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作为一项发端自19世纪的体育项目一直被视为美国社会的“国民消遣”(National Pastime)。其象征意义超越运动本身,而上升为一种全民的文化符号。马克·吐温、刘易斯、海明威、菲利普·罗斯、史蒂芬金等一大批美国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人物都在曾用自己的文字挖掘过棒球所承载的文化象征意义,又或是将这种运动与浪漫主义叙述嫁接于一处,进而构建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另类传统”。本讲座试图通过对此“传统”的分析,为理解美国文学史、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沙青青
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棒垒球协会副会长。长期关注中日近现代史与体育文化史。主要研究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史林》等;专著有《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昭和风,平成雨:当代日本的过去与现代》。译有傅高义的《日本还是第一吗?》《使日十年:1932~1942 年美国驻 日大使约瑟夫•C.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等。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