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tz Mahlerwein(马大伟)
德国电视一台资深导演、原北京电视台特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外教。曾多次来华为中国学生带来欧洲媒体学相关领域专题讲座。
新闻报道
德国电视一台资深导演、原北京电视台特聘专家、中国传媒大学特聘外教。曾多次来华为中国学生带来欧洲媒体学相关领域专题讲座。
新闻报道
英语一直在经历着各种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当属词汇的新旧更迭。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新词大量涌现,不断丰富着当代英语词汇,同时也为词汇研究提供了新素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推广,也在很大程度提高了词汇研究以及词典编纂的效率。本文以多部记载当代英语词汇的词典为出发点,探讨语言数据如何促进和推动当代英语词汇研究,并论述如何结合现代技术展开研究。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亚洲辞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辞书学会常务理事、双语辞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辞书学会副会长、上海外文学会副会长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副主编,Lexikos和Lexicography编委。参加了二十多部双语词典的编纂、修订、翻译、审订等工作。已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著有专著四部和教材一部。
新闻报道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
Carl Lejuez博士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学者和作家。他的研究领域和兴趣广泛,涵盖成瘾、人格、病理学和情绪障碍,以及抑郁症的行为激活治疗。Lejuez博士的著作包括《剑桥人格障碍手册》、《成瘾:社会心理学视角》和《癌症患者克服抑郁与焦虑指南》。他也是具有影响力的期刊《人格障碍:理论、研究与治疗》的创始编辑之一。Lejuez博士是抑郁症治疗方法“简短行为激活治疗”(BATD)的主要作者,并创办了Behavior Works LLC。这一疗法在美国及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根据谷歌学术统计,过去五年间,他的研究被引用超过15,000次。
新闻报道
会议主题: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意义
当前全球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我们正从乌卡时代(VUCA:波动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向巴尼时代(BANI:脆弱性Brittleness、焦虑感Anxiety、非线性Nonlinearity、不可知性Incomprehensible)转变。在这一关键转型时期,逆全球化与全球化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以复杂多变的方式重塑全球每一个角落,这既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我们深信,在探索超越西方传统范式、实现文明间平等对话的新路径中,跨文化交际研究将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我国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每年,我们都会邀请国内外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们,齐聚上外,共同分享和探讨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时代前沿议题。本年度盛会定于2024年11月1日,在我校虹口校区举行。本次会议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时代价值与创新意义”为主题,届时将汇聚来自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语言学及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学者,他们将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深入剖析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共同探讨当今跨文化研究学科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期望通过此次高层次的学术对话,能为跨文化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与策略建议。
此次研讨会包括主旨报告和圆桌论坛两个环节。会议相关信息如下:
主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
承办: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协办: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Interactions Research (JICIR)
会议地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会议中心第二报告厅 / MBA案例教室(大连西路550号)
会议时间:
2024年11月1日(星期五)
08:30-12:00 主旨报告
13:30-17:30 圆桌论坛
主旨报告专家:
1. 彭凯平
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
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
2. 姬德强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副院长
3. 金立贤 & Martin Cortazzi
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应用语言学讲座教授
英国华威大学应用语言学客座教授
4. Michael Harris Bond
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前会长
香港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
5. Steve J. Kulich(顾力行)
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前主席
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6. Darla K. Deardorff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能力委员会主席
圆桌论坛:
主题一:艺术话语视角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形态
主题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传播的可能性与学理性
主题三: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报名方式:
请于2024年10月25日前扫描页面中的二维码填写参会报名表。由于场地限制,主办方将根据报名先后顺序,邀请前30名报名者参加会议。报名参会人员的住宿和餐饮自理。
新闻报道
经济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党委书记、院务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应用经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兼任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和专长:全球金融竞争与产业变迁。 主要专著/译著有:《美元的逻辑》《全球经济体系》《求解不确定:中国与世界经济发 展的逻辑》等;主持重大/一般课题、智库课题 20 余项;在国内权威期刊、核心期刊、SSCI 一区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金融时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环球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900 余篇。 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领上海外国语大学金融硕士项目获得 2018 年全国评估第一名; 专长于经济金融领域重要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构筑中国 “经济高边疆”,首次提出培育和锻造中国“金融资本力”。长期担任中央部委、权威智库和上海市决策咨询专家,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长期特约嘉宾。
新闻报道
留日博士,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外志远青年学者,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1项。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中日文学关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多家媒体报道。
新闻报道
Wiley Online Library(WOL)是在线学术资源平台,涵盖多学科,收录丰富。讲座以高效利用WOL资源为出发点,介绍论文发表流程及商科论文写作要点技巧,以语言学为例介绍文献检索技巧,助力学习科研。
Wiley中国产品与解决方案顾问
新闻报道
国家拥有绝对主权,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推行其语言政策,而国际组织缺乏强制力,必须依赖会员国的自愿合作来执行其决议。为此,国际组织必须利用话语资源为其语言政策进行辩护,表明其政策符合国际法、国际道德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以增强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吸引更多资源支持和成员认同;在全球化时代,国际媒体、非政府组织、学术界等都在监督国际组织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如果国际组织不能对其语言政策的合法性进行有效论证,就会遭受舆论批评,影响其国际形象和公信力,为此,国际组织需要精心营造特定话语,解释政策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公正性,以应对全球舆论监督。研究发现,国际组织会通过诉诸传统与历史惯例(基于文本互文性)、诉诸法律与制度框架(符合国际法和组织内部制度,且程序合法)、诉诸理性(符合专家观点、国际共识、经济理性)、诉诸道德正义(具有利他性、中立性、透明度;具有参与式治理和问责机制)等措施来证明其语言政策的合理性、正当性。同时,国际组织常常通过自我合法化机制(通过创建自我参照的语言)来创建内部合法性。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语言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学术集刊《中国语言战略》执行主编,丛书“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城市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江苏省修辞学会理事、南京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编委,《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编委及审稿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点课题)、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国家语委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教育部语合中心项目(重点课题),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
新闻报道
著名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将翻译分为三大类,即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与前两类翻译不同,符际翻译缺乏来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常见的同构现象。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够发现,把画家符号转换为艺术批评所使用的语言符号始终离不开由像似符号导向指示符号这一普遍的两步解码过程。简而言之,绘画是一种特殊的人类交流形式,它非常依赖于再现体与客体之间的像似性。然而,捕捉像似性只是解读视觉文本之深层意义的第一步。要达到终极目标,我们还需要通过指示性或像似性思维,在绘画作品与它们产生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做出有效连接。相对于像似性对应,指示性关联更具任意性,特别不容易重构。
丁尔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特聘教授。曾担任加拿大《符号学书评》(Semiotic Review of Books)杂志编委和副主编(1997-200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2000-2004)以及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学术成果包括《超越本体》《符号与意义》《现代悲剧》(译著)以及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Parallels, 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the Sign,近期论文包括《中国苦戏与西方悲剧》《从两善对峙到善恶斗争——黑格尔悲剧冲突论述评》《苦海无边,“退让”是岸——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悲剧心理学>的成就与启示》《全球语境下的王国维悲剧理论》《加缪的微弱乌托邦冲动》《信仰骑士——克尔凯郭尔论悲剧》和《历史与社会视野下的悲剧——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
新闻报道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报名方式: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
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