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和特点:研究者、作者和审稿人视角(二)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20日(周五)08:15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20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14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报告人将从研究者、论文作者和论文审稿人三个视角分析成功的学术写作的标准和特点,着重分析质性研究论文中引言和文献综述的功能和结构、质性研究论文中研究意义的论证和陈述、质性研究方法论的独特性、研究发现汇报的方式以及如何讨论质性研究发现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质性研究论文的体裁结构和写作逻辑:案例分析 (一)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9日(周四)14:3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9日(周四)17: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14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汉语,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工作坊将结合教育领域中的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挖掘,阐述质性实证研究论文的体裁结构和写作逻辑。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话语体系

讲次 第 20 讲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3日(周五)10:0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3日(周五)11:30
地点 松江校区-第4教学楼-115
主办方 教务处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全球治理中,中国的世界大国角色与弱势话语权很不协调,如何建构适合大国角色的中国话语体系(尤其是人权话语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讲座具体探讨如下内容:1.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和方法;2.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3.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建构对全球治理的意义。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The Problem of Orality in the Studies of Mesopotamian Literature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20日(周五)14:3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20日(周五)16:30
地点 25号楼2楼报告厅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6日(周一)19:3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6日(周一)21:0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25号小别墅2楼报告厅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帝国政治和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3日(周五)14:3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3日(周五)16:3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25号小别墅2楼报告厅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Conversion and Exchange: The Gift in the Economy of Conversion in Early Modern Global Missions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小别墅-25号小别墅2楼
主办方 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暂无描述。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审美救赎:从叔本华到尼采

品牌 思索讲坛
讲次 第 279 讲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18:0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20:00
地点 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东厅
主办方 团委 / 学生联合会,(团委)思索讲坛部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已然祛魅的现代社会和高度分化的知识系统让我们处身一个不再具有目的论构造的世界。我们如何还能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过一种好生活?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的无序、偶然和无目的状态?我们将从这些问题出发,重审叔本华和尼采的审美救赎论,探寻一条依然富有现实意义的思想道路。而这条道路同时也是从叔本华到尼采的思想路径。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Social Network for Language Education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13:0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12日(周四)16:00
地点 松江校区-第1教学楼-1334教室
主办方 国际教育学院
语言 英语 English
内容提要

Part One: Citizen engagement in open science: what is there for language education?
Open Science, understood as a movement aiming to make scientific research (including publications, data, physical samples, and software) transparent and accessible to all, is gaining trac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In Europe, open science corresponds to the aim of “transforming science through ICT tools, networks and media, to make research more open, global, collaborative, creative and closer to society” (European Union, 2016).
One of the dimensions of Open Science is citizen science, correspon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volunteers in scholar work. Thus, the research process can be efficiently distributed among a large number of volunteers who contribute to the discovery process through particular research-related tasks, ranging from data gatheri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nnotation of datasets.
This presentation discusses citizen sc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s: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teaching. By discussing achievements of citizen science in other sectors and by offering concrete examples in the language sector, this presentation will shed light to the potential of crowdsourced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languages.

Part Two: A critical review of social networks for language learning beyond the classroom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scholar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rested in social media for language education, be it for the appeal of these technologies to specific groups of learners, or for the sense of intellectual curiosity regarding the pedagogical affordances of artifacts not explicitly designed for learning. Independently of the motive to inquire into the field, it is undeniable that social media have been generating enthusiasm, skepticism, expectations, and even illusions since 2004, when the term Web 2.0 was coined by Tim O’Reilly and his colleagues (Musser et al. 2007).
The scope of this presentation is twofold. First, it offers a state‐of‐the art review of current scholarship pertaining to social media i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raws parallels with other digitally enhanced language‐learning fields, such as 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ALL) and game‐based learning (GBL) and situates them within second language (L2) research themes on agency and openness. Second, it conveys an exploratory view on future possibilities and promising directions that merit further investigation, such as open/citizen science and crowd learning for their potential in CALL.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心学法学——看不见的法律

开始时间 2019年12月09日(周一)14:00
结束时间 2019年12月09日(周一)16:00
地点 虹口校区-1号楼-211室
主办方 法学院
语言 汉语
内容提要

上外法学院“法律职业与涉外法务”讲座系列

更多活动
选择日期当天没有活动!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