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 from the Earth: Myths of Autochthony in Ancient Greece

主讲人 Maria Fragoulaki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7日(周二)18: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7日(周二)20:00
地点 腾讯会议 ID:840 798 593
主办方 英语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Autochthony is a term which derives from two Greek words, and designates indigenousness and the idea that a community has always lived in the same place, thus they are not immigrants. In ancient Greece this idea was constructed around narratives involving mythical heroes and groups of people being sprung from the soil. The claim of being indigenous to the land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ancient narratives of national pride and racial supremacy, and, like all myth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is adjustable to different contexts and mindsets. In ancient Greek culture almost every Greek and non-Greek community could have a claim to autochthony, although those of a more panhellenic relevance stand out in our sources; prominent among these is the case of the ancient Athenians. In my talk, I will concentrate on ancient Athenian claims of autochthony and relevant myths, as described in textual and visual sources of the archaic and classical periods of Greek history (6th / 5th centuries BCE). I will also be explo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laim for the ancient Athenians at critical moments of their history, and its use in order to boost morale, create a sense of distinguished ethnic identity and justify claims of political dominance and expansion.

人物简介

Maria Fragoulaki

Dr Maria Fragoulaki is a lecturer in ancient Greek history in Cardiff University, Wales, UK. She specialises in Thucydides, an Athenian historian of the fifth century BC, known also for his influence on all history-writing until our day, modern political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She also researches, teaches and writes on other Greek historians, such as Herodotus, Greek myth,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and modern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o classic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ttps://www.cardiff.ac.uk/people/view/73018--maria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在商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主讲人 孙见山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20日(周五)19: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20日(周五)20:30
地点 其他-腾讯会议ID:582908965
主办方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承办方 信息管理与决策科学系,人工智能数据工程中心,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科研与师资发展办公室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大数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发现隐匿于商务大数据中的有用知识,是实现大数据大价值的核心所在,是实现大数据在商务管理决策应用的基础。在数字化生活背景下,传统的管理正在变成数据驱动的管理,传统的决策正在变成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因其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和文本处理等方面的性能优势,为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路径。本报告将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法在商务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消费者行为建模(标签预测、人格预测、信任预测、异常检测等)和个性化推荐方面(茧房效应和公平性问题)介绍最新研究成果。

人物简介

孙见山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6月获得香港城市大学信息系统专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双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从事商务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电子商务与个性化推荐和社交网络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合肥市软科学课题项目以及合肥工业大学优秀青年A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作为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重点研发项目。在Tourism Management、IEEE TKDE、DSS、JASIST、IPM、IJPE、《管理世界》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SSCI期刊论文30余篇。目前,担任系统科学国际年会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HICSS)分会主席,网络空间数据科学国际会议 IEEE Data Science in Cyberspace (IEEE DSC) 分会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编审会成员,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nternet Research、IEEE ACCESS 和 Information Discovery and Delivery等国际学术期刊客座主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单语学习词典的双语化

品牌 孔院之声
主讲人 于海江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9日(周四)19: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9日(周四)20:30
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 ID:622 558 315)
主办方 孔子学院工作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介绍单语学习词典产生的背景和理论基础,阐述单语学习词典双语化的理论依据、现实需要和操作方法。

人物简介

于海江

博士,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和词典编纂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曾承担上海市"十五"重点图书项目《英汉大词典(修订版)》,任执行主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体验”与“表现” -- 从《演员自我修养》的翻译谈起

讲次 第 19 讲
主讲人 叶红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6: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606
主办方 新闻传播学院
承办方 新闻传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讲人:叶红 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

主持人:高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讲座内容概要:
(1)认识作家与作品
(2)在“体验”中感受作者的文字
(3)在“表现”中架设作家与读者的桥梁

人物简介

叶红

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为本科生主讲过的课程有俄语精读,俄语泛读、外贸俄语、俄罗斯文学作品选读、俄罗斯文学史、独联体各国概况以及俄罗斯文化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讲授“俄罗斯文化史”,为博士研究生讲授“经典作家研究”课程。撰写了专著《蒲宁创作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参与编写了“新世纪高等学校俄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俄语综合教程》第三、第四册的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参编《俄罗斯文学辞典》;在各类期刊和书籍上发表多篇论文,如《蒲宁与现代主义》(《俄罗斯文艺》)、《蒲宁在中国》(《俄罗斯文艺》)、《蒲宁艺术思维中隐喻弱化的特征研究》(《中国俄语教学》《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судьба Бунинав Китае》(《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等等。曾获2007—2008年度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荣获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学科研二等奖;荣获2012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成果资助出版奖(教育奖励基金海富通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中国成员高校优秀课程共享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7日(周二)08: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27日(周五)16:00
主办方 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亚太办公室
承办方 高级翻译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中国成员高校优秀课程共享”项目由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亚太办公室策划,通过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分享各自优秀课程提升学生口笔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综合能力。
首轮共享的五门课程“中英文件翻译”、“口译方法论”、“政治概念翻译”、“模拟会议口译”、“会议管理”将在腾讯会议直播,由于参会人数限制,建议组织学生集体参会。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电影理论批评的认知与视野

讲次 第 18 讲
主讲人 李建强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3: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4: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1245
主办方 新闻传播学院
承办方 新闻传播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主讲人:李建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高凯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电影理论批评具有各种类型和样式,不同的批评具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了解和掌握电影批评的一般规范,有其必要。但批评的传受行为,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选择机制支配着批评的视野与传播过程。所以从主体角度看,自身若干元素(非常规认知)尤其值得观照。本讲座将从重视第一感觉,善于坚守主见,注重抓好角度,着力开拓新意,努力挖好深井,极力彰显个性等留六个方面与听众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人物简介

李建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微电影研究会会长,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监事长,上海市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电影理论批评、影视文化研究,先后在《求是》《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电影新作》《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等报刊发表理论批评文章180余篇;出版《中国电影批评》《电影批评三论》《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发展研究》《我国微电影的发展与研究》《电影艺术鉴赏》《动画电影艺术鉴赏》等14本著作。

曾先后获中国高等教育首届改革与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中国电影节全国电影征文比赛一等奖,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全国影评征文一等奖,中国军事题材全国电影评论一等奖,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担任各种电影评论和国际、国内微电影大赛评委。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第二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峰会议

主讲人 陈晓光,许钧,王克非,刘建军,叶兴国等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4日(周六)0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4日(周六)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203;B站直播间:22528655(https://live.bilibili.com/22528655)
主办方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承办方 语料库研究院,《中国外语》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近年来,语言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探讨语言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应用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推进外语教育的智能化和科学化,《中国外语》编辑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将于2020年11月14日在上海联合举办“语言智能与外语教育——第二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峰会议”。

人物简介

陈晓光

陈晓光,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长期从事教育新闻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出版导向,在所分管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编译、策划、主编了大量的论著,参写、发表了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的文章,组织策划了系列重要选题和会议、展览等活动。

许钧

许钧,现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并担任META、BABEL、《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等国内外10余种学术刊物的编委。已发表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近300篇,著作11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余部,其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诉讼笔录》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翻译学概论》等作品多次获国家与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王克非

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教育部名刊)主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方向和翻译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专家。曾三十余次应邀赴国外境外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和讲学,受聘为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台湾辅仁大学客座教授及国内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翻译学。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要著述有《中日近代对西方政治哲学思想的摄取》、《翻译文化史论》、《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等,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10多篇。

刘建军

刘建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方向涉及西方文学史论、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英美文学、欧洲基督教文化等方面。主持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5项;发表学术专著、教材40余部,论文200余篇。1995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人文社会科学外国文学专业“跨世纪人才”;2004年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2002年被评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先进个人;1994年起至今,连续多年被教育部聘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学术兼职包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外国文学研究》理事会理事;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吉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会员等。

叶兴国

叶兴国,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二级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现任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商务英语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顾问、上海大学应用翻译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学术职务。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7-2011)、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商务英语研究会理事长(2010-2014)、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副会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2001-2014)等职。曾先后主持《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美国反倾销指南》《查医生援鄂日记》(经典中国国际出版项目)等文献翻译,主持研编《商务英语研究数据库》和《非关税贸易措施数据库》等,主编主审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余种,在《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曾先后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宝钢教育奖,2018年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商务英语研究会授予的“特殊贡献奖”,2019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目前正带领翻译团队从事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纪录·全译本》第二辑第1-15卷和第三辑第1-15卷的翻译工作。

柴明颎

柴明颎,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创始人,荣誉院长现任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国际组织)理事亚洲太平洋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口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翻译协会教学与科研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全国翻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和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估专家等职,创建《东方翻译》杂志并任执行主编、《中国翻译》杂志编委、台湾《编译论丛》杂志编委等职。

李宇明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3年获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北京榜样”。现为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语言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语言战略研究》《语言规划学研究》主编。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语用系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016年-2017年)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出版《儿童语言的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语法研究录》《中国语言规划论》《中国语言规划续论》《中国语言规划三论》《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主编)《语言学习与教育》《李宇明语言传播与规划文集》《人生初年——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主编)等著作30余部,发表论文580篇,被译为蒙、藏、维、日、法、英、俄、阿拉伯、韩等多种文字。主编《全球华语词典》《全球华语大辞典》(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与李嵬联合主编的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VOLUME1~5)由德国DE GRUYTER出版社与中国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并有日语、韩语译本。

俞洪亮

俞洪亮,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第二语言习得、应用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公开发表和出版论文、著作50余篇(部);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及省高校人文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教改“重中之重”项目等课题。主持承担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4项。先后被遴选为省“青蓝工程”和“333工程”培养对象。先后被表彰为扬州市“劳动模范”“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现担任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扬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点负责人、国家民委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主任,兼任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教育部高校大学外语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聂珍钊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代表性学术成果《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创立文学伦理学批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

王海啸

王海啸,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教授、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文系英文专业,并留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1985-1986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学习,获语言研究专业硕士学位。1996-200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1992年获副教授职称,同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教授职称。历任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教研室主任、部教学秘书、部副主任,部主任等职。现任大学外语部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外国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二语习得、CALL、语言测试等。

王宁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获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创始导师。2000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并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为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创始导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2010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文学与艺术组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王宁教授著述甚丰,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精深,除出版两部英文专著和二十部中文专著以及近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三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3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100余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韩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冯志伟

冯志伟,“2018年中国计算机学会NLPCC杰出成就奖” 获得者。他是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语言科学》、IJCL、IJCC、等权威期刊编委、《外语电化教学》顾问,《中国科技术语》副主编,浙江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兼职教授。

杨枫

杨枫,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外语研究》与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with John Benjamins)主编。曾任吉林出版集团外语教育出版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现学术兼职有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学术旨趣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英语写作,编有各类英语著作300余种,是国内唯一著有幼儿、小学、中学和大学英语一条龙教材的学者。

黄国文

黄国文,男,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生态学”博士点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IEA)中国地区代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汉语篇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外国语言学会会长,CSSCI来源期刊《中国外语》主编,国际期刊Functional Linguistics (Springer) 联合主编,国际期刊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Routledge) 联合主编,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语言学丛书(Springer)联合主编;先后担任国内外22家期刊的编委或顾问。2011-2014年任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学会(ISFLA)执行委员会主席。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1992)和威尔士大学(功能语言学,1996)获得两个博士学位,2004-5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富布莱特学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编撰出版专著、教材多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4部;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兴趣包括: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

胡加圣

胡加圣,博士,编审,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总经理,《外语电化教学》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外语教育技术学、比较文学、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课题7项,出版专著《外语教育技术—从范式到学科》和编著《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研究》等4部,曾在CSSCI核心期刊《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外语学刊》、《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发表论文十几篇。

刘伍颖

刘伍颖,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本、硕、博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方向为计算语言学、计算传播学和人工智能。致力于语言数据科学研究,已在SIGIR等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持科研项目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余项。已建成自主知识产权语言数据20余组、开发软件系统10余套,其中同文术语矩阵(TWTermMatrix)等数据、星汉传思(StarHanTrans)机器翻译等系统已在语言教学、领域机译、舆情传播、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部署推广,实用效果理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李洁

李洁,主要从事语言AI产品与国际化,曾任阿里巴巴高级产品运营专家,将AI技术与语言相融合。典型的事业女性,回顾自己的职场经历,她说“自己在业务前线,必须挺身而出”。李洁一直积极参与行业女性活动, 自2017年开始协助Women in localization中国区的搭建,第一个分会在上海落地,之后发展了北京分社。

李瑞林

李瑞林,教授,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服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职业等级考试学术委员会委员,SSCI国际期刊Babel、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编委,《中国翻译》、《英语世界》、《翻译史研究》、《广东外语外大学学报》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级翻译教育改革课题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5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阅读的历史》、《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语言、认识与使用》、《生物进化语言学概论》等代表性译著4部;在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翻译》、《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发表“Topicalization: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语言服务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据、普遍本质及实践逻辑”等代表性论文10余篇。“Topicalization: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一文被英国剑桥大学EnglishTeaching、美国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ERIC)等国际学术文献载体文摘检索, 获中国第一届英语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译著《阅读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2年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屈文生

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5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法律翻译、翻译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及司法部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负责人。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哲社成果奖一等奖、上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十大杰出人物、霍英东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在《历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学术月刊》《法学》《比较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译)著《普通法令状制度研究》《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等12部。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项目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黄居仁

黄居仁,美国康奈尔大学语言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国际计算语言学委员会(ICCL)终身委员,香港人文学院院士, 法国Aix-Marseille大学荣誉博士。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大-理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词汇语义学、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知识本体等。主持或共同主持开发了CKIP词汇库,ICG语法, Sinica Corpus, Sinica BOW, Sinica TreeBank, Chinese WordSketch, Tagged Chinese Gigaword Corpus, Hantology, CWN等语言资源。出版包括《A Reference Grammar of Chinese》(剑桥2016);《Mandarin Chinese Words and Parts of Speech: A Corpus-based Study》 (Routledge 2017),《生成词汇理论与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Applied Linguistics》(2019)等25本专书或期刊专号等,30种在线检索或可授权的语言资源,约100篇以上期刊论文,110篇以上专书论文, 及480篇以上会议论文。并为Lingua Sinica 期刊, Studi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剑桥), Frontier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语言学前沿 (北大出版社, Springer), Studies in East Asian Linguistics, The Humanities in Asia (Springer) 等专书系列主编。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论坛

主讲人 黄友义,杨平,聂珍钊,姜秋霞,吴赟等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5日(周日)08:3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5日(周日)18:00
地点 松江校区-国际教育中心-203;B站直播间:22528655(https://live.bilibili.com/22528655)
承办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课题组(17ZDA319)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为进一步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话语,阐释并传播中国特色政治、文学、法律、文化话语,助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拟定于2020年11月15日召开中国特色话语对外传播论坛。本次论坛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主办,胡开宝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构建、翻译与传播研究”课题组(17ZDA319)承办。

人物简介

黄友义

杨平

杨平,博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兼任中国译协副秘书长、中国翻译研究院秘书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多项国家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重大项目主持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聂珍钊

聂珍钊,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中美诗歌诗学协会副会长。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其代表性学术成果《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英语诗歌形式导论》、《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外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创立文学伦理学批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剑桥文学批评史》总编Claude Rawson誉其为“文学伦理学批评之父”。

姜秋霞

姜秋霞,浙江金华人,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副校长,西北师范大学英语教学论方向博士生导师,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英语教学论,享受国家二级教授待遇。兼任政协甘肃省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分委员会委员(2007-2011)、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专家组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甘肃省翻译协会会长(2008-2018)、甘肃省高等学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社会职务。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评为甘肃省教学名师,2010年入选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国家语委项目等20余项,在《Meta》、《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等10余部。2004年起,先后获甘肃省“巾帼建功奖”、甘肃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教学成果奖等奖励20余项。主编的《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获中央宣传部2019年地方优秀外宣品印刷类一等奖。

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立足我省地域文化进行翻译实践,依托省级平台甘肃文化翻译中心,主持完成了《敦煌文化关键词(中英对照)》、“敦煌文化•译丛”系列丛书,《远古的记忆——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简明读本(中英对照)》等多项甘肃文化翻译项目;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亚洲合作对话高级论坛等多次大型会议以及甘肃省委宣传部、外宣办、省政府外事办、教育厅等部门安排的大量翻译工作,主持完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简介》、“亚洲合作对话(ACD)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会议文件、纪录片《河西走廊》英文版字幕、《绚丽甘肃》等翻译工作。与中国翻译研究院(中国翻译协会)、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合作,系统开展敦煌文化外译实践与研究,将翻译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丝绸之路”甘肃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向“一带一路”国家及外事活动对象展示了甘肃风采,凸显了学术研究的应用价值。

吴赟

吴赟,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第三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研究,出版专著3部,译著4部,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2部,在SSCI及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949—2019)”。已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主讲的“翻译有‘道’”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口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获评上海市级精品课程。

孙会军

孙会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博士,上外英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美国乔治城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译协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海外汉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外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研究。学术研究成果包括《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专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中国的英美文学翻译(1949-2008)》(副主编,译林出版社,2009),《语言学与翻译研究导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及《葛浩文和他的中国文学译介》(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另外还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成功申报中国翻译研究院重点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课题。

杜起文

杜起文,1952年生,吉林省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

1975年进入外交部,曾任先后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政策研究司司长、中央外办副主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公使、驻肯尼亚大使、驻希腊大使。 2009年至2011年、2014年至2019年两次任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特使。

2018年底退休。 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部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施旭

施旭,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当代中国话语研究院教授,博导,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0-13)。曾在荷兰、新加坡和英国的大学里任访问学者、讲师、副教授(reader)。在众多著名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出版六本国际著作 (《文化再现》、《文化视界下的话语研究》、《中国话语研究》、《发展中世界的话语》、《解读他者文化》(第一编者)、《话语与文化斗争》(主编);中文著作《文化话语研究》、《什么是话语研究》。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ESCI收录)、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其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我们必须将当代社会交际活动(如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媒体话语、科学话语,等等)作为不同文化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实现文化变革的现象来研究。

屈文生

屈文生,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校党委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2015年度长江学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法律翻译、翻译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及司法部项目2项。上海市精品课程《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负责人。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上海哲社成果奖一等奖、上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曙光学者、首届上海市外语十大杰出人物、霍英东基金项目获得者、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等奖励及荣誉称号。在《历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中国外语》《学术月刊》《法学》《比较法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专(译)著《普通法令状制度研究》《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等12部。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会长,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项目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

李瑞林

李瑞林,教授,广外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服务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职业等级考试学术委员会委员,SSCI国际期刊Babel、Linguistica Antverpiensia、编委,《中国翻译》、《英语世界》、《翻译史研究》、《广东外语外大学学报》编委。

主持完成国家级翻译教育改革课题3项、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5项。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阅读的历史》、《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语言、认识与使用》、《生物进化语言学概论》等代表性译著4部;在Hong Kong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中国翻译》、《中国图书评论》等期刊发表“Topicalization: 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关于翻译终极解释的知识论探索”、“语言服务概念框架的再反思:存在依据、普遍本质及实践逻辑”等代表性论文10余篇。“Topicalization:A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一文被英国剑桥大学EnglishTeaching、美国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ERIC)等国际学术文献载体文摘检索, 获中国第一届英语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术译著《阅读的历史》2010年被评为第六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2012年获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11年获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秦洪武

秦洪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山东省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首席专家,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研究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对比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翻译理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译著8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项、一般课题1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3项;获得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兼任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论坛常务理事。

张威

张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功能语言学、翻译(口、笔)理论与教学。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09),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9)。中国语料库研究与应用联盟副理事长、(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翻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翻译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兼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通讯评审专家(第四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结项成果鉴定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新疆大学“天山学者”学科带头人、安徽工程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浙江大学学报》、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匿名审稿专家。

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项资金项目、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社科项目等。主要著作有《口译认知研究: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理论、方法与实践》、《语料库口译研究》、《新时代翻译研究多元探索》、《英汉互译策略对比与应用》、《中国文化讲座》等,在Babel(A&HCI)、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SSCI)、《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外语》、《中国翻译》、《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等核心期刊(CSSCI)发表论文70余篇。

范武邱

范武邱,男,教授,1966 年生,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问学者,《外语与翻译》执行主编,湖南省翻译研究基地主任。先后出版专(译)著 20余部,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省社科基金3项,其中重点1项。在Babel, 《中国翻译》、《中国外语》、《现代外语》等 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窦卫霖

窦卫霖,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翻译专业责任教授,兼任上海翻译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英语学院、美国佛罗里达州A&M大学商学院和美国St.Olaf学院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商务沟通、话语分析、对外传译等。主持8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专著3部、译著十几部以及教材十几部。具有38年高校英语教学经验和丰富的跨国经历,主讲课程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疫情之下在那不勒斯的工作和生活

品牌 孔院之声
主讲人 冯辉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5: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6日(周一)16:30
地点 腾讯会议-(会议 ID:333 750 050)
主办方 孔子学院工作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2020年初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在这场疫情中,上外合作共建的海外孔子学院经历了怎样的严峻考验? 上海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特邀六位坚守在一线工作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来讲述新冠疫情中的孔院故事。

本场讲座冯辉院长将通过讲述疫情下孔子学院的工作实践,揭示海外工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碰撞”,分享赴海外工作的感受和建议。

人物简介

冯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授,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卫生治理挑战

主讲人 韩铁如
开始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5:00
结束时间 2020年11月13日(周五)17:00
地点 304
主办方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人物简介

韩铁如

韩铁如教授现担任中国全球健康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全球健康客座教授、中国科协联合国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咨商委员会主席。韩铁如教授在WHO工作20年时间,先后担任WHO西太平洋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顾问和慢病部主任、WHO驻五个太平洋国家代表、WHO驻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代表、WHO西太平洋区社区和人群健康司司长、WHO西太平洋区区域副主任、WHO执委会副执委等重要职务;主持过西太平洋区多个部长级会议;1999年主持并推动了“西太平洋区糖尿病宣言”和 “行动计划”的制定;2010-11年主导了WHO西太平洋地区慢病防治纳入全球议程和2011年“联合国慢病控制政治宣言”的准备工作。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