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精华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燕京学者,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4),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等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等常务理事。
新闻报道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燕京学者,北京市重点学科比较文学系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4),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俄罗斯文学学会理事等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等常务理事。
新闻报道
与对文学和文学史的观察与思考一样,比较文学研究不仅需要关注理论问题和宏大叙事,也应该、甚至更需要关注细节、个案以及具体现象、具体文本。只有真正从个别出发、从事实出发,才能思考真问题,尽可能避免流于空疏的议论和标语口号式的意识形态站队。本次讲座试从三个误(漏)译例证说起,主要讨论《摹仿论》《拉奥孔》与《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三部大书涉及的几个寻常词汇——Trauer(grief)、gleichsam(as it were)以及Ausgang(outcome)——的汉语翻译,所折射出的跨语言、跨文化的解释学问题。借此,希望与同学们一起切实从小处着手,共同思考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正确方法。
张辉,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CCLA)会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执委会委员。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本细读》《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及《悲剧现实主义的问题:奥尔巴赫七论》《启蒙的复调:莱辛研究》(待出)等。主要学术兴趣为文学与思想史、文学解释学(兼及经学)、中德文学与美学关系。
新闻报道
面对当今社会的语言需求,特别是针对信息化和智能化对语言的需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中的各种语言问题,语言跨学科研究成为了焦点话题。我们在讨论语言跨学科研究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跨学科研究的路径和方法。语言跨学科研究可以概括为“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语言研究,揭示语言的不同本质特征”;语言跨学科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以解释语言的生成和识解机理。
廖巧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论文评审专家;华夏文化促进会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曾主持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主持上海市重点课程1门、主持上海市一流课程1门、主持中国慕课平台上线课程1门。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认知语用学、认知神经语言学等。出版《因果构式的运作机理研究》、Cognitive Neural Mechanism of Semantic Rhetoric等著作6部,在CSSCI、SSCI、SCI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Journal of Pragmatics、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曾被评为“第四批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新闻报道
团队是企业发展中的重点也是痛点, 如何让企业管理人员高效带领团队,一直是现代管理的主要话题。
20多年前由美国三位心理学博士及领导力专家,基于上千个团队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火箭模型团队效能提升解决方案,赋能团队领导者高效建设团队,目前在全球和中国有丰富的成功实践,如3M、SAP、AMD、强生、宜家、福特、新希望、美的等企业。
本次课程纲要:
1)识别团队工作形态。案例研讨:团队建设中的挑战
2)构建带领团队的思维框架:火箭模型团队路线图及团队8要素内涵
3)团队提升活动工具体验
· XTalent荀才公司合伙人
·火箭模型(The Rocket Model™ )中国区代表
·《火箭模型---迈向高效能团队的实践指南》版权引进者及主要译者
· 上外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企业导师
· 人才测评专业人士
新闻报道
田吉安,泰和泰(海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越南胡志明经济大学法学院经济法博士生。兼任越南商贾仲裁中心(VTA)仲裁员/调解员、泰中国际仲裁与调解中心(TCIAC)仲裁员、三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SICMC)调解员等。精通越南语(持越南国家语言水平认证考试高级C1证书)。先后担任香港李颂熹集团、香港真明丽集团、TCL、欧普照明等公司驻越南机构高管并兼管公司法务。2019年高分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正式转入律师行业,专注涉外(越南)法律服务。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李刚,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新闻报道
张志铭,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新闻报道
杨晓兰,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
新闻报道
彭青龙,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