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露璐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新闻报道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新闻报道
毕玉芳,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写意曼陀罗艺术疗法创始人、国际曼陀罗评估研究执行师(MARI®)、上海市心理学会艺术心理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表达艺术治疗学组副组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润心工作室负责人、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上海市心理学会资深心理督导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注册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就职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从事心理咨询17余年,累计个体咨询8000余次,主持多项研究项目,在SSCI和《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绘画心理辅导》,研究领域:艺术心理疗愈、女性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服务企事业单位上百家。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各一项,出版专著《宋元之际士人阶层分化与诗学思想研究》、《宋元诗学论稿》,论文20余篇。
新闻报道
本讲座结合讲者自身的心路历程、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从交叉学科的视角探讨语言与法律的互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一)法律语言学的定义之鉴衡;(二)法律语言学的历史与演变;(三)法律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范式;(三)法庭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四)法庭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五)法律与语言展望。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法、网络治理与数字法治、制度性话语、符号学、法律话语与翻译等。近年来,已在SSCI、A&HCI及Legal Journal Index等国际权威期刊中发表论文100余篇,并与Routledge、De Gruyter、Spring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浙江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等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合作出版专著、编著、译著40余部。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网信办重大委托课题在内的项目20余项,获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采用的智库成果30余项。
主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等;中国通信学会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法律合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行为法学会法律语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产业安全协会副会长,世界法律口译与翻译协会(World Association of Legal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主席,法律与语言多文化协会(Multicultural Association of Law and Language)副会长兼秘书长,语言法律国际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Linguistic Law)副会长。编辑职务主要包括: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Law and Governance (筹办)主编、Social Semiotics (SSCIAHCI)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Discourse(ESCI/Scopus检索)主编,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emiotics of Law(ESCI/Scopus检索)、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iotics and Visual Rhetorics、Language and Law副主编,Pragmatics and Society (SSCI/AHCI)、Semiotica (SSCI/AHCI)编委等。
新闻报道
外语是文化融通、文明互鉴的媒介和桥梁,培养具备坚定的中华文化信念、出色的跨文化能力和宽阔的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当代高等外语教育教学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报告旨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提高提高学生的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如何让中国读懂世界,也让世界读懂中国?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案例分析,探讨国家传播策略应用对外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动机的影响。有效的策略不仅能够增强学习者对外语文化的认知,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以及叙事能力。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外语教学中跨文华舒适能力的培养,通过更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教师培训,来提升外语教学的效果。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潘海英,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兼任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公共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外语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与教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曾获吉林省教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等多项课题(课程),在Applied Linguistics,SAGE Open,《中国外语》、《外语教学》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新闻报道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专家咨询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市场监管学会副会长。获得首批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青年法学家、上海市育才奖;担任多个司法、行政机关的咨询专家。已出版《手机终端所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商业秘密保护的合理边界研究》等专著、译著二十多部,已发表知识产权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商业秘密保护之合理边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公共利益规则研究》等三十多个课题。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讲座概要:国家急需的区域国别人才应该是聚焦特定区域和国家、基于问题导向、 具备知识高度、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的高层次特殊战略人才,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 一专双能,政治定力、多语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突出。
参与方式: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上海市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111”计划新亚欧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上合组织与跨欧亚一体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市晨光学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先后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取得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7年2月供职于外交部欧亚司及中国驻俄罗斯使馆。
研究方向:(跨)欧亚一体化;欧亚地区大国关系与小国外交;欧亚国际组织;中国周边外交。
新闻报道
介绍普京访华结果,阐述大变局下的中俄关系,回顾中俄关系历史及大国相处之道的形成。
1955年生,197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外语系,199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曾长期在中央编译局从事经典著作翻译和国际问题研究;1999-2004年,2009-2012年任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获得过中国新闻奖;2012-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任职,曾任副所长、所长。出版专著《俄国政党史》及各类学术、政论作品200余篇。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中俄友协副会长等职。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