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翔
原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
新闻报道
原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师
新闻报道
1.丝绸之路上的敦煌;
2.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价值;
3.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数字化;
4.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
5.文化遗产数字化重构;
线上讲座,腾讯会议ID:425 255 316
现任敦煌研究院敦煌学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美国图书馆协会会员(CAL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ICMOS);中国社会情报学会数字人文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敦煌学及敦煌学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相关研究。先后在《敦煌研究》、《图书情报工作》、《数字图书馆论坛》、《中国社科学报》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合著)。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3项,承担国家文物局课题2项,参与和承担国家社科重大基金子课题2项,承担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课题2项等。是“数字敦煌”项目主要承担者,目前主要承担“敦煌学信息资源库平台”建设和“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
新闻报道
如何培养教师貌似是一个简单问题,但事实上其背后是无数复杂、矛盾、不断变化的答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领域内提出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模型、框架,或用于解读教师学习和发展现象,或用于指导相关实践和政策决策与规划。本报告从历时批判视角对这些理论模型或框架进行回顾和分析,讨论转向的内在逻辑和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本土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和实践面临的问题、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和路径。
线上讲座,腾讯会议ID:644 379 000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重点关注教师认知与发展、课堂话语分析和二语写作。2019年入选第四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新闻报道
于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会长、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秘书长。曾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荣誉。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法律史、英美法、比较法。出版《司法治国——英国法庭的政治史》(专著)《语词的创造——霍布斯论语言、心智与政治》(译著)等作品。
新闻报道
在过去十五年期间,口译测评研究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次讲座将阐述口译测评的内容、历史、目的及场景,聚焦口译评分方法,回顾近期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尝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讲座将重点描述三种口译评分的范式,即人工评分,人机协作评分及机器评分,并详细介绍前期研究的成果。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研究重点旨在分析大规模、高风险口笔译测试环境中人工评分的途径、方式、过程和结果特征,评价人机协作测评的效能,以及探索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机器评分。近五年来,在翻译学、语言测试、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和教育测量领域发表40余篇文章,包括25篇SSCI、A&HCI研究论文,见刊于Interpreting, Language Testing,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和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等期刊。
新闻报道
本讲座运用若干高中新版教材文本的实例,对比和分析相关语篇类型和语篇知识,以落实新课标提倡的语篇类型教学新理念。
本讲座同步开启腾讯会议线上参与渠道(ID:419 337 595,开启等候室,请实名进入)。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外语教学法理论与实践、教师测评素养和教师行动研究。现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一至第四届常务理事(2009年至今);中国英语阅读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基础教育外语测评研究基金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广东省第一、二、三届高中英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委组长,担任广东省级中小学英语名教师工作室的理论导师;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和教研课题数十个;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和出版专著十余部如《中学英语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外语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实际操作指南》、《中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测评与教学》等。
新闻报道
主持人 高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主讲人 石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川,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澳门科技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上海电影博物馆执行学术总监。出版《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五辑-电影卷》(上、下)、《谢晋电影选集》(1-6卷)、《流年未肯付东流:吴贻弓》等电影史著13部;发表影评400余篇;策划剧情片《到阜阳六百里》获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配角奖(2011);联合制作纪录片《我的诗篇》(联合制片)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金爵奖(2015);近来从事电影文化遗产保护和修复工作,从海外巡回失传已久的经典《风雨之夜》,主持4K修复《舞台姐妹》、《芙蓉镇》等多部电影。
新闻报道
走出中世纪的欧洲大国竞争
丁一凡,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教育部国别与地区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
新闻报道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与经济
丁一凡, 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教育部国别与地区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
新闻报道
龚柏华,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自贸区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研究院国际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WTO法研究会自贸区法治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法学会国际法研究会会长,商务部推荐WTO争端解决专家组指示名单上中国专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世界贸易组织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自贸区法治、国际商事合同和法律谈判等。出版有《新近中美经贸法律纠纷评析》《WTO二十周年:争端解决与中国》《国际金融法新论》《美中经贸纠纷案例评析》等作品。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