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孔院之声系列讲座: 美国外语教学理念以及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品牌 孔院之声
主讲人 邵菁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08日(周三)18: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08日(周三)19:30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506教室
主办方 孔子学院工作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介绍美国外语教学中的核心教学观念,并结合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分享将美国外语教学理念应用于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人物简介

邵菁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孔子学院公派教师沙龙: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

品牌 孔院之声
主讲人 左菲菲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08日(周三)12: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08日(周三)13:00
地点 虹口校区-逸夫会堂-教工之家
主办方 孔子学院工作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介绍担任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公派教师期间的工作情况,分享工作感悟。

人物简介

左菲菲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原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孔子学院公派教师。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地缘政治学

主讲人 任孟山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4日(周二)19: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4日(周二)20:30
地点 腾讯会议(260 739 985)
主办方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地缘政治学。

人物简介

任孟山

任孟山,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讲座题目: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地缘政治学。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什么是区域国别研究

讲次 第 5 讲
主讲人 杨成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3: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4:3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
主办方 教务处,外语学科院长系主任联席会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国别与区域研究是针对特定国家或者区域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进行的全面深入研究,本质上是世界性大国专有的天然的全方位交叉学科,是多学科、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领域。国别与区域研究在欧美国家已超百年历史,我国经历四波发展浪潮,现正蓬勃发展。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旨在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培养足以解决在地性、地域性、超国界性乃至全球性的现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等问题的卓越人才。

人物简介

杨成

杨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别与区域研究交叉学科负责人,新亚欧区域国别研究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上合组织与跨欧亚一体化中心主任,上海市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曾任上海市晨光学者、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副主编,现为四种国外学术刊物的国际编委。已发表中、英、俄、法、德、日等文字的论文 60 余篇。2008 年至今其成果先后六次获省部级奖励。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党史学习求深入,理想信念志不移

主讲人 饶芸燕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07日(周二)12: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07日(周二)13:00
地点 4338-4338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饶芸燕

博士,副教授,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纪委副书记,现任该校法学院党委书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职前教师教学实习中的专业学习与身份建构:多元视角与方法

主讲人 祝刚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4日(周二)18:3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4日(周二)20:30
地点 腾讯会议:594-740-714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教学实习是职前教师进行专业学习,构建专业身份的重要实践环节。职前教师在教学实习中的专业学习与身份建构与其情绪劳动、专业脆弱性、教学困境反思与身份隐喻叙述有关。本次讲座在系统综合主讲人近几年国际发表的基础上,从微观政治理论、转变性学习、第三空间理论、对话自我理论和隐喻等理论视角出发,展示如何运用多元角度与研究方法来深入探究职前教师在教学实习情境下的专业学习机制与动态身份建构过程。本次讲座还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与西班牙职前教师在教学实习过程中的专业实践样态以及质性研究的数据收集、编码分析与写作技巧。

人物简介

祝刚

美国名校德州A&M大学哲学博士(教育学)。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大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专业身份与学习、教学实习、美国教育公平改革、全球教育治理、英语教师教育、叙述探究与元分析等。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资助和校级课题。目前,在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Urban Education、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等国际知名SSCI期刊上发表16篇论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知名CSSCI期刊上发表(含录用)10篇论文;参编6部英文学术著作。在《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5篇理论文章,其中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现担任《上海教育》专栏作者并发表10余篇文章。在国内外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30余次。目前担任Urban Education(SSCI一区)、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SSCI二区)、Multicultural Education Review(SSCI扩展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Research等国际期刊的常任编委,曾担任SSCI期刊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的助理主编。担任30余本国际知名SSCI期刊和主要国际会议论文(AERA、ISATT等)的评审专家。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汉语二语学习者句重音产出的教学实验研究

讲次 第 16 讲
主讲人 高思畅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5:30
地点 虹口校区-2号楼-501室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句重音具有表达具体目的和感情色彩的作用,句重音掌握不好,会影响汉语学习者的口语交际,难以正确表达目的和情感。本次讲座将汇报两个针对汉语学习者口语句重音产出的教学训练实验。研究一通过使用两种第二语言语音教学中常见的训练方式——模仿朗读和影子跟读,以意义焦点句和对比焦点句两种类型的句子作为实验材料,对20名综合国籍中高水平汉语学习者进行语音教学实验。通过对被试所产出句子的重读词的相对时长和平均音高的变化量以及句重音产出的正确率作为指标,分析被试在这两种训练方式下句重音产出的提升情况。研究结果发现,模仿朗读和影子跟读两种训练方式均对汉语学习者的句重音有训练效应,被试的句重音产出得到明显改善。第一,两种训练方式对重读词的相对时长方面有较好的改善;第二,两种训练方式对于重读词的平均音高的变化量没有训练效果,说明汉语学习者对于句重音中的音高方面的感知较为薄弱;第三,模仿训练的方式对句重音产出的正确率有较大提升,并且保持着较好的延时训练效应。综上所述,模仿朗读和影子跟读这两种训练方式均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改善汉语句重音的产出,模仿朗读的效果更优。

研究二考察句重音的可视化训练的有效性问题,以18 名韩国汉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 48 句同文异焦句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句重音的可视化语音图,考察可视化训练是否能够提高汉语学习者口语韵律句重音的感知和产出能力。同时,针对句首、句中和句末句重音之间的多重比较,探讨可视化训练对句重音位置的训练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可视化训练对句重音的感知与产出提高效果更明显,可视化训练组在感知任务中的平均提高个数为4.44,在产出任务中的平均提升个数为4.22,高于听觉训练在两个任务中的提升个数;(2)从句重音位置上来说,在可视化训练和听觉训练组,学习者句重音的句末感知和产出均无显著变化,即句末重音是一个难点;(3)但是,与句首和句末相比,句重音的句中感知受可视化训练效果影响显著,也就是说,可视化训练对句中句重音的感知的提升效果明显。

人物简介

高思畅

<p>讲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对外汉语专业,硕士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语言教育专业,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并在上外完成语言测试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br/></p><p>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汉语二语习得、语言测试,发表论文包括《句法结构和句子长度对汉语学习者口语韵律组块的影响》(《世界汉语教学》,2020)、《句法成分长度对汉语学习者韵律组块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等,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汉语学习者口语韵律能力的评估”和上海市哲社项目“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者口语韵律发展研究”。</p>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主语填充效应研究

讲次 第 15 讲
主讲人 严菡波
开始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3:3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0日(周五)15:30
地点 虹口校区-2号楼-501室
主办方 中文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主语填充效应为切入点,对不同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如何处理英语句法进行了研究。通过自定速度阅读实验探索了三个问题,一是汉语母语者能否在实时阅读英语句子的过程中对句法结构进行预测,即主语语缺,二是在关键区域加入插入语对二语者的句法预测会有何影响,三是不同英语水平的汉语母语者在阅读时句子处理的机制是否相同。结果显示,汉语母语者能够在实时阅读英语句子时,预测主语语缺,同时,这一能力不受英语水平高低的影响。此外,加入插入语后汉语母语者不再预测英语句子的主语语缺,这说明二语者预测句法结构的能力不需要靠增加处理时间来激发,而且由于二语者处理句子效率的限制,也不需要增加句子的处理难度。

人物简介

严菡波

讲师,硕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上海大学,硕士毕业于上海大学及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并在上外完成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为实验音系学、心理语言学及二语语音习得。专著《上海及无锡方言连读变调之变异性研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并获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罗常培语言学奖”三等奖。在Laboratory Phonology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Language and SpeechSCI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原创研究论文多篇。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什么是语言智能

讲次 第 3 讲
主讲人 胡开宝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13:0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14:3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
主办方 教务处,外语学科院长系主任联席会
承办方 东方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本讲座在介绍语言智能的界定和范畴基础之上,分析了语言智能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研究领域,并结合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学科的案例分析探讨了面对语言智能,我们该做什么。

人物简介

胡开宝

胡开宝,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库研究院院长,兼任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国翻译》《中国外语》《山东外语教学》和《当代外语研究》等学术期刊的编委以及Routledge“应用语言学研究前沿”(Fronti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系列丛书、Springer“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系列丛书(Corpora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语料库翻译学文库”主编。在SSCI、A&HCI和CSSCI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在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Palgrave Macmillan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9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目1项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什么是跨文化

讲次 第 2 讲
主讲人 张红玲,Steve J. Kulich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19日(周五)13:0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19日(周五)14:3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一楼报告厅
主办方 教务处,外语学科院长系主任联席会
承办方 德语系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跨文化是当下的一个热词,对于什么是跨文化,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本讲座从两位主讲人跨文化身份认同出发,阐释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论述跨文化学习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内容,介绍跨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和学习资源。

人物简介

张红玲

上外英语语言文学博士、教授

上外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

曾赴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

Steve J. Kulich

PhD from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 Founder and Director of the SISU Intercultural Institute, Fellow, board member and President-elect of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tercultural Research (IAIR), honorary board member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FIC), and two-time recipient (Silver and Gold) of the Magnolia Award from the Shanghai Municipal Government. As a pioneer of both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in China, he focuses on researching changes in Chinese values and identity, personal and disciplinary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language+culture competence i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