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座将从越南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入手,解析和透视当代越南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诸多特点,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越南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该讲座为《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系列之一。
冯超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教授。开设有《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越南法律》《中越关系史》等课程。研究兴趣:中越关系、越南史及东南亚文化。已出版、参编各类词典、编译著数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环球时报》《新民周刊》等新闻媒体发表时政评论10余篇。
新闻报道
本讲座将从越南教育制度的历史演进入手,解析和透视当代越南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诸多特点,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越南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该讲座为《国别教育比较研究》系列之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教授。开设有《东南亚历史与文化》《越南法律》《中越关系史》等课程。研究兴趣:中越关系、越南史及东南亚文化。已出版、参编各类词典、编译著数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在《环球时报》《新民周刊》等新闻媒体发表时政评论10余篇。
新闻报道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 sample of 116 languages from the Mainland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 area. Its first objective is to examine four distinct synchronic patterns of areal polysemy, created by the semantic domains of copular, locative, existential and possessive verbs and the constructions they form. As a consequence, its second objective is to model the diachronic change underlying four language types identified on this basis from the data.
We argue that there are thre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ways which motivate the four synchronic patterns: Type III languages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 grammaticalization chain: (Postural verb) > (Dwell) > Locative > Existential > Possessive, while the other two types, Type II and Type IV, show an opposing pathway: (Grasp) > Possessive > Existential. Type I and Type II languages additionally reveal a recurrent polysemy between Locative and Copular verbs.
On this basis, an implicational universal is adduced to the effect that no diachronic adjacency exists between locative and possessive constructions. Crucially, the intervening stage of an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provides the necessary bridging context for possessive reanalysis in this first pathway, while possessive verbs are formally distinct from locatives in the second, bearing no diachronic relationship to them.
The findings on the patterns of polysemy sharing reinforce the notion of a clear typological split between Tibeto-Burman languages on the one hand, and Sinitic, Kra-Dai, Hmong-Mien, and Austroasiatic on the other.
吕珊珊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语言类型学 汉藏语系语言。
新闻报道
吴旭阳,法学博士,博士后。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任厦门市法学会大数据与智能研究会会长、《法律认知、数据与智能通讯》(电子期刊)联合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实验、法律数据与智能、证据法学、思想史、法哲学等。曾在《学术月刊》《自然辩证法通讯》《厦门大学学报》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多篇,主持《司法公正之行为实验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多项。
新闻报道
语言演变涉及内外两类要素,前者提供语言演变的内在动力,后者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角度限定了语言演变的宏观走向。已有的语言演变研究往往对两类要素分而治之,主要是因为没有引入能够整合两类要素的理论框架。本研究探讨如何借助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有效推荐两类要素并重的语言演变研究。该理论体系对语境和语类的探索,有利于揭示外部要素和语言演变的关系。体系中的三大元功能和语法隐喻等理论为审视语言演变内部要素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更好说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空间,本研究聚焦两类构式的演变过程,分析内外两类要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语言学博士,曾任教于南洋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聘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研究主要集中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领域。担任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委员会及国家考评局顾问,国际学术期刊Researching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主编。2018年起任教指委英语分指委委员。
新闻报道
双重叙事进程,是指在很多虚构的叙事作品中,除情节发展这一显性进程之外还存在某种隐性进程。该理论的提出,突破了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研究者对情节发展的关注,以及当代学者对叙事进程的探讨,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关注作品情节发展,拓展至挖掘与之并行的隐性进程,开创了叙事学研究的新局面,同时也对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批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次汇报聚焦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名篇Two Gallants,在研究其双重叙事进程尤其是隐性进程的基础之上,分析中文译本在故事开篇的街景、科利的外貌描写、竖琴艺人的街头演奏、莱尼汉进小吃店的细节、小说的标题等文中一些关键处的翻译问题。本研究是在双重叙事进程视域下的翻译批评尝试,希望这一跨学科的研究路径能够带给译者和研究者新的发现与启示。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
研究方向: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
新闻报道
资政类报告具有明显的问题导向,“选题时效性不够”、“内容质量欠缺”和“对策缺乏全局性”是资政报告撰写中存在的一般问题。需要提高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高质量完成报告撰写。从“领导人重要讲话”、“政府战略规划”、“政府中心工作”、“公众关注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熟悉领域”等方面进行资政报告课题申报和撰写。
韦进深,法学博士,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曾发表过《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与外交战略研究》等专著以及数篇期刊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俄罗斯中亚问题。
新闻报道
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是加强哈萨克斯坦国家认同、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价值观,讲座关注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的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从哈萨克斯坦爱国主义的提出的动因、内容、及教育实践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和面临的挑战展开讨论。
韦进深,法学博士,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曾发表过《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哈萨克斯坦国家发展与外交战略研究》等专著以及数篇期刊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俄罗斯中亚问题。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汉语口语语体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造成表达中会有很多灵活多变的句法表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口语表达中出现的所有口语语法现象都有资格或者都有必要进入到口语语法大纲中。因此,我们在研制《对外汉语教学口语语法大纲》时对其中的“口语语法项目”进行了限定和筛选。本沙龙主要汇报《对外汉语教学口语语法大纲》研制的总体思路(包括口语语法大纲整体框架结构、口语语法大纲中语法项目的析取路径、该大纲遵循的几条基本原则等)以及大纲在研制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等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流学院副教授,中国语言文化教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主持上海市哲社项目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和教学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等的研究。
新闻报道
《对外汉语教学书面语语法大纲》系齐沪扬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中的子项目“对外汉语教学分语体教学大纲研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大纲以教学应用和学习需求为导向,其正文部分既是大纲,也可以视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书面语语法项目简明学习手册。该大纲在编写宗旨、语法项目范围、语法项目析出及其等级划分依据和参考文献、语法项目的排序、语法项目的析出方式等方面都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流学院副教授,中文教研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法理论与应用、汉语国际教育。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研制和教学参考语法书系(多卷本)”等的研究。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语法专著《汉语句法语义标记词羡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荣获教育部颁发的“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