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该系列讲座一年举办30场。2023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每个主题需要参加至少4场,总数不低于12场,方可达到“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学分的考核要求。
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
博士,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院长助理,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外交官。主要研究领域为南亚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国际问题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选择战争》、《“一带一路”与南亚地缘政治》两部,译著多部,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撰写的内参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性批示,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全方位的中印战略互信”。
新闻报道
孙国亮,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现从事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民族文学研究》《当代文坛》《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专业期刊发表CSSCI来源核心期刊论文25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文化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等课题,已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多项。在慕尼黑大学、柏林文学研究会、海德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学习和访学。
新闻报道
不同时期读到的好书,总会在回顾过往时,成为与私人记忆联结的一道独特风景。在2023年读过的书里,哪一本对你的触动最大,给你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新学期的第一次读书会活动,邀请大家来聊聊自己的2023年度之书,为它写一张卡片,分享阅读旅程中那些心灵共鸣的时刻。
现场还有2023各大读书榜单部分馆藏书籍,欢迎来聊来借!
新闻报道
现任香港专业海商及国际贸易业务顾问,海事、商事全职仲裁员,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专家委员会成员、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名誉主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仲裁委员会委员与上海国际仲裁学院主席。曾任亚太仲裁组织主席,法国巴黎国际商会国际仲裁庭香港代表,丹麦哥本哈根波罗的国际海事协会文件委员会副主席。
新闻报道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3月份已经确定的学术讲座有:
3月7日
【题目】中华文化在外语教材中的融入与呈现:课题导向、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Chinese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 Development
【主讲】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3月14日
【题目】英国社会语言学五十年---从特鲁吉尔到柯斯威尔
Fifty Years of British Sociolinguistics---From Peter Trudgill to Paul Kerswill
【主讲】李素琼(湘潭大学)
【主持】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3月21日
【题目】中国现代化的语言治理效应
The Language Governance Effec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主讲】王春辉(首都师范大学)
【主持】朱晔(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3月28日
【题目】后人文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议题
Posthumanist linguistics: theoretical bases and key issues
【主讲】王佳宇(华中师范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新闻报道
讲座将梳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尤其是变异社会语言学(Variationist Sociolinguistics, 或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简称LVC)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讨论LVC在英国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以特鲁吉尔(Peter Trudgill)和柯斯威尔(Paul Kerswill)为代表的LVC研究一直是英国社会语言学主流。英国社会语言学家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在研究实践中发现拉波夫(William Labov)范式对英国的一些言语社区并不适合。讲座以LVC经典研究为案例,彰显以特鲁吉尔和柯斯威尔为代表的学者从扎根于言语社区的实证调查研究案例中概况出深刻的理论见解,创立符合英国国情、以方言接触引发各种演变,尤其是城市移民语言演变及新方言变体形成为特色的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传承创新研究精神。最后,讲座将指出LVC在21世纪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对我国LVC 研究创新途径提出一点思考。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李素琼,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访问学者(合作导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首席语言学家Shana Poplack 教授),英国约克大学语言与语言科学系访问学者(合作导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Paul Kerswill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变异与变化、语言接触。主讲《社会语言学》、《城市方言--数据搜集与分析》、《语言研究方法》等硕士研究生课程,以及《英语学术写作》、《高级英语》等本科生课程。主持完成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人口流动与柯因内化语言问题研究》,编号:18BYY069)1项,主持完成研究国家留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共10项。
新闻报道
讲座立足“以文铸魂”“以文立心”“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提出《中华文化在外语教材中的融入与呈现》项目申请人及其研究团队应树立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创新导向的课题意识,以中华文化为轴心,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以“培根铸魂”为导航,以“育人育才”为目标,明确外语教材融入和呈现中华文化的必要性,探讨中华文化在外语教材中有效融入与呈现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国家事权。《中华文化在外语教材中的融入与呈现》课题研究者站位要高,方向要明,目标要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讲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项目申报和课题研究进行指导:项目提出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主要创新点和特色;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形式。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学科教育联盟“英语学科首席专家”,上海市教材审查和评价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境外教材审查评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国际教育考试与境外教材评价服务中心主任。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三次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国家级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奖等、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外语教育与课程建设、国家外语政策与规划、口译理论与教学等研究、外语教材研究与编写,主编“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
新闻报道
‘Growing old in an adopted land’ is a 5-year research program centred on three interconnected themes. Theme 1 ‘Redefining ageing well in the context of migration’ explores the meanings migrants associate with ageing well and the sociocultural factors that enable or hinder migrants to live according to valued goals. Theme 2 ‘The challenges of transnational ageing’ focuses on issues related to transnational belonging, loss, and the meaning of place, particularly ageing in place, when home means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Theme 3 ‘Growing old together’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culturally mixed couples navigate ageing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intercultural marriages create unique pathways to ageing well and socio-cultural integration across the lifespan. I will present findings from a series of focus groups, life course history interviews and surveys conducted with adult migrants living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of ageing as a migrant in a foreign country.
Dr Ágnes Szabó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Health and a Rutherford Discovery Fellow in the School of Health at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 New Zealand. Her project, ‘Growing old in an adopted land’, focuses on the ageing experiences of migrant communities in Aotearoa. In her work, she integrates life course approaches and acculturation theory with critical gerontology and is interested in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and wellbeing.
新闻报道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外语写作方式,同时也激发和推动了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转型升级。为了促进人工智能对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赋能,推动我国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第14届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将于2024年10月25至2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会议包括:主旨报告、团队展示、分组发言等多种形式。真诚欢迎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交流和展示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成果。
会议主题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二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会议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 二语写作理论创新
● 二语写作方法变革
● 二语写作技术手段
● 二语写作课程资源
● 二语写作教材编写
● 二语写作能力发展
● 二语写作评价素养
● 二语写作教师发展
● 二语写作师生情绪
● 二语写作超语实践
主旨发言 (拟邀请)
按姓氏首字母先后为序
丁言仁(南京大学,中国)
Ken Hyland (东英吉利大学,英国)
YouJin Kim(佐治亚州立大学,美国)
Icy Lee(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
梁茂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王俊菊(山东大学,中国)
Rosemary Wette (奥克兰大学,新西兰)
Lawrence Jun Zhang(奥克兰大学,新西兰)
邹申(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
摘要提交
本次会议发言分为个人发言与团队发言。
投稿截止时间为2024年6月30日。
投稿入选通知将于2024年7月30日发出完毕。
个人发言
500字中文或英文完整摘要及50字中文或英文简版摘要;
发送邮箱:0224101488@shisu.edu.cn
团队发言
700字中文或英文完整摘要及100字中文或英文简版摘要,展示时间40分钟(暂定);
发送邮箱: liuq@shisu.edu.cn
摘要要求
摘要以Word格式排版,文件名为“姓名_标题”;会议工作语言为英语和汉语;发言语言与摘要语言一致;同一位作者不以第一作者身份多次投稿;摘要需注明发言人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电子邮箱、职称和研究方向。
会议信息
会议日期
2024年10月25-27日
会议地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
(上海松江区文翔路1550号)
联系方式
邮箱: liuq@shisu.edu.cn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