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地理认知与国家认同

主讲人 刘立辉
主持人 程心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9日(周二)10:05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9日(周二)11:35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320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16、17世纪,随着地理探险的推进,以及宗教改革带来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欧洲人的地理认知发生了变化,全球性、民族性成为这个时期地理认知的出发点,英国文学以审美书写的方式对这种地理认知进行了回应,其地理叙事不仅演绎了从神圣地理到世俗地理的转化,更蕴含了英格兰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格兰崛起为欧洲强国、地理大探险等时代信息,具有鲜明的家国情怀特征。

人物简介

刘立辉

博士,西南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生教学部主任,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内访问学者导师。2005-2006年作为中美富布莱特项目研究学者赴美进行学术研究,2015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进行学术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文学与认知等。出版有《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等专著,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学术成果获得过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认知诗学分会常务理事。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城市景观与文学

Cityspace and Literature

主讲人 Péter HAJDU
主持人 乔国强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9日(周二)19: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9日(周二)21:00
地点 其他-腾讯会议:588-362-712
主办方 犹太研究所
承办方 犹太研究所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The lecture discusses two main topics. First the problem of how ideological messages are  encoded in a cityscape and how literature can articulate them. This will be shown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wo temples of ancient Athens and the literary and archeological witnesses that refused to see important objects on the Acropolis. Ideology is inscribed in the cityscape, but it also needs interpretation as some examples from the ancient Rome will suggest. After a short reference to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of cities and some literary genres that are said to be strongly connected with urban experience, the lecture turns to the second main topic, namely that of how literature may influence a cityscape. This will analyzed through the example of Budapest. Street names and public monuments frequently celebrate the memory of national literature (rarely world literature). The cityscape seems to be designed to celebrate national history, and first of all the success of the nation building project. This public and centrally suggested image seems to contradict the locals' ideas about themselves, which is rather highlighting issues of cool resistance. The reconstruction of Kossuth square in Budapest will be a main example for both.

人物简介

Péter HAJDU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国际期刊《Neohelicon》主编。他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埃洛夫·洛兰德大学(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学习文学、希腊语和拉丁语,并撰写了有关晚期罗马史诗的论文。曾在匈牙利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担任学术顾问,现为他同时也是四个国际文学研究期刊(Proudy, Czech Republic; Frontiers of Narrative Studies, Germany; Recherche Litteraire/Literary Research, Belgium, Primerjalna književnost, Slovenia)的顾问委员。曾在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波兰,中国大陆和日本的多所大学任教。出版6部著作,发表论文130多篇。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青年职业与成年初显期研究

Emerging Adult and Career Construction in a Post-Covid China

主讲人 邓一恒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18: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19:30
地点 松江校区-5号楼314室
主办方 跨文化研究中心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In this qualitative study, we explore how emerging adulthood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 in individuals’ career situations during their initial 6-8 months of post-graduation. The study delves into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nts' career choices. It compares attitudes toward work, including phenomena like "lying flat" and "involution," among those who persist at work and those who do not.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20 participants aged 21 to 28. Of the participants, 10 individuals resigned (quit group) from their initial jobs and 10 persevered (no-quit group). Narrative analysis of interview transcripts reveal a desire for stability among those who persevered and a significant parental influence on emerging adults' job decisions. Despite various perceptions of "lying flat," most participants reported a desire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involution and “lying flat”.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ithin the context of post-COVID-19 and economic downturn, Arnett’s emerging adulthood theory, especially, the prediction of EAs’ features needs to be re-examined. A closer look at the participants’ narratives uncovers the EAs’ struggles and answers concerns emerging adults’ perceptions,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in their career.

 

在这项定性研究中,我们探究了在研究参与者毕业之后6-8个月内个体职业状况中成年初显期特征是如何展现的。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影响参与者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对坚持工作和不坚持工作的人对工作的态度进行比较,包括“躺平”和“内卷”等现象。我们对20名年龄在21岁至28岁之间的参与者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其中,10人辞职离开了他们的第一份工作(退出组),10人坚持了下来(未退出组)。访谈转录的叙事分析揭示了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对稳定的渴望以及父母对初显期成年人职业決策的显著影响。尽管对“躺平”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参与者报告了希望在内卷和“躺平”之间保持平衡的愿望。研究结果表明,在疫情后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对于Arnett的成年初显期理论,特别是成年初显期特征的预测需要重新审视。对参与者叙事的进一步探究揭示了初显期成年人面临职业的挣扎,回答了初显期成年人在职业方面的感知、态度和表现。

人物简介

邓一恒

Yiheng Deng is Professor at Intercultural Institute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in December, 2018, and did research and audited classes as Visiting Scholar at Seidman Business School of 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from 2015 to 2016. She taught classes such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C research design and analysis, writing English research paper, argument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discourse analysis. She has published in a number of SSCI journals, such as Journal of Asia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 book chapter published by Routledge, and a book published by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She has received national grants from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Chinese Education Ministry. She has been invited to be on the “People in the Know Program” of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twice and has been a reviewer for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s.

邓一恒,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12月从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于2015-2016年在大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的希德曼商学院(Seidman Business School)访学一年。她主要教授跨文化交际、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研究设计及分析、学术论文写作、论辩学及批判性思维等课程。研究方向有跨文化交际、商务沟通、冲突管理以及话语分析。她在一些知名国际期刊上发表数篇文章,比如《亚洲商务与管理期刊》、《管理传播季刊》、《国际冲突管理期刊》、《中国传播期刊》等,以及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论文,及两本专著。她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她曾两次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People in the Know节目的采访。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共同富裕视域下的生态正义问题研究

讲次 第 32 讲
主讲人 曹得宝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19: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20:30
地点 腾讯会议:
主办方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曹得宝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希腊语言的永恒存在

The Timeless Presence of Greek Language

主讲人 埃琳娜·埃弗拉米多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5日(周五)13: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5日(周五)15:00
地点 松江校区-行政楼-123
主办方 世界艺术史研究所,卓越学院
承办方 卓越学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讲座涉及对古希腊语、现代希腊语的历史进行回顾及介绍。对希腊语历史的溯源,也是对希腊社会、政治、理念和文化历史的追溯。此外,通过希腊语的历史可以研究欧洲的语言演变,因为希腊字母是西方书写系统的基石。此外,希腊字母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语言学目的,成为科学和哲学中强有力的符号。它们是了解西方经典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而这些经典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础。希腊语言经久不衰的遗产跨越了国家、大陆、学科和世纪,体现了一种历经数百年变迁的文化韧性。

 

A throwback to the history of the Greek language is also a throwback to the Greek social,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history. Moreover,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Greek language it is studied the linguistic evolution in Europe since the Greek alphabet is the cornerstone of Western writing systems. Besides, its letters have transcended their original linguistic purpose and become powerful symbols i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They are an indispensable key to understand the Western classics that shaped the foundation of Western thought. The enduring legacy of the Greek language spans countries, continents, disciplines, and centuries and embodies the resilience of a culture that has weathered centuries of change.

人物简介

埃琳娜·埃弗拉米多

希腊爱奥尼亚大学哲学副教授,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文化遗产教席、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研究员、智利安德烈斯贝洛大学拉丁美洲-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她曾担任希腊驻华大使馆教育和文化参赞,目前是国际儒学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她以希腊文、英文、西班牙文和中文发表了多篇关于希腊和中国哲学、历史和文化的论文,包括“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视角分析。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达·芬奇,1473年与约1481年的素描:羽毛笔尖上的自然与历史

Leonardo 1473, 1481 circa, La natura e la storia in punta di penna

讲次 第 3 讲
主讲人 玛琪雅·费埃蒂(Marzia Faietti)
主持人 朱青生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6日(周六)14: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6日(周六)16:00
地点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
主办方 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承办方 世界艺术史研究所
语言 意大利语 Italiano
内容提要

演讲中,Marzia Faietti教授将以达·芬奇在1473年绘制的《河岸风景素描》(Paesaggio)和约1481年绘制的《贤士来朝》(Adorazione dei Magi)为对象,通过将达·芬奇的作品与同时期的其他素描作品、主要是安德烈·曼塔尼亚的素描进行对比,讨论两人用羽毛笔排线的方法及风格差异,剖析达·芬奇在作品中将历史与自然置于宇宙视角的观点,细致分析达·芬奇在用羽毛笔绘制素描时所使用的,前所未有的独特排线方式——他以一种绝对创新和独到的方式探讨了主题、技法和笔痕之间的关系,从而用羽毛笔探索出了两种分别用于描绘自然和描绘历史的图形语言。

本次讲座与即将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相呼应,探讨达·芬奇的艺术与科学融合观念。

人物简介

玛琪雅·费埃蒂(Marzia Faietti)

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现任教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教授绘画和版画艺术史。她曾担任乌菲兹美术馆的艺术史总监、Gabinetto dei Disegni e delle Stampe前负责人,与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盖蒂美术馆等著名艺术机构保持合作。她也是Print Quarterly、Nouvelles de l’estampe和Rivista d’Arte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反宗教改革时代的费拉拉绘画;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艾米利亚、罗马涅和博洛尼亚的绘画艺术和素描;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意大利中部的素描和绘画;安德烈·曼塔尼亚(Andrea Mantegna)和帕尔米贾尼诺(Parmigianino)绘画语言和古典文化;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色情版画及其与古物的关系;拉斐尔的绘画以及他作品中的“诗如画”(UT pictura poesis)的关系。此外,Marzia Faietti与艺术史研究机构弗洛伦茨-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Kunsthistorisches Institut in Florenz—Max-Planck-Institut)合作构思了LINEA项目,更具体地面向笔痕及其各种含义(包括理论含义)在不同学科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红十字国际国际委员会的全球卫生外交和前沿谈判

ICRC Global Health Diplomacy and Frontline Negotiations

主讲人 Luca Falqui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4日(周四)13: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4日(周四)14:30
地点 松江校区-4教338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Luca Falqui

卢意鹏(Luca Falqui)于1984年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取得医学学位,专攻妇产科和内科。1992年取得临床肿瘤学博士。2000年获得人道主义援助硕士学位,目前是人道主义行动网络大学 (NOHA) 的导师。2015年取得由世界医学协会颁发的监狱医学证书。有15年在意大利和法国从事内科、产科、外科、肿瘤科的临床工作经验。自 1996 年以来,卢意鹏医生一直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的组织中从事医疗卫生计划的实施、设计和应急管理及其发展。2004年,他加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此后曾负责非洲、阿富汗、伊拉克和东南亚的医疗卫生项目,并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合作。他目前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中国、朝鲜半岛和蒙古区域的医疗卫生项目负责人。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面向未来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 挑战与应对

讲次 第 70 讲
主讲人 张绍杰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3日(周三)18:3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3日(周三)20:30
地点 腾讯会议:956-894-678
主办方 档案馆、校史馆、世界语言博物馆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面向未来,外语专业面临双重挑战:AI时代的挑战和社会的挑战。AI时代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方式都提出了挑战;当今社会的挑战表现在外语专业面临招生下滑、就业困难、专业被撤销的困境。因此,外语专业应顺势应变,实现人才培养转型—转向培养国际研究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外语专业应摒弃培养工具性技能型的人才培养观,客观认识人工智能的“不为”,践行人文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跨学科人文性研究型人才,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外语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实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塑。

关键词:AI时代;外语时代;人才培养转型;人才培养重塑

人物简介

张绍杰

东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英语专业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主持完成教育部文人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5项,在国内外CSSCI和SSCI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多篇,曾获宝钢教育奖、中国图书奖、吉林省省管专家称号。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大数据与特大城市管理

讲次 第 八 讲
主讲人 王明政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18:3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20日(周三)20:0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J203教室
主办方 信息技术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为提升我校研究生数据科学素养,锻炼数据科学思维,培养用数据科学方法解决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中心将于本学期开展数据科学系列讲座。讲座将邀请数据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公司高管、资深技术总监等为我校师生全方位展示数据科学的魅力。

人物简介

王明政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第二分中心主任,博士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从克里奥尔语到克里奥尔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区域性视角

From Creoles to Creolization: A Regional Perspetiv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讲次 第 178 讲
主讲人 周敏
主持人 朱晔
开始时间 2023年12月14日(周四)19:00
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14日(周四)20:30
地点 B站直播间:ID:22327813(语言与未来)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以混杂性为特征的语言形态,克里奥尔语的特征对理解当代文化政治状况构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性视角,这主要体现在由克里奥尔语发展而来的的克里奥尔化概念上。加勒比地区克里奥尔化的起源可以说是殖民化、奴隶制和移民等相互竞争且相互联系的过程。以加勒比地区的克里奥尔化为中心,本讲座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探讨克里奥尔化在对抗传统上的历史不连续性及地理和政治的分裂上的文化启迪,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支撑。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周敏

周敏,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勒比文学史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学术兼职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佐良外国文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研究论丛》(CSSCI)副主编,Island Studies Journal (SSCI)副主编,Neohelicon (A&HCI) 等国际杂志编委,浙江省外文学会会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英语言文化比较专业委员会会长,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外国文艺理论分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世界文学与文艺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英美文学,加勒比文学,文化理论等。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浙江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在Telos、Neohelicon、《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多部。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