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Herzfeld: “语境意义研究”专题系列讲座

主讲人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12日(周五)20:00
结束时间 2021年12月17日(周五)22:00
地点 ZOOM会议室-Meeting ID: 96015889101 Password: 332259
主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承办方 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12nd, Nov., 2021 20:00-22:00

“Anthropology and Semiotics: The Study of Signs and Meaning in Context -- An Introduction”

This is a broad introdu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Semiotics. Among the topics to be covered are the Peircean triad of icon, index, and symbol, and a discussion of their relevance for analyzing convers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e will also address the role of these concepts in understanding how context affects meaning.

19th, Nov., 2021 20:00-22:00

“Language, Gesture,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Social Space”

This lecture will be about how we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gestures and how gestur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physical space are inter-related. We will als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esture and sign language, and discover why “body language” is a misleading term.

3rd, Dec., 2021 20:00-22:00

“Iconicity: Meaning through Resemblance”

Here we will turn to the intriguing question of why we think some things, people, etc., resemble each other while others do not. Resemblance does not exist purely in nature; it is governed by cultural rules. Exploring the semiotic concept of iconicity will help us understand how that works, and how resemblance is often confused with meaningfulness.

10th, Dec., 2021 20:00-22:00

“The Interpretation of Symbols”

We now turn to a classic anthropological question: how do we determine what symbols mean in a given society, and how do we validate such interpretations? What other kind of knowledge are necessary for such an operation? What happens when symbols move, or fail to move, the emotions?

17th, Dec., 2021 20:00-22:00

“Rationality and Realism: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Life”

In this final lecture, we explore the limits of 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how social life works. We will examine the possible meanings of (social) “realism” and will lay out som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ethnographic data.

人物简介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

迈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是希腊、意大利、泰国等区域与国别研究的代表人物;在人类学史、社会诗学、历史政治学、语言人类学、批判遗产学等领域颇具造诣,出版区域国别研究的人类学著作12部,其中3部获美国优秀学术著作奖

赫兹菲尔德教授擅长用人类学民族志方法从事欧洲、东南亚研究,所涉国家与区域研究对当地政府、民众产生了较大影响,媒体大量报道他的学术踪迹,以及他对当地生活、文化与政治的敏锐观察;其“文化亲密性理论”推进了学界对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机构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

出于对研究对象的尊重,赫兹菲尔德教授每去一个新的国家,都以谦卑的姿态进入,学习当地语言;因此他熟练掌握了英语、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泰语,能运用这五种语言自如交流、做学术报告、发表文章,他还具备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读写能力和基本的中文听说能力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悦读荟:Translation and Paratexts

讲次 第 3 讲
主讲人 庄驰原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4:45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6:15
地点 西索寓言书店二楼
主办方 党委宣传部,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庄驰原

庄驰原,英语学院讲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翻译史、法律翻译。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优秀教学奖一等奖。主讲课程《中外翻译史》《应用文翻译》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智能技术和语言学习国际研讨会暨“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

主讲人 武法提,陈向东,徐锦芬,Dragan Gasevic,Demetrios G. Sampson等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7日(周六)08:3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8日(周日)17:10
地点 腾讯会议(ID请见内容摘要)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承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研究的迅猛发展,技术增强的语言学习和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形态下,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外语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次大会将邀请教育技术、语言教学、测试评估、教师发展等领域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聚焦技术赋能语言学习的发展趋势、核心技术及其有效性,智慧教育的应用场景与实施路径,人工智能与学习分析的深度融合,技术时代背景下学习评估与教学范式的改变,以及后疫情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数据素养,从不同研究视角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赋能语言学习,更好推动外语教育的深入发展。

本次会议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1. 线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
2. 线上:腾讯会议(11月27日ID:463 840 170,11月28日ID:475 283 794,开启等候室,请实名进入)

人物简介

武法提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智能学习系统实验室主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互联网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陈向东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新型学习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法、新媒体阅读、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徐锦芬

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委员会常务理事、写作教学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多家SSCI及CSSCI外语类核心期刊编委及外审专家。研究方向为外语教育、二语习得、教师发展。主持3项国家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和主编教材30多部。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湖北省优秀教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我最喜爱的魅力导师”、“华中卓越学者”等荣誉称号。在2009年学科高被引作者中,位列全国外语学科第4位;分别于 2017和2020年入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语言学学科排名12)。

Dragan Gasevic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教授,信息技术学院学习分析中心主任,学习分析研究协会创始人,2015年至2017年担任协会会长,2019年和2020年在The Australian’s Research Magazine中,被评为全国教育技术领域的领导者,在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担任过多项荣誉职务。

Demetrios G. Sampson

希腊比雷埃夫斯大学教授,学习技术和数字学习领域的教学和研究专家,发表文章350多篇,专著20余本,10次获得国际学习技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在100多个国际/国家级会议上担任主旨/特邀发言人,担任70个研究和创新项目的负责人、研究者、顾问。

陈伊慈

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从事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早期学习与教育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儿童心理学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现任儿童心理学界顶级刊物之一《儿童发展》咨询主编。

金慧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学科点带头人,全球教育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Gavin T. L. Brown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教育和社会工作学院定量数据分析和研究部门主任,瑞典于默奥大学教育科学方向副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方向荣誉教授。

洪化清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研究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荣誉理事,北京大学教发中心国际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光前医学院电子学习中心主任。

叶晓阳

布朗大学安纳伯格研究所,密歇根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低收入学生群体教育机会、选择和成功率提升策略、基于大数据的行为干预等,国家教育学院/Spencer论文奖学金、AEFP新学者奖、Rackham奖学金的获得者。

蒋联江

香港大学博士、教育学院助理教授,澳门大学博士后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数字多模态编辑、双/多语者的数字素养、技术支持的二语写作与反馈,TESOL中的翻转课堂与教学。

A.Y.M. Atiquil Islam

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教育创新技术期刊主编,国际智能技术与学习期刊副主编,SAGE Open (SSCI)文章编辑。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库切《耻》中的暴力叙事与平庸之恶

主讲人 胡笑然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19:0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21:00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在库切1996年出版的小说《耻》中,三名黑人对两名白人的施暴成为了小说中最受争议的情节。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小说前半部分更为模糊的一次暴力事件:身为大学教授的男主人公对女学生的性侵。小说在勾勒这两次种族暴力与性暴力的交织时,以高度自反性的文本特质探讨了由再现暴力引发的种种问题和悖论。小说叙事究竟该如何再现暴力?这种再现的边界在哪里?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小说又如何能对真实的社会暴力发起有效批判? 本文借用汉娜·阿伦特的经典概念“恶的平庸性”,从叙事策略、伦理困境和政治内涵等几个层面对《耻》中的暴力叙事进行解读,并进一步揭示唯有自省和共情才能通向更久远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人物简介

胡笑然

胡笑然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世界文学和后殖民研究。主要学术发表见Textual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Commonwealth Literature, 《国外文学》等。译有《破局者:改变世界的五位女作家》(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聊斋志异》中的幽冥世界与两性书写

讲次 第 8 讲
主讲人 张煜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0:05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1:35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270教室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日语 日本語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张煜

张煜,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外国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博导,中国古代文学硕导,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二级学术骨干、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北宋文人与佛教、近代诗学的研究,并担任本院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中国古代文论》、松江校区本科生公选课《佛教与中国文化》(校主干课程、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比较文学博士生《海外汉学》等的教学。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人文阅读之换个角度看世界

讲次 第 153 讲
主讲人 王光林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6:3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3日(周二)18: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5教学楼-5218教室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1. 人为何阅读?

2. “狐狸”与“刺猬”之辩:思维的单一与多元

3. 阅读中的感觉与概念之争

4. 感觉和概念对世界观的影响

5. 文学与国际视野:(再谈《大战略:文学、治国方略和世界秩序》)

人物简介

王光林

王光林,教授,博士,曾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外语学院院长,国际交流学院院长,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等。跨国出版集团 Anthem Press 澳大利亚文学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编委。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 2015-2018)。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副会长等。著有Translation in Diasporic Literatures (Palgrave Macmillan 2019),Being and becoming: on cultural identities of diasporic Chinese writers in America and Australia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06)等,曾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澳大利亚政府颁发的特别翻译奖,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颁发的Honorary Fellowship等。翻译出版了《瓦尔登湖》、《上海舞》等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Multilingu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讲次 第 1 讲
主讲人 Martina Dethlefs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30日(周二)17:0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30日(周二)18:30
地点 ZOOM (ID: 85079332210 / 329262)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委员会口译总司、笔译总司
承办方 党委宣传部,高级翻译学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In this lecture, Martina Dethlefs will present the principle of multilingu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specificities. Moreover, she will explain how a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n 24 languages works in practice and will give you a glimpse into her personal experiences as an interpreter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 English-Chines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services will be provided for this lecture by GIIT students. 本次讲座由高级翻译学院提供中英同声传译。

人物简介

Martina Dethlefs

Martina Dethlefs has been a conference interpreter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ince 2012, working from English, French, Spanish and Italian into German. Moreover, she is also activ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Directorate General for Interpretation. In this function, s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EU-contribution to the Exhibition on Multilingualism in the European Union currently displayed at the SISU Museum of World Languages.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外语教育与全球胜任力培养

主讲人 张雪梅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08:15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09:45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321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全球胜任力概念溯源,对比不同的全球胜任力理论框架,借鉴国内外一流学校的做法,结合外语教育,探讨全球胜任力培养之径。
本次讲座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系列讲座”之一。

人物简介

张雪梅

教授,英语语言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第二语言习得协会副会长;《第二语言学习研究》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语言政策与规划。2012年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院访问学者;2019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远东学院访问学者。2011年获得教育部科技司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张雪梅教授曾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其中包括2018年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汉语声誉规划战略研究与文化自信”、2019年国家汉办委托项目“国际语言文化推广机构比较研究”、孔子学院总部项目“孔子学院汉外双解词典”等;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CSSCI核心期刊论文“国外课堂互动中教师支架研究评述(1984-2017)”(《外语界》)、“英语外向型学习词典中抽象名词释义的局部语法研究——以《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外壳名词语料为例”(《外语电化教学》)等;参编学术论文集4部;主编及参编多部英语教材和学术专著。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悦读荟:《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

讲次 第 2 讲
主讲人 郭小雨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18日(周四)18:3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18日(周四)20:00
地点 西索寓言书店二楼
主办方 党委宣传部,英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郭小雨

郭小雨,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于博士学习期间在英国、美国进行访学。研究领域为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开设本科通识核心课程《政治哲学导论》,研究生课程《欧洲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in a Cultural Context

讲次 第 79 讲
主讲人 Michael STEPPAT
开始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15:30
结束时间 2021年11月26日(周五)17:00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To understand the place that literature has in our soci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we should ask: what range of meanings does “literature” have for us? This will begin to show that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literature are not something abstract and remote, they actually concern our everyday experience and how we make sense of our social lives. Hence we also need to think about what “culture” means for us, with attention to cultural values ̶ and that includes how we can approach the study of culture. This will gi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ere we can locate the place of literature, and it will enable us to ask: how does literature affect our cultural practices? On this foundation, we will introduce some main ideas of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post-humanism, because all of these are vital for our own socio-cultural life ̶ and for the way literature can “make sense” to us. Students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join in a discussion of these critical questions!

人物简介

Michael STEPPAT

Michael STEPPAT is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Bayreuth (Germany), and an international faculty member at SISU in Shanghai (School of English Studies). He has published several books on Interculturality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volumes on American studies (Discourses of Exception, Exclusion, Exchange) and on Cross-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Honor Cultures and Face Cultures. Michael Steppat was formerly a Professor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and he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John Kluge Center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