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James Dorsey
主持人:潜旭明 副研究员
新闻报道
主讲人:James Dorsey
主持人:潜旭明 副研究员
新闻报道
加拿大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 43 讲)
Canada-China Relations: the challenge of moving towards mature engagement
演讲者:Jeremy Paltiel教授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政治学系)
主持人:钱皓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
新闻报道
东方大讲堂以色列研究系列讲座之六:Being an Israeli Author in Contemporary Israel
新闻报道
口译任务对学员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要求高,因此口译训练可能会给学员带来一些语言能力之外的变化。文献中已有少数研究涉及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工作记忆的变化,认知控制能力的变化等。但这些研究基本都是横向的比较研究,相关影响因素控制不够,因此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我们从动态系统角度系统地研究口译学员的发展轨迹,这是一系列的纵向研究,研究问题包括:1)有哪些因素决定了学员后期口译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同一个班的学员,是什么决定了同样努力的学生最后口译能力的差异?2)与口译能力相关的因素本身如何发展?这方面包括工作记忆、认知控制能力等。3)口译能力本身的发展和口译能力各相关因素之间有什么动态的关系?这些理论性的研究对口译教学有参考性价值。
参考文献:
Dong*, Y., & Liu, Y. (in review). Interpreting training makes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working memory updating efficiency but not working memory spans.
Dong*, Y. & Zhong, F. (in review). Interpreting Experience Enhances Early Attentional Processing, Conflict Monitoring 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Dong*, Y. & Liu, Y. 2016. Classes in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produce differential gains in switching and updat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Cognition). doi: 10.3389/fpsyg.2016.01297
Cai, R. & Dong*, Y.(2015).Interpreter training and students of interpreting in China. Journal of Translation Studies.
Dong*, Y., & Xie, Z. (2014). Contributions of L2 proficiency and interpreting experience to cognitive control differences among young adult bilingual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i, R. Dong*, Y., Zhao, N. & Lin, J. (2015).Factors contributing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ompetence for beginner student interpreters.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ahead-of-print), 1-17.
Dong*, Y., & Cai, R. (2015). Working Memory and Interpreting: A Commentary on Theoretical Models Working Memor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Theory, Research and Commentary, ed. by Z. Wen, M. Mota & A. McNeill, Multilingual Matters.
Dong*, Y., & Lin, J. (2013). Parallel process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during sourc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interpreting.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新闻报道
进入2016年以来,中东国家在转型与动荡中寻求自身发展,各类热点问题持续发酵,为中东地区格局重组增添了新的变数。2016年1月《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发布,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埃及、伊朗三国,都标志着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理解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和地区形势,探讨新形势下中国发展与中东国家关系的理念、路径与机制,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社科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于2016年10月23日联合主办“变化中的中东国家及其与中国的关系”研讨会。
研讨会议程
时间 |
议程 |
开幕式 主持人: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 13:00~13:30 |
|
13:00~13:10 |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领导致辞 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教授 |
13:10~13:30 |
主旨演讲:新时期中国大国外交的思想基础及其实践 杨洁勉,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
集体合影 13:30~13:40 |
|
第一议程 变化中的中国与中东关系 主持人:朱威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主任、教授 13:40~15:20 |
|
13:40~13:50 |
2016年中东地区形势与中国中东外交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
13:50~14:00 |
对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的若干思考 李伟建,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 |
14:00~14:10 |
国际战略安全局势的新特点与中国的中东战略 刘胜湘,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
14:10~14:20 |
中国和伊朗的产能合作 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14:20~14:30 |
“一带一路”与中医药在中东的推广 孙德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中东军事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14:30~14:40 |
伊朗与“一带一路”的具体对接 程彤,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教授 |
14:40~14:50 |
伊朗制裁解除后中伊经贸与能源关系的发展 潜旭明,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伊朗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
14:50~15:00 |
“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的中阿文明对话与宗教交流 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东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
15:00~15:10 |
关于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公共外交的思考 金良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
15:10~15:20 |
IS压力下美俄在叙利亚的博弈及中国的应对 钮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以色列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
茶歇 15:20~15:40 |
|
第二议程 中东地区形势发展 主持人:王有勇,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15:40~17:40 |
|
15:40~15:50 |
中东变局下的美国中东政策展望 王震,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所副研究员 |
15:50~16:00 |
中东变局下的“俄式”秩序 李立凡,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研究员 |
16:00~16:10 |
叙利亚内战中库尔德运动的发展 汪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中东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16:10~16:20 |
中东变局以来摩洛哥政党政治的发展 王广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教授 |
16:20~16:30 |
美国与以色列关系的新发展 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希伯来语系主任 |
16:30~16:40 |
土耳其未遂政变后的国内局势发展与外交政策调整走向 韩智敏,上海外国语大学土耳其语系主任 |
16:40~16:50 |
土耳其正发党政府外交理念与政策变化及发展趋势 刘欣,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16:50~17:00 |
土耳其内外困局中的经济因素分析 邹志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土耳其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
17:00~17:10 |
海湾阿拉伯国家青年极端化现象分析 陈越洋,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讲师、在站博士后 |
17:10~17:20 |
埃及国内安全形势的发展及其影响 赵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北非阿拉伯国家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
17:20~17:30 |
“支持阵线”与“基地”组织关系的演变及其影响 包澄章,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西亚阿拉伯国家研究项目执行主任 |
17:30~17:40 |
自由讨论 |
会议总结 主持人:孙德刚,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17:40~18:00 |
|
17:40~18:00 |
总结发言 金应忠,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研究员 王健,上海社会科学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 |
新闻报道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是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校图书馆松江校区分馆、上外思想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营造人文文化氛围,深入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是举办这一学术沙龙的目的与宗旨。热烈欢迎广大教师与同学积极参与学术沙龙的系列活动,期待与您共同感悟时代发展的精神,分享人文世界的智慧。
“福柯思想肖像”系列讲座
变色龙般多变的思想面目,文采斐然的笔触,对精神病院、监狱等社会边缘地带前无古人的执著探索,用诗一般的文字将耐心的史料挖掘和具有穿透力的思考融为一体的哲学表述,时而大胆犀利时而暧昧不清的论断,笼罩在迷雾中的人生轨迹……
米歇尔•福柯,这位20世纪最具魅力而又饱受争议的反哲学的哲学家,直至他90年诞辰的今天,依然有大批的公众对他保有阅读和理解的热情。在福柯去世至今的这30多年时间里,他对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在社会史、精神病学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政治学、刑罚史等领域,他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式构成了难以回避的参照,甚至业已成为思考的起点。
当然,在学术研究的分工已经极度细化的今天,应用福柯思想的需求也逐渐使得对他的阅读和理解趋于碎片化,他复杂而多变的哲学探索被简化为研究的准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随着福柯和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哲学家们逐渐被学界主流所接纳,他成了被纪念的历史人物、象征着品味的文化装饰,而不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哲学家。
面对这样的学术氛围,我们更加有必要与没有灵魂的学术生产与符号崇拜保持适当的距离。“古之学者为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入到福柯的哲学和心灵世界中去,在和福柯的神交甚或“对峙”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理解、探索和认识世界,这也是福柯以哲学为业的动机。因而,本系列讲座将尽量避免过度的专业化,而是紧扣福柯的哲学和其生命体验、个人经历的关联,由浅入深地展现福柯的复杂性,挖掘他对一般性读者可能的启示。
在最后一讲里,我们将展现和剖析福柯的矛盾。一方面,福柯从社会的反常者的角度来审视政治和权力,充满了怀疑主义精神,拒绝一切政治理想主义和相应的社会规划,他发出这样的警告:“永不搞政治。”所以,福柯虽然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但是从来不固守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始终保持着警觉和独立的姿态。福柯摆脱了将一切压迫的源头归结到国家的“国家恐惧症”,但始终带着权力恐惧症,与他的怀疑主义姿态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他又时不时地堕入革命的政治狂热中,他积极参与伊朗革命,在对伊朗革命的报导里充满了革命的浪漫想象,此事直至今天仍然饱受争议。此讲聚焦于福柯极端分裂的两面性,审慎精神和没有节制的激情,并就此作出简要的剖析。
新闻报道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是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校图书馆松江校区分馆、上外思想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营造人文文化氛围,深入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是举办这一学术沙龙的目的与宗旨。热烈欢迎广大教师与同学积极参与学术沙龙的系列活动,期待与您共同感悟时代发展的精神,分享人文世界的智慧。
“福柯思想肖像”系列讲座
变色龙般多变的思想面目,文采斐然的笔触,对精神病院、监狱等社会边缘地带前无古人的执著探索,用诗一般的文字将耐心的史料挖掘和具有穿透力的思考融为一体的哲学表述,时而大胆犀利时而暧昧不清的论断,笼罩在迷雾中的人生轨迹……
米歇尔•福柯,这位20世纪最具魅力而又饱受争议的反哲学的哲学家,直至他90年诞辰的今天,依然有大批的公众对他保有阅读和理解的热情。在福柯去世至今的这30多年时间里,他对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在社会史、精神病学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政治学、刑罚史等领域,他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式构成了难以回避的参照,甚至业已成为思考的起点。
当然,在学术研究的分工已经极度细化的今天,应用福柯思想的需求也逐渐使得对他的阅读和理解趋于碎片化,他复杂而多变的哲学探索被简化为研究的准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随着福柯和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哲学家们逐渐被学界主流所接纳,他成了被纪念的历史人物、象征着品味的文化装饰,而不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哲学家。
面对这样的学术氛围,我们更加有必要与没有灵魂的学术生产与符号崇拜保持适当的距离。“古之学者为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入到福柯的哲学和心灵世界中去,在和福柯的神交甚或“对峙”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理解、探索和认识世界,这也是福柯以哲学为业的动机。因而,本系列讲座将尽量避免过度的专业化,而是紧扣福柯的哲学和其生命体验、个人经历的关联,由浅入深地展现福柯的复杂性,挖掘他对一般性读者可能的启示。
第二讲:正常和反常——当健康代替了拯救
第二讲将具体展开贯穿了福柯思想世界的正常/反常问题。从他最早期的作品直至他后期较为成熟的论著里,福柯持续地关注疯人、精神病患者、囚犯等的处境,在理论和社会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揭示出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政治和权力是如何通过不断地区分正常和反常者,塑造符合规范的健康或者正常的社会成员。福柯援引过“健康代替了拯救”以描述古今的差别:现代的政治无关个人的拯救,而是一种带有医学特征的政治,健康的政治。本讲也将适当地穿插对福柯的导师康吉莱姆(Georges Canguilhem)《正常与病态》(《Le normal et le pathologique》)一书的解读,因为他对福柯在这一问题的思考上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也在无意间和福柯构成了“应合”。
新闻报道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
“中西文化思潮”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是由我校教师发展中心青年教师工作坊、校图书馆松江校区分馆、上外思想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营造人文文化氛围,深入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是举办这一学术沙龙的目的与宗旨。热烈欢迎广大教师与同学积极参与学术沙龙的系列活动,期待与您共同感悟时代发展的精神,分享人文世界的智慧。
“福柯思想肖像”系列讲座
变色龙般多变的思想面目,文采斐然的笔触,对精神病院、监狱等社会边缘地带前无古人的执著探索,用诗一般的文字将耐心的史料挖掘和具有穿透力的思考融为一体的哲学表述,时而大胆犀利时而暧昧不清的论断,笼罩在迷雾中的人生轨迹……
米歇尔•福柯,这位20世纪最具魅力而又饱受争议的反哲学的哲学家,直至他90年诞辰的今天,依然有大批的公众对他保有阅读和理解的热情。在福柯去世至今的这30多年时间里,他对传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在社会史、精神病学史、文化批评、政治哲学、政治学、刑罚史等领域,他独树一帜的研究方式构成了难以回避的参照,甚至业已成为思考的起点。
当然,在学术研究的分工已经极度细化的今天,应用福柯思想的需求也逐渐使得对他的阅读和理解趋于碎片化,他复杂而多变的哲学探索被简化为研究的准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随着福柯和活跃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法国哲学家们逐渐被学界主流所接纳,他成了被纪念的历史人物、象征着品味的文化装饰,而不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哲学家。
面对这样的学术氛围,我们更加有必要与没有灵魂的学术生产与符号崇拜保持适当的距离。“古之学者为己”,带着自己的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入到福柯的哲学和心灵世界中去,在和福柯的神交甚或“对峙”中,更好地进行自我理解、探索和认识世界,这也是福柯以哲学为业的动机。因而,本系列讲座将尽量避免过度的专业化,而是紧扣福柯的哲学和其生命体验、个人经历的关联,由浅入深地展现福柯的复杂性,挖掘他对一般性读者可能的启示。
第一讲:“福柯受难记”——戴着面具的书写
对于本色的哲学而言,它总是和生命体验密不可分,人与学无分。因此,我们将紧扣这一要旨,追溯并大体地呈现福柯的生平和其哲学的关联。福柯之所以在今天仍然保有其魅力,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的思考和写作具有显而易见的切己性,他的哲学思考投注了他具体的自我和个人体验,是一种具有自传性质的哲学探索,在其中,困扰他的正常/反常问题构成了一条重要线索。
新闻报道
上外英语学院院庆60周年系列活动
讲座人:杨仁敬教授
主持人:史志康教授
新闻报道
上外学术沙龙(2016年第4期)
战争史在人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战争书写也是中外文学中的重大主题。传统的“战争书写”定义相对狭隘,主要表现战壕冲突、战争伤亡等与前线对抗有着直接关联的战争体验书写。1990年代以来,英美文学研究领域中,就“战争”在文学中的表现研究逐渐多元化,研究者开始关注“战壕外的战争”。
在有关20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文学的研究中,现实主义的小说和诗歌得到了较多关注,这与人们对战争文学“真实性”、“直观性”的阅读期待不无关系。这种需求与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创新取向产生了矛盾,有批评家甚至指出,现代主义作家与战争书写形成了尴尬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除了海明威、福克纳等少数现代主义作家之外,许多现代主义作家笔下的战争想象仍未能得到充分关注。
本次科研沙龙是主讲人程汇涓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两战之间英美现代主义作家的战争想象研究”)年度汇报,报告将勾勒研究的总体框架,并以Ford Madox Ford、Rebecca West和Richard Aldington的三部作品为例,解析现代主义作家笔下战争的样貌。本次科研沙龙特邀嘉宾李维屏、王欣、程心和刘思远老师将对项目研究进行点评和指导。
特邀嘉宾: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英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6年作为“富布莱特”学者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访学,2001年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聘为“荣誉研究员”,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迄今为止,他已发表各类著作、教材和译作近20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英美意识流小说》《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英国文学通史》《英国小说艺术史》《英国小说史》《英国小说人物史》《英国女性小说史》《英国短篇小说史》和《英国文学思想史》等。
王欣,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英国桑德兰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近年来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所发论文曾分别收录于人大复印资料和《新华文摘》。主持完成的研究项目曾获得省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得上海外国语大学“方重学术奖”论文类一等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兰生股份教学科研一等奖。
程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研究兴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美小说和美国女性文学。主持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一项,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一项。在《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
刘思远,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戏剧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戏剧。近年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所发论文曾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十七世纪英国喜剧与国民性研究”。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