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未来讲坛10月活动一览

Lecture Series of China Center for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Studies, SISU

讲次 第 169-171 讲
开始时间 2023年10月12日(周四)19:00
结束时间 2023年10月26日(周四)20:30
地点 B站直播间:ID:22327813(语言与未来)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语言与未来讲坛”10月份已经确定的学术讲座有:

 

10月12日

【题目】历史上的细节很迷人——中国外语教材史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其重要启示

The Main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History of FLT Materials (English) in China and Their Important Implications 

【主讲】陈坚林(上海外国语大学)

【主持】余华(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10月19日

【题目】中亚国家语言政策目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Language Policy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主讲】张宏莉(兰州大学)

【主持】赵蓉晖(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10月26日

【题目】超文化的多模态中国话语

Transcultural Multimodal Chinese Discourse

【主讲】冯德正(香港理工大学)

【主持】朱晔(上海外国语大学)

【时间】10月26日 (周四) 19:00~20:30

【讲座语言】中文

获取更多与本讲座相关的详细信息,敬请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公众号“语言与未来”(ID: SISU_CCLPPS)的微信推送。

人物简介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德国与中国的浪漫主义(1)

主讲人 顾彬
开始时间 2023年10月08日(周日)15:30
结束时间 2023年10月08日(周日)17:30
地点 虹口校区-会议中心-MBA案例室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顾彬

Prof. Dr. Wolfgang Kubin(顾彬),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特聘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终身教授,汉学家、翻译家、作家。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欧洲思想史。出版学术著作50余本,编辑著作50余本,译著100余本,诗集20本,散文集5本,小说4本,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此外,编辑两种德文杂志,获德意志语言和文学学科学院颁发的“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中国政府友谊奖、中国国家外教年度人物奖、会林文化奖等奖项。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地区研究——创造一门学科、塑造一种方法论

Area Studies: Creating a Discipline, and Shaping a Methodology

讲次 第 第118讲 讲
主讲人 Tim Niblock
主持人 丁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
开始时间 2023年10月05日(周四)10:00
结束时间 2023年10月05日(周四)11:30
地点 虹口校区-6号楼-704会议室
主办方 中东研究所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Tim Niblock

尼布洛克教授曾历任欧洲中东研究协会副会长、英国中东研究协会副会长以及英国区域研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尼布洛克教授还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阿拉伯和伊斯兰研究所的创始主任,该所是欧洲最大的中东研究机构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科研能力 | 问题意识与学术规范——文学论文写作方法谈

主讲人 王弋璇
开始时间 2023年10月12日(周四)15:00
结束时间 2023年10月12日(周四)16: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44室
腾讯会议:315-427-960
密码:230231
主办方 教师发展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讲座就目前青年学者普遍关注的学术论文写作及学术规范的问题展开讨论,从刊物编者进行审稿编辑及学者从事科研论文写作的双角度入手,采用实例展示的方式层层推进、换位思考,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开题与选题、研究方法、问题性的确定、论文标题的写作以及MLA写作规范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同时简介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库的使用方法,突出文学研究中问题意识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希望能对论文写作与发表带来切实有效的帮助。

人物简介

王弋璇

王弋璇,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2022年获聘“上外志远卓越学者”,哈佛大学英语系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2016-2017),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 “浦江人才计划” 学者。担任上海外国语大学CSSCI来源集刊《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助理,兼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外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理事,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方向的研究。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及其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研究”(结项,良好);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持2项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并获市政府发展中心采纳,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及校级科研项目多项;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2009-2010年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小说的空间性与身体美学》(人民出版社,2018年);合作出版专著4部,译著5部。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改革发展论坛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6日(周二)09:30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6日(周二)18:30
地点 上海市
主办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历史记忆与文学的重大主题

主讲人 虞建华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8日(周四)16:30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8日(周四)18: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365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历史重述,也即对历史记忆的重新阐释与叙述,历来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因为小说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叙事。尤其是美国历史上一些争议事件与法案,屡屡被作家们用作素材进行想象性再现,凸显官方历史叙事缺失或淡化的部分,意在打破线性叙事,引向对历史的再认识。通过历史小说与历史事件的互文比照,我们可以揭示小说家历史书写中政治介入的意图,凸显艺术虚构在反思历史中的批判功能。许多优秀历史小说家担当起了重新记忆、重新书写历史的责任,对被洗白和修正的官方历史进行再修正。他们的作品因此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政治意义。

人物简介

虞建华

虞建华,男,浙江镇海人,1950出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197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1991年获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评为教授,1996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曾/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英语二系主任,文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英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分会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常务理事,《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名誉主编,《外国语》《译林》《英语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杂志编委。出版著作包括《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外教社,1989)、《新西兰文学史》(外教社2004,教育部优秀学术专著奖,增补修订版2015)、《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外教社,2004)、《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杰克·伦敦研究》(外教社,2009)、《英语短篇小说教程》(高教社,2010年,教育部精品教材)、《美国文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文思与品鉴》(商务印书馆,2000)、《文史互观》(高教社,2022)等。译著包括《五号屠场》等8部;在《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荣誉包括国务院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7)、“上海市名师”(2006)、中国外语教学杰出贡献奖(2012)、全国优秀教师(2014)、“资深翻译家”(2023)等。曾获得中英友好奖学金(1987)、美国洛克菲洛基金会人文学科研究基金(1997)和美国富布赖特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2002)。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绘画与悲剧观念

主讲人 丁尔苏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6日(周二)10:05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6日(周二)11:35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320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对大多数人来说,绘画总是与美好联在一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赏心悦目的人物或景色,有时还会称赞它们“美丽如画”。事实是,历史上有不少绘画作品不仅不能给观众带来感官愉悦,反而令人毛骨悚然。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Matthias Grünewald)的《耶稣受难》图即为一例。画中的耶稣满身扎刺,鲜血流淌,两臂被钉在十字架上,其面部表情极度痛苦。画家为什么会通过色彩和线条来展现类似的人间苦难呢?英国当代学者伊迪丝·霍尔(Edith Hal)说得好,悲剧“所表达的是关于苦难的追问”,表达苦难的绘画作品也不例外。我们可以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悲画”来了解埋藏在它们背后那些不同的悲剧观念。

人物简介

丁尔苏

丁尔苏,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特聘教授。
曾担任加拿大《符号学书评》(Semiotic Review of Books)杂志编委和副主编(1997-2000)、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2000-2004)以及香港岭南大学英文系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论,学术成果包括《超越本体》《符号与意义》《现代悲剧》(译著)以及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Parallels, Interactions, and Illuminations: Travers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of the Sign,近期论文包括《中国苦戏与西方悲剧》《从两善对峙到善恶斗争——黑格尔悲剧冲突论述评》《苦海无边,“退让”是岸——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悲剧心理学>的成就与启示》《全球语境下的王国维悲剧理论》《加缪的微弱乌托邦冲动》《信仰骑士——克尔凯郭尔论悲剧》和《历史与社会视野下的悲剧——雷蒙·威廉斯的悲剧观》。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科技冷战”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

讲次 第 5 讲
主讲人 赵明昊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5日(周一)18:00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5日(周一)19: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7教学楼-7121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西厅
虹口校区-1号楼-808/810
主办方 研究生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上外“跨、通、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系列讲座由研究生院主办,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设有“科学与学术研究方法”“区域国别研究”“科技前沿与未来发展”三大主题。该系列讲座旨在提高我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彰显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内涵,与科技前沿和未来发展同频共振,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助力研究生把握主动,赢得未来

该系列讲座一年举办30场。2023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修业年限内每个主题需要参加至少4场,总数不低于12场,方可达到“学术活动与专业实践”学分的考核要求。

扫描海报二维码参与

人物简介

赵明昊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行到水穷处:德语当代文学的媒介自反与跨界试探

讲次 第 38 讲
主讲人 李双志
主持人 谢建文/陈壮鹰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5日(周一)19:00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5日(周一)20: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3教学楼-341室
主办方 德语系
承办方 德语系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在浩远的历史长河中,文学之兴起与流变,在在交缠于一时一处媒介的竞斗纷争。当命运齿轮转入二十一世纪,新兴媒介波澜迭起,所谓后人类之视域已非古典浪漫字符墨迹可圈囿。唯文学精神不死,文学创作颇有突围重生之意。本讲座即以Herta Müller之图文诗,W.G. Sebald之伪摄影术,Sasa Stanisic之超链接文本为例,一探当代德语文学媒介自反与跨界创作之曲径幽怀,与学界同仁共讨文学之时代跃迁与美学涅槃种种旨趣。

人物简介

李双志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博导。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柏林自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哥廷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教于南京大学。获2013年DAAD格林兄弟青年学者奖,2014年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2015年“文学之路”青年学者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德语专著一部,中文专著两部,译著十余部。研究兴趣是德语现当代文学,德国现代美学思潮和中德文学关系。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美国的青年流行文化、Z世代和网络空间

Youth Pop Culture, Gen Z, & Online Spaces in the US

讲次 第 十一 讲
主讲人 Cole Henry Highhouse
开始时间 2023年09月22日(周五)14:00
结束时间 2023年09月22日(周五)15: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237-238
主办方 对外合作交流处
承办方 新闻传播学院,团委 / 学生联合会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This presentation aims to introduce several topics covering how the youth, particularly Generation Z, interacts with and utilizes online spaces from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Constant changes to the online media landscape require us to constantly re-evaluate our approach to viewing these subjects. From changing attention spans and attitudes to altering how each generation consumes news and media, a static view of the internet will never suffice while new platforms and technologies are being introduced.  

Online spaces allow us to interact in ways not possible in the past. With each generation, the technological divide grows, leaving behind those that choose not to keep up. Younger people in America are able to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and consume content in an increasingly borderless way. One way we see this change is through the rise in popularity of non-English language music, film, and television. Approaches to these topics can take on both a positive or negative lens, possibly as a testament to their ever-changing nature and our inability to know the potential long term impact. Information abundance and overload have become more frequently discussed and communit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niche as internet access expands globally and people discover spaces to further or strengthen their perspectives,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人物简介

Cole Henry Highhouse

Cole Highhouse is an instructor in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e graduated from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with a bachelor’s in Entertainment Business and Marketing. After graduation Cole spent the remainder of the year working various jobs in live event production and logistics while moving to Los Angeles to pursue an internship in music publicity. Following the start of the pandemic he returned to Ohio and decided to further his education, graduating with a master’s i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al media, popular culture and soft power, popular music, and online communities.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