化影响至深至巨。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新儒学思想,仍在许多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儒学在当代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
儒学的心法是什么?儒学的道统是什么?儒学的经典是什么?儒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有哪些?儒学思想是如何发端和演变的?儒学思想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积极意义?本次讲座将运用相关的研究成果材料,在对儒学思想源流进行常识性讲解的基础上,对儒学的当代意义进行简要的解读。
博士沙龙期待您的参与和交流!
上外博士沙龙工作坊
欢迎您关注上外博士沙龙!
[1] 博士沙龙新浪微博:http://weibo.com/sisubssl;
[2] 博士沙龙腾讯微博:http://t.qq.com/boshishalong;
[3] 博士沙龙微信公众订阅号: 上外博士沙龙(boshishalong)
新闻报道
多学科视角下的“一带一路”研究

开幕式
14:00-14:10 |
主持人:杨阳(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希伯来语专业主任) 图片展播:“丝路茶坊”2016年度盘点 开幕致辞:赵秋艳(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聘任仪式 |
主旨演讲
14:10-14:40 |
主持人:赵秋艳(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题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拉美战略合作 发言人:郭长刚(教授、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 |
青年论坛
14:40-16:40
|
主持人:赵秋艳(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题目:以色列智库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发言人:杨阳(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希伯来语专业主任) 题目:和而不同——刘智《真境昭微》中对儒学的会通 发言人:刘慧(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主任)
题目:当前欧洲方面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16+1”机制的认知视角 发言人:忻华(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题目:爪哇文化再认识 发言人:梁捷(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题目:日本自卫队对电影的资助标准与政策 发言人:须军(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讲师) 题目:“一带一路”与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 发言人:赵阳(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题目:加强中国外交战略对外传播的信息源建设 发言人:严丹(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员) 题目:从库什克河到克里尚河:丝绸之路跨国水权纠纷 发言人:华瑀欣(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讲师) 题目:“一带一路”视角下的中东地缘政治探析 发言人:闵捷(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闭幕式
16:40-17:00 |
主持人:赵秋艳(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总结人:孙信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人事处处长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马丽蓉(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 |
新闻报道
首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
第一届亚洲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将于2016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共邀请到了四十多名国内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以及四十多名亚洲其他国家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专家等近百位新闻传播届学者、专家参会。其中,外方参会嘉宾分别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印尼、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泊尔、缅甸、蒙古等26个国家,中方嘉宾来自国内985及211大学、以及港澳地区和全国外语外贸等三十多所院校。
本届论坛以“新媒体 新亚洲——新闻传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邀请亚洲国家新闻传播学院知名专家和学者开展对话,探讨新闻传播在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讨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重构亚洲新闻传播新局面。
为期两天的论坛共有1个主旨演讲,5个主题的8个分论坛讨论。分论坛主题分别为:“新闻传播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角色”、“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亚洲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和合作”、“新媒体时代亚洲媒体格局的现状和展望”和 “新技术背景下影视国际传播的途径与规范”。通过亚洲各国家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与学者的充分交流,共同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以及亚洲各大新闻传播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会议议程请下载以下会议手册。
新闻报道
民主论战2500年——从柏拉图、托克维尔到当代论争
当我们在谈民主论战的时候,我们在谈些什么?
“从古希腊到18世纪的主流政治思潮,民主似乎从未占过上风。”——包刚升《托克维尔与民主大论战的转向》
早在古代波斯时期,关于民主制度的讨论就已经被搬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民主最初被讨论的时候,并非是作为一个正面的对象。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等人,他们主张精英政治而反对直接民主。
“组成国民会议的法兰西人民的代表们,相信对于人权的无知、忽视与轻蔑乃是公共灾祸与政府腐化的唯一原因,乃决定在一个庄严的宣言里,呈现人类自然的、不可让渡的与神圣的权利……以便公民们今后根据简单而无可争辩的原则所提出的各种要求,总能导向宪法的维护和导向全体的幸福。”——1789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序言
历史早期阶段对于民主的质疑一直持续到了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高潮时期,法国的哲学家们才开始真正把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蓝图,承认其可能性,并进行民主社会的构思与设想,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然而,卢梭本人并未深入讨论民主制度的具体细节。后来,民主理念这种上升的态势被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等人过于理想化的民主观以及后来的恐怖统治所累,再次陷入了被否的漩涡。而直到19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兴起之时,对民主的质疑之声也未曾褪去它的热度——英国社会质疑普选权的必要性,美国联邦忧虑民主制的弊端。
“平等的逐渐发展,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这种发展具有的主要特征是:它是普遍的和持久的,它每时每刻都能摆脱人力的阻挠,所有的事和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它前进。”——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1989年版。
民主思想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是是1835年法国政治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的发表。这本书分为两卷: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分析;下卷的四个部分里,托克维尔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在这本书中,托克维尔对民主的正面评价强有力地为民主正了名。
如今,民主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然而事实证明民主的发展似乎并没有听上去那么美好,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与冲突矛盾正冲击着民主制度的运作甚至民主本身。事实上我们如今的生活也是和政治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于是民主与政治自由这两个词便再度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
11月30日,周三18:00,图文东厅。复旦大学包刚升教授为你带来《民主论战2500年:从柏拉图、托克维尔到当代论争》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