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主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主要议程
第一单元
主持: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陈殷华
一、领导与主办方致辞(13:30—13:45)
1.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致辞
2.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教授李琪致辞
二、主旨演讲(13:45—14:45)
1.国家外文局原局长、教授周明伟:把握大变局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2.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教授杨洁勉:“一带一路”的学理和推介提质思考
3.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黄仁伟:
三、合影与茶歇(14:45—15:05)
第二单元
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程亚文
一、主旨演讲(15:05—15:35)
1.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姜锋:
2.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李安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理论解读
二、专家发言与研讨(15:35—16:35)
1.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原所长、教授朱威烈
2.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俞新天
3.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健
4.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范勇鹏
三、会议总结(16:35—16:45)
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峻作会议评议与总结
新闻报道
本讲座主要考察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19世纪英国乘工业革命的东风迎来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呈几何倍增长,资本商业一片繁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益突出的社会矛盾,卡莱尔在《宪章运动》中将其称为“英格兰的状况问题”。该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当时代对其有何表述和讨论?(二)在众多讨论当中有一个声音格外突出,就是迪斯累利于1845年撰写的小说《西比尔》,小说用“两个民族”的概念来描述当下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严重性,并提出要通过重立英国的贵族精神来重新统一分裂的民族,本节课将探讨迪斯累利在《西比尔》当中对英国社会状况的分析与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三)迪斯累利提到的英国贵族精神传统何为?本节课将简单追溯英国贵族的发展历史与贵族精神概念的形成(四)19世纪英国迈入现代社会,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重提贵族精神对资本商业社会有什么样的纠偏作用?
参考书目:
Disraeli, Benjamin, Coningsby or the New Gener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Disraeli, Benjamin, Sybil or the Two N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Malthus, Thomas, Robert,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s It Affects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ociety, London: 1798. https://ia802701.us.archive.org/14/items/essayonprincipl00malt/essayonprincipl00malt.pdf, 下载于2018年8月8日
Frederick, Angels, The Conditions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Panther Edition, 1969. P177. 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45/condition-working-class/index.htmTranscribed: by Tim Delaney in 1998.
Carlyle, Thomas. "Rebellious Work." Pennsylvania Literary Journal (2151-3066), 4, no. 3, Pennsylvania Literary Journal, Fall2012.
EBSCOhost,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db=hlh&AN=85141902&site=ehost-live.
Carlyle, Thomas, Past and Present, https://www.gutenberg.org/files/26159/26159-h/26159-h.htm released on July 31, 2008
Cazamian, Louis, The Social Novel in England 1830-1850: Dickens, Disraeli, Mrs. Gaskell, Kingsley, trans. Martin Fid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3.
Faber, Richard, Young England,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87.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钱乘旦 著,《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新闻报道
上外法学院“法意讲坛”第三十七讲
新闻报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庆祝上外建校70周年 成人教育学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二:王敏娟教授将以“SCI/SSCI论文撰写、投稿与发表”为题,从作者和编辑的角度出发,分享自身海内外科研经验,讲解写作和发表教育学科国际高水平SSCI与SCI论文的关键要素,结合例子归纳SCI/SSCI论文的基本原则,剖析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广大师生们了解如何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如何进行论文的投稿与发表,并就具体问题与师生们进行深入交流。
新闻报道
主 题:“一书一世界”:三大阿拉伯百科全书导读
内容简介:在本次讲座中,郭黎老师将向大家展示马穆鲁克时代的三本百科全书著作:al-Nuwayrī 的Nihāyat al-Arab fī Funūn al-Adab(نهاية الأرب في فنون الأدب);al-ʿumarī的Masālik al-Abṣār fī Mamālik al-Amṣār(مسالك الأبصار في ممالك الأمصار); al-Qalqashandī的Ṣubḥ al-Aʿšā fī Ṣināʿat al-Inšāʾ(صبح الأعشى في صناعة الإنشاء)。其中将通过al-Nuwayrī的英译者Elias Muhanna的新著The World in a Book,来着重介绍这本成书于14世纪涵盖天文、地理、历史、博物、哲学、文学等内容的百科全书的结构、内容、参考文献及对后世的影响。
新闻报道
主题:阿拉伯文献中的“非古典语”(Middle Arabic)现象
简介:Middle Arabic这一术语有三层含义。首先从时间维度上讲,它是指是蒙古入侵伊斯兰帝国到近代拿破仑入侵埃及之间的阿拉伯语。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Middle Arabic的语域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看,Middle Arabic中有许多不符合古典阿拉伯语的语法现象,混杂有大量的波斯语、突厥语、希伯来语、叙利亚语等外来语成分。
郭黎教授将在讲座中举例说明Middle Arabic的上述特点,而后通过对以Middle Arabic写成的历史和文学两种文献的讲解,使听众对Middle Arabic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新闻报道
In their seminal 1944 essay on the Culture Industry, Adorno and Horkheimer argued that standardized mass entertainment, especially cinema and radio, transform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masses by mimicking the rhythms of factory production, further integrating workers into the capitalist system. Today, the tools of knowledge work also deliver news and entertainment. The smartphone in my pocket is a mobile office, a miniature movie house, a radio, and an encyclopedia. What has changed since mass media evolved into interactive media, given that a few wealthy capitalists still control the forms while monetizing the content? I will argue that the smartphone externalizes human consciousness by plugging affect and perception to a small machine.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通过考察发现,《切韵》仙先二韵在南部吴语和闽语中今读层次分为两类,甲类仙先有别,乙类仙先无别。南部吴语甲类与乙类有演变关系,闽语甲类与乙类无演变关系。南部吴语甲类与闽语甲类性质相同,都为古江东方言的遗留,这说明闽语与南部吴语有发生学上的关系。闽语乙类来自唐代中原汉语。文章还构拟了《切韵》仙韵和先韵在南部吴语和闽语中的发展过程。
新闻报道